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日本的“合鸭农法”,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对我国发展环保型农业、生产健康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0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后,许多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云南等省已经开始规范地实施该技术,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介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7~10天后,将当地中小型脱温雏鸭(7~10天)全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约70天左右。在…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日本的“合鸭农法”,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该技术于1991年在日本开始流行,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的时间,“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从其发源地日本九州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随后启蒙及全国各地,并于1999年秋天,被日本农林水产省确定为全日本12项受国家资助的环保型持续型农业技术之一。目前全日本采用该项技术的农户已超过一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同时,亚洲的韩国、越南、缅甸等国也开始应用和推广这项技术,迄今已召开了10次日本全国合鸭研讨会,3次亚洲合…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程序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1991年流行于日本,1999年推广到日本全国各地。2000年引入我国。目前在安徽、江苏、浙江和云南等省陆续实施。在北方水稻种植区能否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以科学的放养密度1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在日本,该项技术已被日本农林省列为12项农业环保型推广技术之一。在我国,许多地方曾引进和推广应用过稻鸭共生技术,但因技术实施过程中许多细节及一些关键技术未能过关,…  相似文献   

5.
<正>应日本稻鸭共生技术创始人古野隆雄先生的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稻鸭共生课题组一行3人,于2008年10月10日-16日,在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和访问。我们先后考察了日本福冈县、长崎、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望江县合成圩稻鸭共生技术试验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生技术是一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围绕大面积推广,从稻鸭品种的选择、田间工程建设、共生鸭田间管理、稻鸭共生技术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显著的除虫、除草、施肥等效果,而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生这一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并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并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的目的。稻鸭共生技术将水稻生产和鸭的生产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鸭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力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生长,水田则为鸭提供生活…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生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在安徽实施进展情况,介绍了稻鸭共生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和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稻鸭共生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和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 ,将雏鸭一天 2 4小时都放入稻田 ,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 ,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 ,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 ,提高鸭肉品质 ,减少或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 ,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1 鸭品种的选择家鸭起源于野鸭 ,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家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分为肉用型 ,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 ;肉蛋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两减两增"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号召,以减化肥减农药为策略、以绿色无公害为突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湖北省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实施了再生稻"稻鸭共育"项目。该种养结合模式不仅保证了鸭与稻的和谐共生,而且还减少了水稻病虫草害、提升了鸭子和稻米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稻鸭双增收,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的情况下,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鸭的生理、生活习性及水中浮游生物的消涨规律并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方式。该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协调提供动植物之间的生活环境,来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增加水稻产量,生产无公害的稻谷和鸭肉。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绿色产业,完全适合现代农业对食品安全性、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实施程序1.1稻田的准备。示范稻田最好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较充足的田地…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面积稻鸭共生地区养鸭所带来的恶臭和水系污染问题,并探讨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对周围环境和水稻生长等的影响,试验设四个处理组,分别为:稻鸭共生组(T1)、稻鸭共生+紫云英轮作组(T2)、稻田种紫云英不养鸭组(T3)、稻田不养鸭不种紫云英的传统种稻对照组(CK).结果表明: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使水稻生长更良好,得到更高的水稻产量;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对稻鸭农业的农业用水水质污染改善有效果;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相比对照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0.54 g/kg,并能提高土壤中速效养份的含量;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较好地起到杂草和虫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绿色食品共生鸭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稻鸭共生技术生产绿色食品,从基地卫生防疫、投入品的监管、饲养管理过程、疫病防治等方面对稻鸭共生中鸭的生产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使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以进一步提高稻鸭共生技术的产品附加值和为加大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生鸭肉毒梭菌中毒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鸭共生模式中,鸭子作为稻鸭共生技术的活动主体,其疫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产过程的实践与示范试验,对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在田间共生期间肉毒梭菌中毒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可在以后该项技术应用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鸭生理学行为学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被誉为亚洲共同的技术、卓越的环保农业技术。稻鸭共作,鸭是关键。日本的稻鸭共作农户、学者,围绕鸭的生理学、行为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中科学、合理利用鸭的役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日本对鸭生  相似文献   

16.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与畜牧》2004,(4):35-35
据我国科学家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稻鸭共育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让其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雏鸭不间  相似文献   

18.
浅谈稻鸭共生的生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是以稻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生放养为特点的一种种养相结合的生态模式。稻鸭共生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放入稻田,营造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育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牧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得到稻鸭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这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成熟的农业新技术,有利于无公害、绿色稻米产业的发展,水禽业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综合防治水稻病虫、优质稻生产等技术的组装配套,有利于推进优质稻米、水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板块基地建设及其产业化经营。为充分发挥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我区2004年申报并获得了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示范工作,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辐射带动面积200公顷。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稻鸭共栖这一技术,实现了无公害稻鸭高产高效双丰收。以下就这项技术中鸭的饲养管理谈一些认识。 (一)选育好鸭种 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或山麻鸭,这两个品种均属中小型个体,放养稻间穿行灵活,且食量较大,耐粗饲,成本较低,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