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立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世宏 《耕作与栽培》2000,(5):21-21,40
1998年早稻利用Ⅱ优838,主设置不同水层深度抛栽、不同秧苗高度抛栽、不同秧苗带蘖数抛栽、不同苗龄抛栽等4个试验,研究塑盘育秧抛后立苗技术,结果表明:塑盘育秧抛栽适宜水层1 ̄1.5cm,抛载最佳苗高15 ̄18cm,秧苗带蘖越多,立苗速度越快,苗龄越少,立苗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
塑盘育秧抛栽高产制种技术是一项省秧田、省工、省肥、增产、增效益的制种技术.实践证明,塑盘育秧抛栽高产制种技术比湿润育秧移栽制种技术一般每亩增产20~40kg,增加经济效益100~200元,并且有利于制种专业户大面积承包.现将塑盘育秧抛栽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抛栽立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秧苗抛栽后非直立苗一般达70%以上,因而起身立苗是抛秧稻特有的基本过程.抛后立苗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抛秧栽培的成败,而立苗的好坏、时间的长短,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1998年进行了不同水层深度、不同秧苗高度、不同秧苗带蘖数、不同苗龄抛栽4个试验,以探讨抛秧立苗技术,为抛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 利用ISSR-抑制PCR法结合Primer 3软件开发香菇特异性的SSR引物,并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香菇SSR-PCR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筛选,建立了最佳的SSR-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包含1.5mmol/L Mg2+,75ng模板DNA,0.25mmol/L dNTPs,0.50μmol/L引物及1.5U Taq酶。梯度PCR试验筛选得到相应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2℃。以该体系为基础,应用5对引物扩增8个香菇菌株的基因组DNA,均能获得理想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供试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以0.5 的相似性为分割点,8个菌株可分成2大类群。类群Ⅰ主要由北方菌株组成,类群Ⅱ由南方菌株组成。  相似文献   

5.
晚杂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秧田、省水、省肥、省成本、增产、增收的特点。枝江市1996、1997年示范推广1.1万hm2,占晚稻总面积的41%,一般田块增产6%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个别农户效益不好,没有充分发挥该项技术的增产潜...  相似文献   

6.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轻型栽培,具有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优点,目前已在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早稻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适宜抛栽的水稻秧苗不能过大,秧龄不能过长,而塑盘育秧播种密度大对于晚稻应用该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能在晚稻使用该技术,晚稻...  相似文献   

7.
徐龙  周春和 《耕作与栽培》1994,(6):17-18,25
小麦塑盘育苗抛栽技术试验徐龙(江苏省海安县农业局)226600周春和(江苏省农林厅)为探索小麦新的种植方式,江苏省农林厅于1992~1993年在全省布点试验探索小麦塑盘育苗抛栽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海安县在海南乡江河村一组进行的小麦塑盘育苗抛栽...  相似文献   

8.
陈华文 《种子》1998,(4):42-43
近年来,我区南宁、桂平、田东、百色等地率先在杂交稻制种中试用母本塑盘育苗抛栽技术。1995年全区杂交稻制种母本抛身28公顷,1996年300公顷,1997年达到1233公顷,1998年将完成2000公顷.该技术在短期内能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它的强大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杂交稻制种母本塑盘抛栽技术与常规手插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1省工、省力、工好连、有利于格上季芍一般手插移栽每人每天只能完成200~270m‘,而抛秧移栽每人每天能完成0.27~0.4公顷。不但提高了工效,大大缩短了移栽时间,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1.2节省秧…  相似文献   

9.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全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 ,岑巩县 1997年引进 ,试验示范 1.6 7hm2 ,平均单产 6 0 8.5kg/ 6 6 7m2 ,比常规栽培增 12 7.5kg/ 6 6 7m2 ,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及农户反映较好 ,对抛秧技术有了认识 ,增强了推广该技术的信心。 1998年为加快其推广步伐 ,促进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加大了抛秧示范推广力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示范推广效果与分析1998年水稻抛秧遍布 11个乡 (镇 ) ,面积 6 5.6 6hm2 (其中抛栽 2 3.33hm2 ,抛寄 4 2 .33hm2 ) ,比 1997年增加 6 4hm2 ,平均单产 532kg/ 6 6 7m2 比常规两段秧…  相似文献   

10.
晚稻塑料软盘育秧免耕抛栽,是水稻秧苗抛栽前大田不经犁耙的一种栽培新技术,具有省时、省工、省成本、抢季节、增产、操作简便的特点,在我县已推广应用6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增苗节氮技术高产群体的适宜群体指标,在大田裂区试验下比较了3个氮肥水平[N1:105 kg/hm2(节氮)、N2:135 kg/hm2(节氮)、N3:165 kg/hm2(常氮)]和3个抛秧密度[M1:27万穴/hm2(常苗)、M2:31.5万穴/hm2(增苗)、M3:36万穴/hm2(增苗)]对‘湘早籼45号’抛秧群体质量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氮肥用量能比当前习惯施氮量减少18.2%,但进一步降低施氮量(减少36.4%)存在减产风险;氮肥、密度对作物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叶面积衰减率、叶面积比率、表观转运率、光合势、粒叶比等群体指标均有一定影响,产量最高组合(N2M3)各项指标值位于中间范围内;N2M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也处于适中水平。综上所述:“增苗节氮”下早稻抛秧高产群体各项群体指标应该在适中范围内,实行合理搭配,以构建适宜群体来实现高产,而不是为了追求高产而盲目地增加氮肥用量,从而减少过度施用氮肥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 −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 −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3.
陈友订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92-93,131
分析了华南超级稻品种绝对产量指标与日产量指标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品种生育期的差异。并针对华南稻区品种具有特殊的地理生态型和季节生态型以及品种优质化进程较快的特点,提出了以品种生育期和品质等级为确定依据的华南超级稻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2—2012年期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学术文献,分别从文献的国家/地区、研究作者、研究机构、载文期刊、被引频次、涉猎学科及影响力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文献6625篇,中国1462篇,位居第一;累计被引频次125170次,中国17380次,位居第三。表明中国在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尚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发文量位居榜首,但被引频次和均被引频次均不高,质量与影响力都还与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转基因水稻研究涉及582种期刊,1290家机构,85个国家/地区,5120位作者,内容涵盖数十个学科,八十多个方向,表明转基因水稻载文期刊呈离散状态,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属典型交叉学科。中国转基因水稻领域现整体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建议可持续跟踪和加大科研力量投入。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以优质杂交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 m2 21.43~25丛;随栽植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和1 m2穗数增加,而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减少,于是合理密植的处理形成了较大的库容量;不同栽植密度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差异不大。(2)随栽植密度的增加,移栽后各时期的干物质生产力也提高,抽穗前积累的结构性物质和贮藏性物质以及抽穗后的净光合物质都逐渐增加,为建成较大的库容量并维持库源平衡提供了物质基础。(3)要提高群体生长率(CGR)必须提高叶面积指数(LAI),而各时期的LAI都随栽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高的群体生长率必须要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6.
镉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防治稻田镉污染并为选育与栽培低镉积累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本研究综述了重金属元素镉(Cd)对水稻糙米与精米及营养器官镉含量、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水稻根系生长与生理生化性状、水稻营养代谢、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及米质、水稻细胞遗传等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水稻镉胁迫的调控措施和技术,如土壤调控技术、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糯(Y4)和红粳(Y5)两个有色稻为材料,设5种不同的栽插密度,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4万苗/666.7m2密度处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密度在12~16万苗/666.7m2时,产量和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多,说明适当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有色稻产量和构建高产群体。本试验中Y4和Y5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2万苗/666.7m2和16万苗/666.7m2,且Y5耐密性较Y4强。  相似文献   

18.
冠菌素对早稻和水稻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浓度的冠菌素对旱稻297和水稻越富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幼苗的形态指标(干物重、株高、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及侧根发生量)和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10^-5mol/L)的冠菌素处理后旱稻和水稻幼苗的株高、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而较低浓度(10^-8-10^-7mol/L)的冠菌素处理却促进了旱稻幼苗根系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侧根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步认为用低浓度的冠菌素浸种培育健壮幼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评价湖北地区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度,服务于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农事工作人员及时合理的开展田间管理,达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目的。利用湖北中稻生育期内逐旬的气象资料和相关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中稻生育期内旬际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降水适宜度的隶属函数,计算3项气候要素适宜度的逐旬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得出湖北中稻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对产量影响的模型。结果表明:中稻全生育期内,湖北省多年平均状况的光、温、水气候要素的适宜度均为较适宜,其中以气温适宜度为最佳,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小,而综合适宜度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且振幅较小。同时,选定的4个气候地区的综合适宜度在中稻生长发育前期均表现为较适宜,后期受阶段性高温干旱以及暴雨的影响,适宜度较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产量模型模拟的1990—2010年产量影响模拟值与实际气象产量的相关性显著。表明采用综合适宜度模型构建的产量预估模型,对定量评价光温水3项气候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轻简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本文于2 0 1 3 —2 0 1 5 年连续进行了常规人工栽插、机械直播、机械栽插等3种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农业轻简、机械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比较3 种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螟虫(二化螟为主, 大螟较少) 发生和为害可知,机械直播田的螟虫前期株为害率较高,且后期仍维持较高的为害率,明显高于人工栽插和机械插秧田(p<0.05)。分析原因,很可能是机械直播水稻暴露在大田的时间要稍长于栽插模式(机械插秧和人工栽插),有利于二化螟的提前入田为害。因此在推广机械直播时,应考虑调整播期,尽可能地避开或减少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