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涝渍连续过程以时间为尺度的作物排水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易涝易渍地区雨季,涝渍相伴相随,对作物影响很大,研究涝渍连续过程作物排水控制指标具有重要生产意义。根据这类地区涝渍发生特点,以棉花涝渍相随试验为基础,建立了作物排水分析基本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涝、渍连续过程排水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从涝、溃连续过程的统一体中确定适宜的排涝、排渍指标与传统的从涝、渍分别试验确定排涝、排渍指标有很大不同,它符合涝渍地域生产实际,体现了涝渍兼治的排水控制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旱作物涝渍排水研究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涝渍地旱作排水研究有5大趋势:①由重视农田排涝发展到重视农田排渍;②由静态排水指标研究发展到动态排水指标研究;③由涝、渍分别研究发展到涝渍综合研究;④从排水指标仅考虑作物产量发展到既考虑产量又重视品质;⑤由单一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影响研究发展到多个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复合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地形较为复杂的流域,设计洪水及水位计算涉及到上游山洪与下游涝区排涝洪水组合的问题,传统工程水文计算采用排涝模数计算涝区的设计流量与山洪进行叠加的方法,但今年随着下游涝区经济发展,设防标准逐渐提高,排涝泵站规模扩大,采用各省经验的排涝模数计算排涝流量与山洪叠加的方法已经不够安全,无法真是反映暴雨时洪水、涝水实际组合情况。应用MIKE11HD模型,对流域干流建立水动力模型,涝区通过抽排调蓄计算作为流量边界输入,通过比较模型成果和传统计算成果,探讨水力模型在涉及山洪与排涝组合的流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涝渍地旱作排水研究有 5大趋势 :1由重视农田排涝发展到重视农田排渍 ;2由静态排水指标研究发展到动态排水指标研究 ;3由涝、渍分别研究发展到涝渍综合研究 ;4从排水指标仅考虑作物产量发展到既考虑产量又重视品质 ;5由单一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影响研究发展到多个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复合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5.
排涝设计标准的选择,各地大都没有进行经济比较论证,都是凭经验确定。为此,在选择好理想的排涝设计降雨历时、排涝设计降雨和设计排水模数的基础上,根据某涝区1949~1962年的灾害调查资料,对不同排涝设计标准的排涝工程进行了经济比较,为排涝工程设计标准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辽宁省10大涝区的调查,发现涝区泵站、自排闸等工程整体完好率极低,分别为15.7%和14.8%;排水沟道未达标准的占排水沟道总长的41.1%;桥涵闸配套不全,同时管理体制不健全。提出改革排水投资、管理体制,加强项目规划,提高治理标准,建立应急排涝队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湖流域深入调查,提出应根据排水区业已形成的格局和降水分布差异分区选择排水设计雨量;联系项目实际论述了涝渍地集水小区明排系统规划中涉及的排水泵站经济性、排水沟道优化布局、排水工程建设的适度规模等问题;最后就涝渍地暗管排水工程及其推广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市建设"生态南宁、绿城南宁"的目标,对南宁市城市内河--那平江提出生态治理观规划方案,围绕"修复和保护近自然生态河流"的规划主题,在实现河道防洪排涝等河流安全前提下,以保护那平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和修复那平江河流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9.
1 问题洞庭湖区泥沙淤积严重,致使许多河道宣泄相同的洪水流量时,其水位比过去抬高1~2m,有的甚至抬高3m以上。大量50和60年代修建的排涝泵站在高洪水位时,因所安装的半调节轴流泵超过最大工作扬程而不能开机运行,而此时往往又是烷内暴雨成涝而急待排水。1988年秋汛秋涝中,常德地区曾有4万kW半调节轴流泵机组超过水泵机组最大可能工作扬程(9m)而停机排水4天,造成受涝农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湖流域深入调查 ,提出应根据排水区业已形成的格局和降水分布差异分区选择排水设计雨量 ;联系项目实际论述了涝渍地集水小区明排系统规划中涉及的排水泵站经济性、排水沟道优化布局、排水工程建设的适度规模等问题 ;最后就涝渍地暗管排水工程及其推广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淮北平原区基于大沟蓄水技术的农田水资源调控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大田原型试验,分析了利用农田排水大沟进行控制蓄水的可行性及其对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调控效果,提出了平原区依托大沟控制蓄水的农田水资源调控系统成套技术参数和模式。结果表明,单位长度大沟年调蓄水量为1.9×104m3/km左右,其影响范围内的农田地下水位较无控制大沟平均抬高约0.3~0.5 m,每年可增加作物对地下水的直接利用量50~80 mm,区域年农田水资源调控总量110 mm左右,约占当地年均降雨量的13%;只要控制合理、管理得当,不会因此而影响排水系统对农田涝渍的有效控制或降低原有排水工程的除涝降渍标准。以大沟控制蓄水进行农田水资源调控这一技术模式,是适合淮北平原区特点的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调控区域水资源时空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地处内蒙高原的河北省内陆河流域;土壤盐碱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大清沟内陆河流域的地形、水文地质和土壤水盐的研究,初步论述了内陆盐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即在上中游建梯田和挖水平工程,节节拦蓄地表径流,减缓水盐向下汇集;下游实行井沟排水、井渠灌溉冲洗、降雨淋洗及生物改良等综合防治和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区城市衢州城区蓄水性较差的地质条件和时间上相对集中降水特性,宜采用外蓄内滞同时结合城区内部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基于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不仅可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又可打造具有弹性的山区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14.
在南方渍害田地区,通常是稻麦连作区,为研究这些地区在排水条件下的氮肥流失规律,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地下水埋深较小时,氮素在土壤中,在地下水位以下土壤剖面上的硝态氮含量很小,排水农田中氮自排水暗管流失量仅占总损失量中较小部分。表明地下水中氮素大部分以N2O 和N2 形态散失。这些试验结果将为排水条件下氮素运移转化模拟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叶尔羌河灌区为对象, 讨论了内陆干旱区绿洲灌区排水的条件和特点。对内陆干旱区排水的重要特点即旱排与生物排水作出估计, 提出努力实现“水盐平衡”是排水的目标, 在进行排水规划同时也应作出排盐规划  相似文献   

16.
淮北平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我国涝渍灾害严重的典型区域之一。针对涝渍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本区进行的综合防御涝渍灾害的组合排水技术采用了统筹防御,连续控制的综合措施,实行涝渍兼治。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明沟与暗管、沟井洞、地下排灌、工程与生物措施等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可因地制宜选择。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中山市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中顺大围主要的防洪、排涝、航运等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中排涝泵站是全国排涝的主力泵站,对中顺大国声调人的工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河道水质恶化既是一个水污染问题,也是一个水生态失衡的问题,必须进行生态修复。河道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是2个不同概念,生物修复是城市河道水污染控制的手段,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延续,而生态修复则是通过创造适合于各类生物生存的生境条件,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系统稳定的城市河道良性水生态系统,重建受损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针对深圳市河道现状,提出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外农业灌溉和排水领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常见的灌排装置的特点,针对中国灌溉排水研究领域对节水灌溉、控制排水设施的迫切需求,提出了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根据农作物不同时期对水位的需求,充分利用灌溉和降雨的水量,较为精确地控制水田的灌溉和排水水位,解决了原有灌排设备无法同时实现灌溉和排水自动控制的难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田灌排一体化系统试验区和对照区相比,降雨量增加利用150 mm,降雨利用率提高21%,减少灌水量21%;水稻亩产量增加4.3%;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Chiyoda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aga Prefecture of the Kyushu Island, Japan, and lies next to the tidal compartment of the Chikugo River, into which excess water in the basin is drained away. This basin has a total area of approximately 1100 ha and is a typical flat and low-lying agricultural area. The estimation of the water levels at the gates and along the main drainage canal is a crucial issue that has recently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At these locations farmers and managers need to control the operation of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during periods of cultivation.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apply a feed-forwar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FANN) to model and estimate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main drainage canal.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could successfully model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 and water levels in this flat and low-lying agricultural area. Input variables and the model structure were selected and optimized by trial and error,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was then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water levels with the observed ones during an irrigation period in July 2007. The water levels at two locations, loca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a main drainage canal,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time series at intervals of 20, 30, and 60 min. At these intervals, rainfall and tide water levels in the Chikugo River were measured, and the backward time-step numbers of the input variables of rainfall and tide water level were searched. For the upstream location,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yielding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estimated water levels was obtained when the interval of the time series was 60 min. The number of backward time-steps of the input variables of rainfall and tide water level were 5 and 4,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downstream location,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was obtained for the interval time series of 20 min with 4 backward time-steps for both the input variables of rainfall and tide water level.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provide farmers and managers with a useful tool for controlling water distribution in the drainage basin, and reduce the cost of installing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points at many locations in the main drainage ca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