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活性炭对磺胺嘧啶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磺胺嘧啶作为一种外源化学污染物,经常被广大研究人员从河水、湖水等地表水体以及工业废水中检测到。磺胺嘧啶在环境中的存在,有可能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值得给予关注。本研究中,选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磺胺嘧啶,并探讨了溶液pH值、盐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值从4.0增加到10.0,活性炭对磺胺嘧啶的吸附量从0.54mg/g下降至0.11mg/g,溶液中盐度对活性炭吸附磺胺嘧啶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还原石墨烯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性能与机理。[方法]利用热沉积法制备出还原石墨烯-玻璃珠复合材料,并用其开展动态吸附磺胺嘧啶类抗生素的试验研究,考察pH、背景液种类、流速、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对石墨烯吸附抗生素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Thomas模型和Yan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随着流速和pH的升高,穿透时间缩短,吸附柱对磺胺嘧啶的吸附总量减小;而随着背景液换为二价Ca2+和磺胺嘧啶初始浓度的降低,穿透时间延长,吸附柱对磺胺嘧啶的吸附总量增大。Thomas模型和Yan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描述抗生素在石墨烯柱中的穿透曲线,2种模型拟合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但Yan模型的决定系数R2更接近1,效果更好。[结论]该研究可为实际抗生素类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菌灵在黑土中的吸附及解吸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平衡吸附方法,对黑土吸附多菌灵及其解吸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对多菌灵的吸附经历了快速吸附、减速吸附和平衡吸附3个阶段,吸附平衡基本在4 h内完成;对多菌灵的解吸也经历了快速解吸、减速解吸和平衡解吸3个阶段,解吸平衡也在4 h内完成.随水相中多菌灵质量浓度的增加,多菌灵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逐渐增加,但解吸率逐渐降...  相似文献   

5.
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与迁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兽药磺胺嘧啶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性和迁移性,通过室内模拟降解试验和动态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能力很弱。磺胺嘧啶在土壤中有一定的淋溶向下迁移性,不同土壤间迁移状况差异较大。砂土中磺胺嘧啶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经淋溶后渗出40cm土柱的磺胺嘧啶为加药量的70.16%,而其在壤土和粘土柱中的渗出率分别为39.66%和51.12%。磺胺嘧啶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淋溶向下迁移能力为:砂土〉粘土〉壤土。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淋溶向下迁移能力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磺胺嘧啶在土壤中淋溶向下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莠去津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探讨有机质和pH值等因素对莠去津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莠去津的吸附量呈正相关,是有机污染物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pH值与莠去津的吸附量呈负相关,随pH的升高莠去津的吸附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8.
9.
报道了磺胺嘧啶在5头健康成年绵羊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样本,并用重氮──偶合比色法分析了游离磺胺嘧啶血液中的浓度.药代动力学的结果显示,4只绵羊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适合放开式二室模型,1只绵羊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开放式三室模型。研究选用MCPKP自动化药动学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结果计算,药动学能数:分布半衰期为0.66±0.32(n),消除半衰期为5.55±1.62(h),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Kel)为0.3368±0.10(h-1),总表现分布容积(VB)为7.46±1.98(L/kg),总清除率(L/B)为0.4950±0.27(L/kg/h),曲线下面积(AUC)为0.46±0.18(mg/L·h)。  相似文献   

10.
选择经常检出的磺胺嘧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保存条件下罗非鱼中不同浓度磺胺嘧啶的稳定性,确定罗非鱼磺胺类药物监测中的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温度条件.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同浓度的磺胺嘧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因保存条件的不同,降解速率各不相同.在常温条件下保存,罗非鱼样品中磺胺嘧啶的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冷藏条件下保存,罗非鱼样品中磺胺嘧啶浓度越高,也呈降解速度越慢的趋势;在冷冻条件下保存,罗非鱼样品中磺胺嘧啶的降解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罗非鱼样品中不同浓度的磺胺嘧啶在3种保存条件下(常温25~28℃,冷藏0~4℃,冷冻-18~-22℃)的降解速率为常温>冷藏>冷冻.因此,用于磺胺嘧啶检测的罗非鱼样品应贮存于冷冻条件下,并尽快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土壤磷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响应关系,为黑土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依托于公主岭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4个处理。取1990、2000和2010年的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性质,测定磷的吸附解吸值,并用 Langmuir方程拟合了磷的吸附曲线,计算磷最大吸附量(Qmax)、磷吸附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土壤易解吸磷(RDP)。结果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土壤吸附磷和相应的平衡溶液磷浓度曲线(R 2=0.93—0.99)。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异。随试验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各特征参数变化不尽相同,与1990年相比,2010年不施磷处理(CK和NK),Qmax值分别增加了1.83和1.61倍,MBC值分别增加了0.80%和49.40%,DPS值分别降低了92.04%和87.50%,RDP值分别降低了20.00%和82.83%;NPK处理Qmax和DPS值分别增加了81.39%和90.74%,MBC和 RDP值分别降低了79.37%和48.57%;NPKM处理Qmax和MBC值分别降低了33.35%和78.52%,DPS和RDP值分别增加了11.36倍和1.48倍。施肥21年后,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的Qmax值降低了64.66%和 49.52%,MBC值降低了81.87%和79.56%,DPS值增加了110和3.81倍,RDP值增加了4.36倍和78.57%。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磷(Total-P)、有效磷(Olsen-P)、有机质(SOM)和CaCO3含量,降低了比表面积,维持pH、游离铁铝氧化物值不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SOM和Total-P是造成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9.5%和18.7%(P<0.05)。 结论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增加SOM和土壤中磷素累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但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易引起磷素流失的风险,对于NPKM处理应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投入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吉林省公主岭市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秋翻秋耙匀垄相比,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和全方位旋耕处理增加了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0~30cm范围内>0.25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对于提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有显著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应加以提倡。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的水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 g/kg时,土壤表层温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温度相差最高可达6.8℃;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在夜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之间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温高时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pH值造纸黑液对砂质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造纸黑液改良砂质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调至不同pH值的造纸黑液与砂质土壤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密封后在阴暗处放置30 d后,测定改良土壤的pH值等参数。[结果]检测结果表明,造纸黑液的固形物、有机碳、有机质、腐植酸和水含量及pH值分别为14.70%、4.95%、9.39%、9.71%、85.30%和11.98。将造纸黑液的pH值调至5左右,与土壤混合均匀,其用量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好,当造纸黑液与土壤的质量比增加到340.0/95.0时,改良土壤的pH值为6.88,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3.53%,有机质含量为25.66%,腐殖酸含量为39.05%,容重为1.042,孔度为60.292%,随造纸黑液用量的减少,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降低。[结论]pH值为5的造纸黑液,以340.0/95.0的比例与土壤混合能有效改良砂质土壤的肥力与保水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衡吸附法,对乙草胺在酸化黑土中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了解乙草胺在酸化黑土中的环境行为。酸化黑土对乙草胺的吸附经历了快速、减速和平衡3个阶段,并在12 h达到吸附平衡。结果表明:在乙草胺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内(0~80 mg? L-1),酸化黑土对乙草胺的吸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最大吸附质量分数为586.74 mg? kg-1,但并未出现饱和吸附点;随着温度由25℃升高到45℃,乙草胺的吸附质量分数减小;表观热力学参数(ΔG、ΔH、ΔS)表明酸化黑土对乙草胺的吸附是非自发、放热和熵减少的过程。 EDTA的添加对酸化黑土吸附乙草胺的影响呈现负相关性,随EDTA的添加,乙草胺的吸附质量分数减小;NaCl的添加对酸化黑土吸附乙草胺的影响呈现正相关性,随NaCl的添加,乙草胺的吸附质量分数略有增加。总之,EDTA和NaCl的添加对乙草胺在酸化黑土中的环境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氮肥的施用会影响作物生物量,从而影响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的量,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积累。该研究在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2种酸解法,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黑土中土壤酸水解碳和酸解残留碳的变化,以揭示不同氮肥处理对草甸黑土有机碳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不施氮肥(N0)、优化施氮70%(N168)、优化施氮(N240)、传统高量施氮(N270)、优化施氮130%(N312)。结果表明:2种酸解法获得的有机碳组分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4个施氮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N0(P0.05),N240处理有机碳含量最高;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中易酸解有机碳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中N240处理含量最低,N312处理含量最高,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用氮肥降低了土壤难降解有机碳的含量,N24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N240处理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与N0的相近,低于其他氮肥处理,N270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P0.05),而N312显著降低了土壤难降解有机碳指数(P0.05)。施用氮肥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合理的氮肥用量可以增加土壤中难降解有机碳指数,提高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可以通过合理施用氮肥来调控草甸黑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Water erosion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lo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which leads to the soil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adjacent water pollu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 pH value, and salt on the water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WEOM)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the UV absorbance,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and derived fluorescence indexes. In general, the carbon content and aromaticity of WEOM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 at 0 and 20℃. More fluorophores, especially microbially-derived organic matter were extracted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pH values of extractant, including 5, 7, and 10, showed no effect on the carbon amount of WEOM, whereas the aromaticity and microbially-derived component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H value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humic acid-like fluorophore was stronger in neutral and alkali condition than that in acidic condition. The addition of 10 mmol L-1 CaCl2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arbon amount of recovered WEOM. Moreover, 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romaticity of WEOM and the quantity of fulvic acid-like and humic acid-like fluorophores, whereas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tyrosine-like and tryptophan-like fluorophores in the total fluorophores and the amount of microbially-derived organic matter. Generally, 10 mmol L-1 KCl showed the same influence trend, but with low influence degr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