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能量是牛日粮的第一限制性养分,确定牛能量需要量是合理配制牛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牛能量需要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呼吸测热法及比较屠宰法等,论文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合理进行牛能量需要量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奶牛业成功的关键是合理的饲养产奶牛群,因为饲料的成本占牛奶生产总成本的一半以上.为了使奶牛企业获得利润,奶牛必需具有高产的遗传潜力,并以最低成本的饲料获得最高产奶量.奶牛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水、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干奶牛的饲养产奶牛的合理饲养应从干奶期开始.干奶牛应与牛群的其它牛分开管理,因其营养需要量与泌乳牛完全不同,混在一起不可能达到理想的饲养效果.为获得最高  相似文献   

3.
能量是家禽日粮的第一限制性养分,确定优质肉鸡能量需要量是合理配制优质肉鸡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优质肉鸡在我国家禽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其能量需要量对提高优质肉鸡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就优质肉鸡能量需要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研究优质肉鸡能量需要量的相关原始文献中的数据、观点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归纳,为优质肉鸡精细化饲养和日粮的精准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营养水平对黄颡鱼春片鱼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配制9种试验饲料,以6g左右黄颡鱼900尾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9组进行68d饲养试验,对黄颡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能、无机盐需要量及最适能量蛋白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9号饲料能量16.0083MJ/kg。蛋白质44.35%水平适宜于黄颡鱼的营养需要,黄颡鱼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E/P=MJ/kg)为35.4~36.5。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日粮中不同水平的能量和日粮氨基酸需要量为基础的配方法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94只雄性肉仔鸡,采用7因子完全区组设计。试验因子包括不同的能量水平(7个能量水平)和日粮氨基酸需要量(总氨基酸和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法。以氨基酸需要量为基础的配方法对肉仔鸡累计饲料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尾寒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及析因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100只大尾寒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饲养对比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低氮日粮平衡试验、气体能量代谢试验和绝食代谢试验,系统研究了大尾寒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蛋白质、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在分别研究蛋白质、能量维持和生产需要量的基础上,采用析因法,获得大尾寒羊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能量需要量析因模型14个,蛋白质需要量析因模型13个,制定出了不同生产水平条件下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能量是动物营养需要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和生产的基础。研究育肥牛能量需要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提高生产性能、高效科学养殖肉牛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育肥肉牛能量需要量及其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生产中更加科学配制育肥肉牛日粮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美国NRC(1998)奶牛营养需要中的能量和吸收蛋白需要量的计算公式以及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的估测方程为基础,探讨了泌乳牛不同日粮能量浓度下的干物质需要量,自由采食所能达到的最大泌乳量时的蛋白质需要量,以及在不同蛋白质降解率时的日粮粗蛋白水平等。由于泌乳牛处于较高的代谢水平,所以饲料转化效率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都较高。特别是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往往由于供给不足而影响产奶量的提高。粗饲料质量较差时,能量和蛋白质供给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1计算公式及方法1.1泌乳牛能量需要泌乳的代谢能(ME)转化…  相似文献   

9.
1 试验原理 1.1 仔猪对养分的需要量 断乳使仔猪遭受应激.如果由流食立即换成固体饲料,会造成消化道蠕动迟缓,甚至停顿,肠壁退化(主要是绒毛变短,意味着吸收面积小).为了弥补断乳饲料的能量浓度低而添加食油,并无生理基础,多次试验证明无效.  相似文献   

10.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质体系(CNCPS,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for Cattle)是康奈尔大学科学家提出的牛用动态能量和蛋白质/氨基酸体系.核心是以小肠中净吸收碳水化合物(NAC)和净吸收蛋白质(AP)或净吸收氨基酸(AAA)评价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用净能(NE)表示牛的能量需要量,AP或AAA表示蛋白质需要.CNCPS是在吸收其他已有体系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