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农民习惯施氮量(N1,尿素,纯氮1000kg·hm^-2)、70%农民习惯施氮量(N2,尿素,纯氮700kg·hm^-2)、70%农民习惯施氮量结合调节土壤C/N(N3,尿素,纯氮700kg·hm^-2)、50%农民习惯施氮量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N4,尿素,纯氮500kg·hm^-2)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用氮肥相比,减施氮肥处理(N2、N3和N4)的番茄产量没有降低,N4处理产量最高,比N1增产9.7%。N2和N4处理氮肥的农学效率和肥料的产投比均显著高于N1处理(P〈0.05),其中N4处理最高,为28.9kg·kg^-1和12.6,施肥效益最高。不同施氮肥处理间果实Vc含量虽没有显著差异,但N4处理是N1处理的1.2倍。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307,P〈0.05),N3和N4处理果实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N1处理(P〈0.05)。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1处理土层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减施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对硝态氮的累积。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这部分残留的氮素可被下季作物吸收利用。果实硝酸盐含量与土壤累积的硝态氮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2=0.8003,P〈0.05),说明土壤硝态氮含量过高能够增加果实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在寿光设施蔬菜生产条件下,在农民习惯施氮量基础上减氮30%~50%既可以保证较高产量和较好的果实品质,同时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从产量、肥料效益和土壤可持续利用角度来看,N4处理更具优势,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外源氮(N)添加对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量的影响。选取4个不同种植年限(0年、2年、13年和21年)的设施菜田土壤,分别设置4个外源氮添加处理,进行为期36天的室内培养,测定不同种植年限和外源氮添加处理下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并计算其最大固铵量。4个外源氮添加处理分别是:(1)CK,不添加任何氮肥,为对照;(2)CF,常规施氮,添加尿素态N 374 mg kg?1干土;(3)RCF,减量施氮(减N 46%,添加尿素态N 200 mg kg?1干土);(4)RCF + OM,减量施氮配施有机氮(添加尿素态N 150 mg kg?1干土并以鸡粪形式添加有机态氮50 mg kg?1干土)。结果显示:随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本底固定态铵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最大固铵量却呈下降的趋势。同一种植年限下,各施肥处理在培养过程中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总体表现为CK < RCF + OM < RCF < CF,说明施肥可增加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其增幅大小受施肥量的多少和施肥种类影响,其中CF处理土壤固铵量为最大(98.61 mg kg?1),显著高于RCF和RCF + OM处理,而RCF处理的土壤固铵量(84.76 mg kg?1)又高于RCF + OM处理(77.34 mg kg?1)。设施菜田增施氮肥可提高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且化肥较有机肥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水稻土和菜田添加碳氮后的气态产物排放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连续监测添加碳氮底物后各气体产物—O2、 NO、 N2O、 CH4和N2的排放,对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和气体产生过程做更深入的理解,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典型红壤的温室气体产生机制。【方法】采集长江中游金井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稻田和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自动连续在线培养检测体系(Robot系统),通过两组试验分别研究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各气体产物的动态变化。试验1采用菜地和稻田土壤进行好气培养,设置不施氮对照、 添加40 mg/kg铵态氮、 添加40 mg/kg铵态氮+1%硝化抑制剂、 添加40 mg/kg硝态氮、 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 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6个处理。试验2采用稻田土壤进行淹水培养,设不施氮对照、 添加40 mg/kg铵态氮、 添加40 mg/kg铵态氮+1%硝化抑制剂、 添加40 mg/kg铵态氮+1%秸秆、 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铵态氮+1%的葡萄糖、 添加40 mg/kg硝态氮、 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 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8个处理。培养温度均为20℃,土壤水分含量为70% WFPS (土壤孔隙含水量),培养周期为15天。【结果】从菜地和稻田土壤不同碳氮添加处理气态产物及无机氮的动态变化可看出: 1)菜地土壤好气培养初期硝化作用产生了大量N2O; 受低碳和低含水量的限制,反硝化作用较弱。当提供充足碳源和厌氧条件,出现N2O和NO的大量排放。2)在好气稻田和淹水稻田培养过程中,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途径。3)稻田土壤中,提供充足碳源和厌氧条件,各气态产物出现的顺序依次是NO、 N2O和N2,与三种气体在反硝化链式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顺序一致。淹水稻田加铵态氮和碳源处理N2为主要产物,添加硝态氮处理后,N2O成为主要气态产物。当土壤碳源充足时,反硝化过程进行彻底,反硝化产物以终产物(N2)为主。4)在稻田土壤出现厌氧或添加碳源条件下,均检测到大量CH4产生; 且在甲烷产生的同时,NO-3几乎消耗殆尽。【结论】金井小流域典型红壤菜地N2O主要来自于硝化作用,好气和淹水稻田N2O主要来源于反硝化作用; 当碳源充足和厌氧时,菜地及稻田反硝化作用增强; 反硝化产物组成、 产物累积量及出峰顺序与碳源和氧气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超级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的缓释尿素(硫包衣尿素,SCU)最佳施用量及其环境效应,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SCU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以及对土水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SCU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同等施氮量(180 kg N.hm-2)的SCU和普通尿素相比,增产幅度为13.2%;施用135 kg N.hm-2的SCU与180 kg N.hm-2普通尿素相比(氮素用量减少25%)仍可增产12.9%。稻田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铵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硝态氮的影响较小。折合等量纯氮的SCU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肥料施用初期土壤水中氮素含量,施肥后10 d,SCU处理农田面水、0~20 cm层和20~40 cm层土壤水全氮含量分别为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26.3%、64.4%和64.0%。  相似文献   

5.
土壤肥力和尿素用量对黑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黑土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硝化率随土壤肥力和尿素施用量的变化规律,以明确土壤肥力和尿素施用量对黑土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有机碳含量从16.0 gkg-1增加到60.9 gkg-1,铵态氮含量降低了27.7%,而硝态氮含量则升高了50.6%;尿素用量从N 120 mg kg-1提高到N 1200 mg kg-1,黑土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262.7%和425.7%。施用尿素条件下黑土硝化率在30.1%~89.4%之间。黑土有机碳含量从16.0 gkg-1增加到60.9g kg-1,硝化率升高了58.1%;而尿素用量从N 120 mg kg-1提高到N 1200 mg kg-1,硝化率降低了48.0%。说明黑土硝化作用强度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而增强,随尿素施用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氮肥施用对砖红壤硝态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肥品种的合理选用对作物增产增收、 土壤酸化改良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观澜湖采集的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尿素、 硝酸铵和硫酸铵3种氮肥处理下砖红壤硝态氮及盐基离子(Ca2+、 Mg2+、 K+、 Na+)淋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硝态氮累积淋溶量表现为硫酸铵硝酸铵尿素N0,且硝态氮的淋溶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整个淋溶过程中硝态氮累积淋溶量(y kg/hm2)与施肥量(x kg/hm2)之间满足线性方程 y=3.3064x+315.74(R2=0.8848); 2)尿素、 硝酸铵、 硫酸铵处理整个淋溶过程的盐基离子淋溶量均表现为 Ca2+Mg2+K+Na+,且盐基离子淋溶总量(kg/hm2)表现为硫酸铵(1821.12)硝酸铵(1080.27)尿素(872.24)N0(417.23); 3)砖红壤盐基离子迁移速率表现为硫酸铵(26.28%)硝酸铵(13.37%)尿素(11.78%),尿素、 硝酸铵和硫酸铵处理分别以线性方程 y=0.1178x+123.18(R2=0.9121)、 乘幂方程 y=15.634x0.4423(R2=0.9259)和对数方程 y=128.38e0.0007x(R2= 0.9244)的拟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培养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硝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帘里  孙波 《土壤学报》2011,48(6):1173-1179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5℃、20℃、25℃和30℃)和土壤类型(黑土、潮土和红壤)对土壤硝化率的影响。氮素加入比率为N 200 mg kg-1土壤。结果表明:在15~30℃培养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硝化率呈升高趋势;硝态氮累积量和培养积温(培养温度×培养天数,温度以0℃为基准)之间的关系可用单参数指数模型表示。在相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供试土壤硝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高有机质含量潮土>低有机质含量潮土>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低有机质含量黑土>低有机质含量红壤>高有机质含量红壤。硝化率(25℃恒温培养)与土壤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黏粒含量及pH呈极显著相关;土壤pH和全磷含量解释了硝化率差异的98.1%。土壤pH是影响其硝化率的主要因素,并抑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温度对硝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下硝态氮深层累积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测定结果表明,长期过量或不平衡使用氮肥将导致硝态氮在土壤深层的严重积累,不同施肥处理对比,14年后0-200cm硝态氮的累积量NPM>N>NP>M,对应的硝态氮累积率分别为20.3%、30.98%、15.49%和8.51%。化肥配比试验表明,土壤剖面NO3-N的累积与累积率一般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NO3-N累积深度随氮肥用量的递增而加深,氮磷严重失调时,硝态氮累积率剧增,15年后最大累积率达到42.3%(单施氮180kg/hm^2处理),在施氮引起NO3-N严重累积的情况下,配施磷肥可以明显的减少硝态氮的累积数量和累积率,而且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减少幅度愈大,从土壤氮素平衡来看,加大施氮量降低氮素利用率,配施磷肥则增加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安徽省直播冬油菜种植中适宜的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和施氮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尿素不同用量及等氮量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氮肥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成株率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180)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CRU180)在生育中后期能有效提高直播冬油菜密度。施氮量24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240)角壳和茎秆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增加,籽粒分配比例减少,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不增反降,较CRU180和N180分别降低2.87%和9.67%。各施氮处理中,N180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增产7.53%~82.15%。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相比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U180),CRU180和N180显著增产8.53%和16.69%,籽粒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8.80%和16.0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11.68%和14.30%,氮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12.53%和24.46%,氮素生理效率增加0.74%和9.13%,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8.59%和16.76%。综合本试验直播冬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来看,合理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品种可以有效增加直播冬油菜的成株率和氮素累积量,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施氮量18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均能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双向提升。考虑到直播冬油菜轻简化发展大趋势,建议采用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10.
常规灌溉条件下施氮对温室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温室土壤的氨挥发特征,探讨适宜的减量施氮措施对氨挥发损失量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在常规灌溉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氮(尿素)处理,采用通气法测定了冬春季黄瓜地中的氨挥发速率。结果表明:温室土壤在氮肥基施后7 d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但在氮肥追施后,施肥带与非施肥带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在第1 d与第5 d出现,氨挥发速率的峰值比氮肥基施时下降了8.6%~46.3%,施肥带的累积氨挥发量是非施肥带的0.91~1.54倍。冬春季黄瓜地的氨挥发损失量为16.7~26.6 kg/hm2,其中减施氮25%处理N900(900 kg/hm2)与减施氮50%处理N600(600 kg/hm2)与习惯施氮处理N1200(1 200 kg/hm2)相比,氨挥发损失量分别降低了22.1%和37.2%。而2 a黄瓜产量的平均值以处理N600(600 kg/hm2)最高,比处理N1200(1 200 kg/hm2)增加了6.52%。综合考虑氨挥发损失量、黄瓜产量及施氮量,在河北省的温室冬春季黄瓜生产中,比农民习惯氮用量(1 200 kg/hm2)减少25%~50%的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硝化抑制剂和通气调节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硝化反应速度、N2O排放及施用硝化抑制剂(N-Serve)和土壤掺砂对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硝化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30℃时反应进行最快;水分对硝化反应速度的影响不显著。N2O排放通量随温度和水分含量升高而加大,最高排放通量出现在水分含量28.5%,20℃或30℃时。30℃、低水分(14.2%)时,N2O排放量较低,15d累积排放量为126.4.mg/kg,且主要来自硝化反应,施用N-Serve可使总排放量减少65.0%;水分含量增加到28.5%,反硝化反应发生,N2O排放量急剧增加,15d累积排放量达764.4.mg/kg;施用砂子或N-Serve,总排放量分别减少82.9%、62.1%。因此,低水分时,施用N-Serve可抑制硝化反应;高水分时,施用砂子或砂子与N-Serve配合,可有效抑制N2O排放。  相似文献   

12.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抑制剂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旋  吴良欢  戴锋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106-115
为比较生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效果,揭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尿素水解抑制效应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60%和80%田间最大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和土壤温度(15、25和35℃)互作对生化抑制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n-but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n-prop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PPT)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2-chloro-6(trichloromethyl)pyridine,CP)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生化抑制组合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尿素水解效应显著,以土壤温度影响更大。随着土壤温度增加,尿素水解转化增强,有效作用时间降低,硝化作用增强,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减弱;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尿素水解转化缓慢,有效作用时间延长,硝化作用减弱,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增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下,NBPT/NPPT或配施CP处理有效抑制黄泥田土壤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CP或配施NBPT/NPPT处理有效抑制NH4+-N向NO_3~--N转化,保持土壤中较高NH_4~+-N含量长时间存在。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土壤尿素水解抑制效果与NBPT相似。黄泥田土壤中生化抑制组合应用最佳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25℃和60%WHC。总之,针对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在黄泥田土壤中应采用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相结合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种氮肥对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化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安徽郎溪耕地红壤耕层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方法,研究了CO(NH2)2、(NH4)2SO4及NH4HCO3 3种氮肥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对土壤硝化作用及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为(NO2-+NO3-)-N 25.7 mol /(kg?d);3种化学氮肥添加到土壤后均显著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CO(NH2)2、NH4HCO3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分别为(NO2-+NO3-)-N 51.3~189.6、50.7~149.9 mol /(kg?d),且净硝化速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NH4)2SO4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为(NO2-+NO3-)-N 60.5~107.9 mol /(kg?d),以施用量N 150 mg /kg时最大。研究同时发现, 3种化学氮肥均导致土壤pH下降,CO(NH2)2、 NH4HCO3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0.11~0.43、0.02~0.36 pH单位,氮肥施用越多,pH下降越大;(NH4)2SO4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下降0.08~0.26 pH单位,以施用量N 150 mg /kg时下降最大, N 300 mg /kg时下降最小。统计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中(NO2-+NO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酸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氮肥通过硝化作用影响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培养(土壤水分60%WHC,温度25℃)方法对不同土壤(13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进行了研究,并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和累积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加强氮素管理、减少亚硝态氮的累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各供试土壤亚硝态氮的峰值浓度相差较大,且均出现在施肥5-7d,以褐土最高为146.09mg·kg^-1,其次是淤灌土为114.03mg·kg^-1;黑土、黄壤和棕壤在培养过程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以褐土、淤灌土最大,分别为350.82和334.51mg·kg^-1;水稻土和砖红壤最小,分别为7.58和13.06mg·k^-1。土壤pH、粘粒、无定形铁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成为影响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主要因素,而土壤脲酶活性对这两个因变量的作用均很微弱;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直接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因素的间接效应所抵消;土壤CEC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的作用也非常显著。此外,土壤络合态铝、络合态铁虽然对这两个因变量的直接效应不明显,但通过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对这两个因变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特性进行氮肥的高效调控和管理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缓解氮肥污染的重要措施。为探究不同氮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性差异及硫代硫酸铵(ammonium thiosulfate,ATS)作为氮肥调控剂对尿素氮转化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温度25 ℃)试验方法,以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和ATS作为供试肥料,比较4种氮肥施入石灰性潮土后的转化特性差异,并以ATS作为氮素调控剂,以单施尿素作为对照,探究尿素配施不同用量ATS对尿素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供试氮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过程明显不同。尿素在石灰性潮土中的水解速率最快,硝化作用强度也最高,硫酸铵其次;氯化铵由于Cl-的硝化抑制作用,土壤表观硝化率在7~21 d显著低于尿素和硫酸铵(P<0.05);ATS施入土壤后,NH4+-N转化为NO2--N的速率最高,而NO2--N转化为NO3--N的速率最低,NH4+-N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最长,出现峰值之后也一直保持最高的含量,表观硝化率最低。将ATS作为氮素调控剂与尿素配合施用,当其用量在60 mg/kg(含S量)以上时,既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尿素水解的作用效果,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 P <0.05),且随着ATS用量的增加,抑制效应明显增强。这对于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但供试4种氮肥施入土壤后均出现了亚硝酸盐的累积,其中ATS处理的累积量显著高于尿素、硫酸铵和氯化铵(P<0.05),累积持续时间也最长。ATS作为氮素调控剂调控氮素转化,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且随着ATS用量增加,亚硝酸盐在土壤中存留时间明显延长,含量和峰值明显提高,出现峰值的时间也明显延后。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水分对华中地区菜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华中地区菜地土壤的矿化特征和矿化规律,拟定菜地土壤合理的氮肥施用量,本文以华中地区两种典型菜地土壤——黄棕壤和潮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温度、水分对菜地土壤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棕壤的矿化速率和氨化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硝化速率在15%和25%含水量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35%含水量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潮土矿化速率在15%含水量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25%和35%含水量下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硝化速率在15%和35%含水量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5%含水量时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氨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黄棕壤的矿化量在含水量为25%、温度35℃时高达34.9 mg.kg 1;潮土的矿化量在含水量为25%、温度为25℃时最高,为63.9mg.kg 1。不同温度下潮土矿化量均大于黄棕壤。黄棕壤的氨化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硝化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矿化速率则在含水量25%时最大。潮土的氨化、硝化和矿化作用随水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还发现,25%的含水量是黄棕壤微生物活性的水分临界点,潮土的水分临界点不明显。通过对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与水分含量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模拟发现,黄棕壤模拟效果好于潮土。  相似文献   

17.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方法,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MPP)及其协同对尿素氮在三江平原白浆土中转化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在白浆土中NBPT有效作用时间小于13 d,作用时间较在棕壤和黑土中短;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及表观硝化率影响与普通尿素基本一致。NBPT与DMPP组合缓释尿素施入4-7 d,能够有效抑制脲酶活性,减缓尿素水解;只添加DMPP与添加NBPT与DMPP协同作用对抑制铵态氮硝化作用效果相同,二者能保持土壤中NH4+-N高含量时间超过80 d。DMPP作用时间可达80 d以上,能有效抑制NH4+-N向NO3--N的转化;在第80 d,土壤中仍有54.58%~56.85%的氮以铵态氮形式存在,表观硝化率只有50%左右。DMPP抑制硝化作用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白浆土中施用添加NBPT缓释尿素、DMPP缓释尿素、NBPT与DMPP缓释尿素时,应首选添加1%DMPP的缓释尿素肥料。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宋航  陈小琴  卢殿君  王火焰 《土壤》2020,52(6):1137-1143
根区施肥是高效施肥的关键措施,确定根区施肥的最佳位置,需要了解肥料施用后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来研究尿素、聚磷酸铵和氯化钾复合肥穴施条件下,土壤水分、培养时间对两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迁移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由30%增加到42%,氮磷钾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都会显著增加,培养15d的姜堰和广德两种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迁移距离分别由9-11cm、4cm和9-10cm增加到12-14cm、5-6cm和11cm。土壤含水量增加使氮磷养分的迁移距离平均增加了约三分之一。随培养时间从15天延长到30天,3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两种土壤中速效磷迁移距离无显著变化,而速效钾的迁移距离显著增加,铵态氮迁移距离在硝化作用弱些的广德水稻土中增加显著,而在硝化作用较强的姜堰水稻土中增加幅度较小。肥料穴施条件下铵态氮的硝化作用除受土壤水分、pH和时间因素影响外,还受肥际高浓度养分的强烈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延缓了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是根区一次施肥技术中氮肥持续高效供应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氮磷钾养分迁移距离表现为:硝态氮>铵态氮>钾>磷,肥料氮的迁移受硝化作用影响大,肥料磷的迁移受土壤水分影响较大,而肥料钾与铵态氮的迁移规律较为类似,都因土壤水分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用温度变换日数法预测包膜尿素氮素的溶出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方法,根据反应速度理论法求得了包膜尿素(LP30)氮素的溶出特性值,并采用基于反应速度理论的温度变换日数法预测了包膜尿素(LP30)在自然土壤温度条件下氮素的溶出率。研究表明:包膜尿素(LP30)氮素溶出符合一级化学反应(Nt=N0[1-exp(-kt)]);溶出速率常数(k)具有温度依存性:在10℃~25℃范围内,速率常数(k)在0.0081~0.0425之间,反应活化能(Ea)为75733J mol-1;基于反应速率理论的温度变换日数法能够应用并预测自然温度条件下包膜尿素氮素的溶出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升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量的30%、60%、100%及175%)条件下增氧水处理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并分别利用硝化动力学方程和硝化作用强度定量评价NH4+-N和NO3--N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比较NH4+-N初始消耗速率、NH4+-N最大消耗速率、达到最大消耗速率所用时间以及NO3--N平均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粉质砂壤土氮素转化以硝化作用为主;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田间持水量条件下达到最大。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增氧水处理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常规水处理相比,在田间持水量的60%条件下,增氧水处理对土壤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NH4+-N最大消耗速率提高了8.9%,最大消耗速率出现时间提前,NO3--N平均生成速率增加,硝化作用更强;而在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增氧水处理的土壤NH4+-N消耗没有显著差异,仅NO3--N平均生成速率增加;田间持水量的175%条件下,增氧水处理土壤NH4+-N最大消耗速率降低了21.5%,最大消耗速率出现时间滞后,但NO3--N平均生成速率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提出了增氧水处理促进氮素转化作用的最适水分条件为田间持水量的60%,可为发展农业高效水肥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