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植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海拔所带来的温度差异为研究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对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下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叶片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知之甚少,对米槠应对低温环境采取何种生理生态策略的认识非常有限。研究海拔尺度米槠叶片性状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植物的空间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低、中、高)的米槠天然林为对象,测定其叶片的形态性状(叶面积、叶长、叶宽、长宽比、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与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淀粉、可溶性糖、NSC),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米槠叶片性状的变异规律,检验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叶片性状间的差异,探讨米槠对低温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1)叶面积、叶长、叶宽、长宽比、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而比叶重、淀粉、可溶性糖、NSC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叶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增加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趋势;(2)叶面积、长宽比、比叶重、叶绿素a、叶绿素、可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3.
植物功能性状是联系植物个体特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群落结构的桥梁,为探讨不同环境梯度下的天山森林不同功能型植物间的功能性状的一系列改变,本文分析了43个固定样地内的草本层以及木本层(包含灌木和乔木)的植物功能性状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功能型物种之间,叶片碳含量(Cleaf)、植株高度(H)、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木质素含量(LLC)、细根碳含量(Croot))等5个性状表现为乔木最大、灌木次之、草本最小,5个性状(叶片氮含量(Nleaf)、叶片氮磷比(N/P),叶绿素含量(Chl)、细根氮含量(Nroot)、细根磷含量(Proot))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2个性状(叶片碳氮比(C/N)、细根干物质含量(RDMC))特点是:灌丛和乔木差别较小,但均明显高于草本,2项指标(叶片磷含量(Pleaf)比根长(SRL))在各功能型物种间没有明显差别;在海拔梯度上,由于土壤、气候及种间交互等因素的筛选过滤,不同的功能型物种随着海拔所呈现出的变化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并且它们大多呈现出了直线和多项式分布,从而导致了在海拔梯度上,群落结构的分化。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功能型植物功能形状的差异性,可为天山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以预测环境变化对该地区蒙古栎幼树生长的潜在影响。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下蒙古栎幼树为材料,研究其叶片生理学、叶片形态学特性和植株生长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1)蒙古栎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的海拔差异(P > 0.05),而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饱和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CO2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即蒙古栎叶片的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最大光合潜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生成单位有机物所需消耗的水分和胞间CO2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蒙古栎植株的叶生物量、新生枝条生物量、一年生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比重、新生枝条生物量比重和一年生枝条生物量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别下降了64%、59%、60%、53%、45%和47%,即蒙古栎幼树的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3)本研究中选择的叶片因子共解释了蒙古栎总生长变异的12.03%,选择的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生长变异的19.31%。结论蒙古栎幼树叶片生理性状和整株生长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反映了该物种在异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叶片生理和整株形态可塑性。蒙古栎幼树的叶片的比叶重和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光合速率以及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即环境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蒙古栎幼树叶片的光合特征而非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而影响蒙古栎幼树的生长。本文对预测蒙古栎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演化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区域内的11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低温敏感性6个功能性状,分析了高山栲叶功能性状种群内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山栲种内叶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7.3%~41.6%,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种群内和个体内3个层次,种群间的变异是所有叶功能性状种内总变异的主要来源;比叶面积与厚度、于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显正相关关系,硬度与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主要受年降水量和经度的影响,比叶面积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年均温、海拔和最冷月气温.表明高山栲种内存在较大的变异,一个种群性状的平均值难以代表整个物种的性状;环境条件是影响种内变异的主要因子,不同的环境因子对种内变异的影响不同,分布区中部的生境不一定是最佳的,而分布区边缘的环境也不一定是贫瘠的;高山栲分布区内的不同种群通过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来适应各自的生境,对于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观赏植物苦梓含笑的叶部变异规律,对昆明树木园栽培的10株苦梓含笑95片叶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变异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苦梓含笑叶部的形态、大小和数量性状均有变异,且都表现为株间变异大于株内变异。从叶部形态变异来看,叶片毛被颜色、叶片形状A、叶片形状B、叶片基部形状和叶片顶端形状等5个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629%~30.252%,其中叶片毛被颜色发生的变异最大。从叶部大小和数量变异来看,除基中宽变异不显著外,叶柄长、叶宽、基长等12个性状的变异均显著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11.036%~46.951%,其中叶面积的变异最大。苦梓含笑叶部变异主要发生在株间,为优良单株存在的可能性及其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梓含笑叶片形态、大小和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叶片毛被颜色、叶片形状A、叶片形状B、叶片基部形状、叶片顶端形状、叶柄片长比、基顶长比、叶宽、叶长、叶长宽比、叶面积、基顶宽比、叶脉角等13个性状,重点观测这13个性状就能掌握主要的形态、大小和数量信息,能快速准确地开展形态学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植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探讨分析植物对高寒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以及为高原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区域选择西藏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 400~4 600 m的高山高海拔草甸,选择2种在此海拔带均有分布生长的植物狮牙状风毛菊(Saussurea leontodontoides)与硬叶风毛菊(S. ciliaris),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对2种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种植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均有明显变化规律外(叶脉、叶片、上角质层、上下表皮)的厚度、栅栏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 2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其中株高、叶长、叶柄长三个表型性状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了一致性,两种植物的形状都有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表现,其中株高与叶长、叶柄长都呈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种质资源在叶和茎部特征上存在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2.002、0~1.992之间,变异系数在0%~56.22%、0%~46.66%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且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阿拉善高原大尺度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气候与生境异质性数据,尝试系统地探讨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1)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经纬度格局,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出沿经度的升高而增加,沿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的变化趋势。(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水分与能量因子共同解释了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60.7%、62.5%及42.6%的空间变异; 两者单独的解释率分别为15.2% ~ 19.6%与2.8% ~ 5.3%。生境异质性分别解释了3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17.2%、12.3%、29.3%的变异,其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1%、1.0%和11.8%。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并不一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则受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的共同控制。(3)气候与生境异质性三者共同解释了区域物种丰富度54.4% ~ 63.8%的变异,但仍然有36.2% ~ 45.6%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结论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由水分与能量类气候因子共同决定,水资源可用性是阿拉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最为关键的限制因子。生境异质性对阿拉善高原植物丰富度,尤其是木本植物丰富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阿拉善高原不同生活型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可能并不一致,其他未知潜在因素对阿拉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亦存在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遗传背景对植物性状的影响,直接研究环境与植物性状的关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必须明确遗传背景与环境对植物性状的相对影响,以排除遗传背景的作用。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19个典型样点,调查了64种植物的6种功能性状,即比叶面积(SLA)、比根长(SRL)、叶片氮(LN)与磷含量(LP)、根的氮(RN)与磷含量(RP),并通过野外定位信息,从已有专题信息图中获取环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植物性状变异来源,研究了不同科属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SLA、LN和RP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森林区植物SLA、RP较草原区植物偏低33.02%、19.94%,而LN则高于草原区植物19.33%;不同科属植物之间SLA、SRL、LN和RN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SLA、LN、RN,分别高出研究区平均值16.33%、65.23%、97.78%,而禾本科植物SRL具有最大值,高出平均值103.11%;(2)遗传背景差异是植物性状变异的首要决定因子,遗传背景对SRL、LN、RN变异的解释比例分别达到了27.86%、32.78%、42.70%,而LP、RP则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更大,环境因子对LP、RP解释比例分别达到24%、15.58%;(3)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植物性状的环境因子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不同科属的植物对环境因子是否产生响应和响应的方式均不相同,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对区域性气候条件较为敏感,而菊科和蔷薇科植物受地形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对新疆7个句句梨品种的叶片、枝条、花器官、果实及种子形态学特征进行观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及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摸清新疆的句句梨品种植物形态学特征差异,为研究品种的保存和利用提供数据基础.结果 表明:7个句句梨品种的叶片性状中叶尖形状变异程度最大,幼叶颜色、叶缘、裂刻、刺芒、叶背茸毛及托叶不存在变异.枝条性状中一...  相似文献   

12.
海拔梯度变化会影响多环境因子的变化,植物叶特性能反映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响应及适应策略。为揭示西双版纳地区绒毛番龙眼、云南玉蕊、云南肉豆蔻、小叶红光树叶片比叶面积变化规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勐仑、菜阳河、勐宋3个不同海拔(ASL)高度(600 m,1 100 m和1 600 m)和4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叶生物量(LB)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绒毛番龙眼的比叶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1 600 m海拔没有达到绒毛番龙眼生长的相对低温)。(2)云南玉蕊的比叶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玉蕊海拔1 100 m左右水热综合条件达到最佳)。(3)云南肉豆蔻与小叶红光树的比叶面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4)绒毛番龙眼、云南玉蕊以及小叶红光树叶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高海拔低温、降水少,抑制生物量积累)。(5)云南肉豆蔻叶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低海拔较为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随海拔的升高,温度以及湿度显著降低,不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可知植物叶片可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来适应海拔变化带来的恶劣环境,这对揭示海拔对植物叶特性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不同生境中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外部形态结构,分析和探讨控制该植物植株叶片不同外部形态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在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进行,选择10个当地常见生境,调查每个生境中紫茎泽兰植株叶片长、宽、长宽比、叶面积、叶缘两侧锯齿数目和比例等数据,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及其组合对叶片外部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植株叶片长、宽和叶面积3组数据在10个生境间变化程度明显且变化规律一致,其排序从大到小为栽培(荫)>田间≈栽培(阳)≈池塘边(湿)>田埂≈林窗>林下>路基(荫)≈池塘边(干)>路基(阳)。叶片长宽比在10个生境间没有显著差异,为1.35左右;叶缘左右两侧锯齿数目在10个生境中均为12个左右,两侧锯齿数目比为1.00左右。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也充分证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及三者交叉作用对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长、宽和叶面积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对叶片的形状和叶缘两侧锯齿数目及比例的影响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板栗自然分布区8个产地采集的板栗叶片进行取样测定,分别测定叶片3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同一群体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板栗叶片形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等3个性状群体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7.50、6.36及7.39;群体间,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3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F值分别为19.36、18.32和3.40。根据3个性状的平均,群体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1.417%,群体内的占39.86%,机误占48.72%。板栗叶片3个性状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13.03%,而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6.97%,表明群体内变异是板栗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与收集,结合标本资料,观察与测量了四川鼠尾草属26种4变种1变型共31个分类群的株高、叶片长、花序长、花萼长、叶片类型、花冠颜色等18个性状,并进行R型和Q型聚类分析。研究显示各形态特征在属中变异较大,结合R型聚类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独立遗传,可作为分类的标准;Q型聚类将31个物种分为了4大类,与传统分类学中对该属植物的亚属分类结果基本相符,但S.kiaoemetiemsis f. pubescens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论证;进一步分析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四川鼠尾草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鉴定及种质资源利用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分布在广西南宁的4种罗汉松植物贵妃罗汉松(Podocarpus princess)、海南罗汉松(P.annamiensis)、兰屿罗汉松(P.costalis)和广西本地罗汉松(P.macrophyllus)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叶片形态性状、渗透性调节物质、含水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有明显差异,并具有较复杂的环境适应机制。海南罗汉松和兰屿罗汉松对广西南宁当地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两者在生理上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其叶片形态性状指标、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整体比其他罗汉松品种的高,更适合南宁经济开发种植和园林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7.
4种罗汉松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分布在广西南宁的4种罗汉松植物贵妃罗汉松(Podocarpus princess)、海南罗汉松(P.annamiensis)、兰屿罗汉松(P.costalis)和广西本地罗汉松(P.macrophyllus)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叶片形态性状、渗透性调节物质、含水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4种罗汉松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有明显差异,并具有较复杂的环境适应机制。海南罗汉松和兰屿罗汉松对广西南宁当地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两者在生理上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其叶片形态性状指标、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整体比其他罗汉松品种的高,更适合南宁经济开发种植和园林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8.
深入认识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分析比较不同物种叶片经济谱,对于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群落构建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黔西北地区14种优势植物为对象,测定其功能性状特征。结果表明:叶片厚度为0.12~0.60 mm,叶面积为0.006~0.400 dm~2,比叶面积为1.07~195.99 dm~2·g~(-1),叶干物质含量为27.41%~54.45%,相对水分亏缺为11.09%~44.58%,δ~(13)C为-3.12%~-2.71%。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叶片性状主要受叶干物质含量、相对水分亏缺和δ13C支配。验证了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叶片经济谱的存在,乔木树种倾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灌木树种更倾向于快速投资-收益型。说明该区植物可以通过权衡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枣实生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选取251株生长稳定的枣实生单株进行试验,对其叶片表现性状进行观测并分析,研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现变异程度及多样性,来揭示枣实生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4个枣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和叶基形状3个性状均与母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面积和叶柄长等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枣实生群体间离散系数均值为64. 62%,变异幅度为52. 52%~70. 11%;4个实生后代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4. 020,其中婆婆枣群体表型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达到了4. 230,表明各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大,离散程度较高,尤其是婆婆枣后代群体叶片表型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灵石山米槠林优势种群不同叶龄叶属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灵石山100-900 m海拔梯度上米槠林分布的范围内,对米槠林优势种群不同年龄叶片的叶属性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属性有显著的叶龄间以及种间的差异;不同年龄叶片叶属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叶片性状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叶片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不同,不同年龄叶片对相同环境的适应策略也有差别,但各种环境下植物的各种叶片性状满足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