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一种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具有低能耗特点.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的消耗.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农业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应该积极响应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本文概述了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并归纳出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的主要低碳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3.
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1 低碳农业的提出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碳"活动产生大量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大气环流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趋势.低碳经济实质是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在社会生产中、在科学研究中、在工作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广泛践行,作为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紧密的农业,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预测未来10 a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农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及GM(1,1)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1)研究期内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且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碳源方面,畜牧业碳排放占据较大比例,且以牛、羊、猪碳排放为主。碳汇方面,小麦、玉米和蔬菜对碳吸收的贡献较大。(2)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北部、南部高,西部低的格局,经济贡献系数呈东南高,西南低的特征。(3)农业从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教育支出是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且各因子交互作用较强。(4)2021—2030年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持续下降,预计全省在2029年可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结论]未来应加强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各地应注重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农业碳减排区域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沼气已有多年,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国家对农业不断投入,减少农业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沼气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传染病等发生,并把畜牧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发挥着低碳、环保、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氮肥高效施用在低碳农业中的关键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低碳农业是我国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氮肥高效施用是实现低碳农业的关键,可以更加明确如何集成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增加产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提高土壤固碳效应,综合实现固碳、减排、增产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本文概述了低碳农业评价指标的三个阶段性研究特点,从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拓展为涵盖固碳效应的净温室效应,再拓展为涵盖生命周期评价碳排放的综合净温室效应以及兼顾作物产量的温室气体强度。提出了如何利用当季作物试验来估算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当季作物综合净温室效应和单位产品温室气体强度的方法。按照现阶段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以我国稻–麦轮作生态系统集约化生产的低碳农业模式为案例,解析氮肥施用在低碳农业各组成包括作物产量、固碳效应、CH4和N2O排放、农业措施碳排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氮肥高效施用在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倡导的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农业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模式,增强农田碳汇功能,实现物质减量化投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发展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减少废弃物污染,提高牧业竞争力;发展农菌循环链,延长农田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企业循环产业模式,实现农业节能减排的工程化。  相似文献   

9.
低碳技术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低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时大力倡导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土壤呼吸、农药化肥的使用、农业废弃物(如农膜、秸秆等)的处理都会产生碳的排放,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从农户的角度进行研究,基于理性行为、计划行为等理论和经济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利用山东省大盛镇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认知—意愿—实践"的逻辑建立4个计量模型探究农户低碳农业生产行为。结果表明:农户禀赋对低碳生产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农户对农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接近一般水平,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和对低碳农业生产意愿处于较高水平,农户对低碳农业的生产实践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 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高耗能、高排放、高产出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等重大成就,但这种农业模式给自然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增长的瓶颈。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体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实施能源税,鼓励新能源应用;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鼓励公众和私营部门参与低碳农业实践;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碳评估对农业能源消耗和污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有机食品进行严格的标准控制等。阐述了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性工具,及其主要目的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从政策创新上为实现农业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金辰  孙波  赵其国  李辉信 《土壤》2014,46(1):7-14
针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全球变化的双重目标,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基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高值农业的原则,从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财政补贴;立足各地农情,大力发展区域低碳农业适应性体系;推广低成本低碳农业适应性技术,发展农村低碳农业合作组织;优化低碳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提高公众低碳农业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型茶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氮肥盲目超量不科学施用,农药频繁高成本不合理施用,茶叶品种结构单一、适期采摘难度大、茶叶资源利用效率低,低产茶园面积大、产投比低、效益差,茶园物种单一、生物链短、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不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减量施用氮肥,研究应用提高茶树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结合农业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加速低产茶园改造步伐;建设复合生态茶园,延长生物链,促进茶园内物质能量循环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同时,气候变化义影响着农业的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节能减排中应当有所贡献.本文通过农业低碳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领域、可能途径以及发展机制,为响应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现代农业由高碳...  相似文献   

15.
农业低碳化发展方式是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判断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驱动力、驱动方向等对有的放矢地制定低成本、高效率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与措施意义重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探讨常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所影响,本研究以Kaya恒等式为基础,利用Kaya恒等式的数学性质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一般技术因素、农业低碳技术因素、农村生活水平因素、间接城镇化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等5个因素,并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驱动强度与贡献率的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是促成农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技术因素与农业低碳技术因素都负向地驱动农业碳排放,相比较而言,农业低碳技术变动比一般技术变动的碳排放驱动力更为强劲;总人口变动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出正向驱动力,但无论从整个长跨度区间还是细分区间来看,其正向驱动力都不强;由扩展的Kaya恒等式得出的间接城镇化指标与一般城镇化指标之间关于50%的水平在坐标系中对称,经转换与修正发现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表现出温和的正向驱动力。1990—2013年中国总的农业碳排放中一般技术因素贡献为?25.85%,农业低碳技术因素贡献率为?166.55%,农村生活水平因素贡献率为220.65%,城镇化水平贡献率为57.63%,人口规模因素的贡献率则为14.12%。文章建议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发展通用和低碳农业技术,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以达到农业低碳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面对这一难题,世界各国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观光体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中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介绍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观光休闲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为应对气候变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面对这一难题,世界各国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中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介绍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观光休闲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为应对气候变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目前灌区生产潜力已发挥到较高水平,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北方旱作农业区单产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增产的潜力巨大。甘肃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解决了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热不同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难题,粮食生产可控性和稳定性增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启示是:要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统计数据分析及对天津远郊农村中土地没有流转的农户及近郊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政府宣传、小农分布、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农技推广、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天津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为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应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绿色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变量主要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