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萹蓄的系统学位置,对萹蓄及蓼属、木蓼属、沙拐枣属的代表种进行了茎的解剖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的萹蓄、沙拐枣属的泡果沙拐枣、心形沙拐枣、木蓼属的细枝木蓼、沙木蓼等植物的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不连续,木质部发达,而与蓼族蓼属代表种和其他属的代表种的解剖结构显著不同,研究结果支持萹蓄从蓼族移出,而与沙拐枣属、木蓼属归入木蓼族,这一结果与形态学和地理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花蓼—园林绿化的好树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蓼(Polygonum auberei L.Henry)蓼科。别名:山荞麦(山西)、奥氏蓼(山西植物志)、木藤蓼。  相似文献   

3.
为确认古本草记载的"木天蓼"是藤还是树,对它的"同物异名"及原植物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表明:木天蓼绝不可能是猕猴桃科缠绕藤本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Sieb.et Zucc.)Maxim.;古本草中的木天蓼又名木蓼、天蓼,与其他典籍中的楷木、黄连木、黄楝树、黄练芽等属"同物异名",其原植物即今漆树科落叶乔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该植物在民间至今仍有木蓼、木蓼树、楷木之称,亦可佐证。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了北极采集的肾叶山蓼与北京采集的拳蓼、马蓼、尼泊尔蓼、珠芽蓼,以及北极采集的北极柳与北京采集的黄花柳的气孔大小及分布和叶面表皮结构,发现正面的气孔数量多于阴面,而气孔的形态各异。结果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木蓼属6种植物7个主要水分关系指标的生理意义,并对这些种进行了耐旱性排序。结果表明:蒸腾强度、水势、水分饱和亏和持水力4个指标可综合反映该属植物的水分代谢过程;束缚水和自由水比,相对含水率和细胞液浓度三指标可粗略反映该属植物水分与物质的比率关系。6种植物耐旱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布尔津木蓼、拳木蓼、刺木蓼、额河木蓼、东北木蓼、沙木蓼。  相似文献   

6.
宽叶沙木蓼属蓼科木蓼属灌木,是沙木蓼的变种.高1-3米,为多分枝灌木,多年生干树皮为灰褐色,灰、褐色纵向条纹相间,树干有纵裂,有数层纤维质皮.1-2年生枝条多为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纵向条状相间,枝条圆柱状,有明显的节,节处有薄膜质白色透明鞘.  相似文献   

7.
<正> 木蓼(Atraphaxis mandshurica)属蓼科,木蓼属的灌木,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半荒漠地带。该树种具抗干旱、耐瘠薄、生长迅速、容易繁殖等特点,是沙地造林的优良树种,也可作薪材和饲料等。民勤试验站从1975年开始种植木蓼,经过十年试验,已在民勤的流动沙丘上落户,长势良好。目前,已有片林70余亩,并在附近固沙林场逐步推广。木蓼用扦插、直播均可繁殖,但因种子短缺,一般以扦插繁殖为主。  相似文献   

8.
沙木蓼     
沙木蓼为蓼科针枝蓼属的正种,是我区从半干旱草原到干旱半荒漠地带的流沙及半固定沙地上的一种优良固沙灌木树种。它的适应范围极广,抗性强,耐风蚀沙埋,无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在夏季高温与冬季严寒的条件下它都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很快。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用沙木蓼与梭梭、沙柳等混交,营造防风固沙林。沙木蓼为落叶灌木,根系发达,株高一般1—2米,枝条开  相似文献   

9.
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尤溪县有野生蓼科植物4个属26个种(包含种下分类),可考虑先行开发的有杠板归(Ploygonum perfoliatum)、火炭母(Ploygonum chinense)、虎杖(Ploygonum cuspidatum)、萹蓄(Ploygonum avicular)、绵毛酸模叶蓼(Ploygonum lapathifolium var.salicifolium)、红蓼(Ploygonum orientale)、水蓼(Ploygonum hydropiper)、刺蓼(Ploygonum senticosum)和羊蹄(Rumex japonicus)。分析了该区野生蓼科植物资源的种类、属的分布、生活型与生态环境、数量与分布区域、药用部位、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利用价值,并对其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沙木蓼(Atraphaxis fracteata),蓼科木蓼属灌木,民勤治沙试验站76年引种,82年开展造林中间试验,在沙区表现良好,是继梭梭之后的又一种较为优良的固沙树种,适宜我省河西走廊各沙区推广应用。一、形态特征沙木蓼高1—3米,为多分枝灌木,树皮灰褐色,呈长片状裂;枝条圆柱状,幼时具纵条纹,节处有薄膜质白色透明鞘,老时则深灰色纵裂,有数层纤维质皮;叶片互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Los.)与其它4种灌木在高生长量、生物生产量、根系吸水力、沙层含水量等作了比较,并对沙木蓼的育苗、造林技术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在荒漠、半荒漠区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上,利用沙木蓼营造大面积的薪材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山荞麦的繁育技术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荞麦(Polygonum aubertii)俗称康藏何首乌,别名夏雪蔓、木藤蓼,是蓼科蓼属落叶蔓生缠绕植物,半灌木状藤本。山荞麦产于甘肃、陕西等省,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宁夏、云南、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河北、辽宁等省有栽培,但无野生。1生物学特性山荞麦茎缠绕或直立,初为草质,1  相似文献   

13.
叉分蓼是蓼科蓼属多年生革本植物.它生命力很强,种子与宿根都能繁殖.植株高7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枝开展.叶有短柄,叶片披针形;托叶鞘膜质,开裂.花序大型,圆锥花序;花白色或淡黄色2~3朵.瘦果椭圆形,有3个锐棱.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生于山坡草地。  相似文献   

14.
红蓼花在祖国各地都有生长 ,每至金风吹拂的深秋 ,红蓼花披红挂绿 ,显得尤为动人!它那鼓节状的红茎 ,犹如石匠的雕刻 ,又好像一位怀孕的少妇。淡绿色叶子 ,焊烫着深绿化云斑 ,似更换了新的衣裳 ,在低空中婆娑飞舞 ;一串串紫红色花穗 ,紫中夹红 ,红间有淡 ,十分芬馨。人们走近前去摇摇它的玉体 ,就觉进入仙境一般。红蓼属一年生蓼科 ,又名辣蓼 ,生在水中曰水蓼 ,长在陆地曰旱蓼。红蓼高达2米左右 ,下端立有一公尺左右长的光杆 ,向上分枝 ,绿叶细长而尖 ,且附薄膜质的套形托叶 ,首先从穗中放出若干朵小花 ,0.5—1寸若枫杨之穗 ,远远瞧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的区系分类与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发现蓼科植物在本保护区有4属,23种。该文对它们的生境、用途、分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垂直绿化新秀──山荞麦山荞麦,对我们来讲似乎并不陌生,一提起山荞麦来,人们往往自然地和荞麦、苦荞麦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它们虽然同科但不同属。前者为蓼科蓼属、后者为蓼科荞麦属。两者外观最大区别在于:山荞麦属多年生落叶藤本半木质化植物,而荞麦、...  相似文献   

17.
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 A. Los.)在甘肃民勤沙区的引种造林已有多年,实践表明它确是较好的固沙树种,今后在河西走廊其它沙区及西北自然条件类似地区都可选用。本文浅议其在民勤沙区的适应表现及固沙造林的关键技术诸问题。一.沙木蓼在民勤沙区的引种概况沙木蓼在我国,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均见生长,水平分布大致在东经80—125°、北纬35—47°之间。依民勤沙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植物区系,是有木蓼天然分布,但实际调查数量不多,因此,最初试验用种苗多采自其数量较多的宁夏中卫、盐池二  相似文献   

18.
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别名酸不留、酸姜。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左右,形成半圆形的丛状,茎叉状分枝。叶披针形。花白色。种子椭圆形,有三棱。多生长在腐殖土较厚的山间、疏林草地及荒坡上,在沙漠地区也能生长。叉分蓼营养丰富。据有关部门检测结果表明,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镁、铁、钾、钙、锌、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叉分蓼全草可入药,其味酸、性甘温,具有祛寒、温肾、消积、止泻等功能。叉分蓼的镁含量高出苹果汁、鲜桔汁3倍,是人体中许多酶代谢的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蒸腾观测场法对花棒、毛条、沙拐枣、梭梭、沙枣的一年生实生苗;二白杨、新疆杨、沙木蓼一年生扦插苗进行了蒸腾耗水量的研究。各树种单株年耗水量比较,二年生植株以新疆杨最大(220.9公斤),其后是沙枣(207.8公斤)、二白杨(172.8公斤)、沙木蓼(139.7公斤)、沙拐枣、梭梭、花棒、毛条。一个生长季内沙枣、沙木蓼蒸腾峰值在9月,花棒、毛条的蒸腾最大值在7月,而梭梭和沙拐枣的峰值出现在8月。三年生植株蒸腾量远大于二年生植株,并且三年生植株蒸腾强度月变化以5月(沙枣)或6月(沙木蓼)最大,比二年生植株的蒸腾高峰提前1或2个月。  相似文献   

20.
为厘清中国历史典籍中"蓼"对应的现代植物名称,给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植物命名和分类提供依据,以中国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材之一——"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历史典籍中搜集整理与"蓼"有关的植物名称及特征,采用植物分类学的思想与方法,来探究这类食材和相关植物及其对应的现代植物分类群的分类学位置。结果发现:在历史典籍中,共有20个与"蓼"有关的植物名称;经过比较形态学分析,确定了其中11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分类学位置;《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水蓼"与"辣蓼"可能不是同一种植物,二者不能作为同义名对待。同时发现,在历史上,"花"的特征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说明,在研究与对待先民记述的植物类群时,要综合利用多种除"花"之外的特征,以便对这些植物类群有准确的认识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