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季,小麦黄花叶病在我省许多地方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严重,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黄花叶病属于一种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势必会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先简要分析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症状,然后然后分析了防控小麦黄叶病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苎麻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苎麻花叶病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苎麻花叶病进行多年系统研究,其结果如下:此病头麻、二麻发生重,三麻轻;气温15~26℃症状明显,28℃上开始隐症;现有品种资源中20%以上的品种表现高抗(病指0~5);此病主要由无性繁殖材料(包括嫁接)传播;从电镜观察病毒、细胞内含体检测、病毒外壳蛋白体组分测定和病毒提纯液紫外光吸收光谱分析诸方面初步证实苎麻花叶病病原为线状病毒,大小约(1326~1411)nmX(13.04~13.18)nm,并排除了类病毒、寄生真菌和细菌病原;病、健叶的同工酶亦有差异;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和增施钾肥是目前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高灵敏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银染法,在感病植株叶片中检测不到环状小分子RNA;用常规方法对患病植株的根、茎、叶进行分离培养,未发现细菌或真菌,因此,基本上排除了类病毒、细菌、真菌作为苎麻花叶病病原的可能性,用植物病毒提纯方法,在感染植株叶片分离物中发现一种长约1000nm,宽约11 nm的线状病毒,而在健康植株叶片中,未发现这种病毒粒子,这种病毒粒子经超离心浓缩后,可感染指示植物苋色藜,表现感病症状,在感病苎麻叶片的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大量内含体,该病毒是否即为苎麻花叶病的唯一病原,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8.
云南油杉的一种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明温泉新发现的一种云南油杉枝锈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病害。从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点、超微结构、核染色结果等方面与昆明被包锈所引起的云南油杉枝干锈病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水杨酸 (SA) 诱导三七的抗病效果,揭示SA诱导三七抗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外源添加不同浓度SA (0.1、0.5、1.0、2.0、4.0和6.0 mmol/L) 对三七植株进行诱导并人工接种圆斑病菌,测量不同处理的病斑直径,检测三七相关防御酶活性及抗性基因表达情况。结果SA对三七叶片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萌发率随着S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SA诱导三七植株再接种三七圆斑病菌后,各处理的病斑直径均显著低于对照 (P<0.05),且诱导效果最好的是1.0 mmol/L SA处理。用1.0 mmol/L SA处理三七后,三七叶片中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活性以及脯氨酸 (Pro) 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增加,但丙二醛 (MDA) 含量降低,证明SA处理三七可诱导防御相关酶活性的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SA处理三七植株3 d后,其叶片中PnPR10-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 (P<0.05)。结论外源施加SA可提升三七的防御酶活性和防御基因表达,提高三七抗病性,以1.0 mmol/L SA处理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云南樟白脉病。该病目前只发现在昆明市,寄主只见于云南樟。病原是萨卡多星孢(Asteroconium saccardoi H. & P. Syd.)所致,并对其病症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在万县农校窖藏甘薯中,发现了一种尚未见报道的甘薯病害.笔者就其症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及药剂筛选进行了观察试验和初步研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秦岭北坡的岐山县国营五丈原林场大石崖营林区进行技术工作时,发现了近20余株青冈树发生丛枝病、经查阅资料,目前尚未有此病报道与记载,因而为一种新发现的新病害——青冈丛枝病。  相似文献   

13.
1985年用四环素、青霉素处理苎麻花叶病病株,症状并未减轻。用4%PTA负染方法对病叶汁液进行电镜观察,在C2-14、芦竹青、细叶绿品种中均见到线状病毒粒子.3次嫁接试验表明可使健康接穗产生相同症状,进一步证实此病由线状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鲁东南地区窖藏的甘薯种薯进行调查时发现,每个窖的甘薯发病率均在50%左右。其典型症状表现为甘薯表面有黑色凹陷的病斑,并随着窖藏时间的延长,其病斑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不能食用。对坏死的病斑组织进行病原物分离,纯化培养后,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将病原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文对其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发病情况等进行研究,确定为甘薯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15.
在通化市江南村保护地发现黄瓜绿藻病,罹病植株轻则生长不良,化瓜严重,重者叶片干枯死亡。此病在温度低、湿度大、喷灌、灌水时反溅水过多、栽培密度大、通风不良、长势嫩绿等条件下易发生。  相似文献   

16.
苎麻花叶病症状有花叶、绉缩、畸形等3种类型,其中以花叶型为主.经测定,病株比健株矮25.09%~36.27%,茎粗减少23.26%~25.26%;叶面积减少36.15%~70%,原麻重减少28.50%.系统观察表明,苎麻出土即可出现症状,发病盛期头麻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二麻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三麻为8月中旬.气温15~26℃时证状最明显,35℃以上基本不表现症状.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钾肥有减轻病害的作用,加强培育可减轻发病.该病不能通过汁液摩擦,桃蚜(Myzuspersicae)、棉蚜(Aphisgossypii)、种子、病叶及土壤传病,只能通过种根、腋芽及粉虱传播.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在云南省蒙自市水田乡采集到的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m] 样品中,发现其感染根结线虫病。对发病植株进行症状的观察与描述,同时根据线虫各虫态形态、雌虫会阴花纹观察,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电泳检测及SCAR分析,对病原进行了鉴定。感病植株地上部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地下部根部分肿大,形成根结。通过鉴定得出该病的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and White,1919)Chitwood,1949]。这是首次在通关藤上发现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18.
高粱黑束病(Acremonium strittum W.Gams)是我国高粱上的一种新病害。据报道其病原菌(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Cephalosporinm acremonium Cda.)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作物,如高粱、玉米、燕麦、棉花等,及一些杂草。1979年 EL-shafey等在埃及报道发生此病。1982年 Frederiksen等报道美国也有此病发生。随后,在阿根廷(Forbes 等1982)、委内瑞拉(Silva 等1983)及墨西哥、苏丹、洪都拉斯(Frederiksen1984)等国也先后有高粱黑束病发生的报道。Natural 等(1982)的试验表明该病能造成50%的减产。1992年我们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农科院高粱试验田中发现了此病,通过病害诊断试验确认是高粱黑枣病。高粱黑束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叶片上症状为叶脉上有褐色条斑,多沿主脉一侧或两  相似文献   

19.
20.
可以感染玉米引起花叶症状的病毒有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甘蔗花叶病毒(SCMV)、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和高粱花叶病毒(SrMV)等4种,目前国内主要认为是SCMV.为明确江苏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2011年从姜堰田间采集自然发生的呈现玉米矮花叶病典型症状的玉米病叶,初提纯物电镜观察可见750 nm×13 nm线状病毒粒子.根据已经发布的SCMV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预期的CP、HC-Pro、NIb和Vpg基因片段,而用MDMV、JGMV和SrMV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到预期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扩增到的基因片段序列与SCMV对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90%以上,与SCMV亚组中另外3个株系MDMV、SrMV和JGMV相应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在80%以下.由此判断姜堰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为SC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