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地理差异,对沈阳、济宁、郑州、南京和嘉兴5个地理种群灰飞虱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的雌雄比随纬度降低而增大,沈阳、济宁种群的体长显著长于其它种群个体,雌虫中长翅比率存在明显差异。若虫存活率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郑州济宁沈阳嘉兴南京。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11~12℃,差异不显著;沈阳和济宁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值均显著长于其它3个种群。不同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成虫寿命差异显著,但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单雌有效产卵量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嘉兴郑州济宁沈阳南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9℃、22℃、25℃、28℃、31℃和34℃等6个温度,测定各温度下用马铃薯饲养不同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茄二十八星瓢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9℃恒温下发育历期最长为32.19 d,31℃恒温下仅为13.15 d。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3和12.13℃,日有效积温为186.04和57.06 d·℃。在19-31℃5个温区下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都很高,并依据该温区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在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达到最大值1074.50粒,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93.33%和501.47,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花生新珠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铁山 《植物保护》2009,35(3):60-62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花生新珠蚧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 ℃时,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并得到了花生新珠蚧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根据有效积温法则推算,该虫在濮阳地区1年发生1代,与田间调查结果和发生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4.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种花蓟马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btonsa)取食辣椒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并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在各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西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47、7.05、13.35、12.67、13.74℃,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3.13、46.09、64.26、15.57、29.70℃,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199.07℃;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92、10.36、12.84、11.88、13.19℃,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4.82、26.15、40.16、15.03、22.83℃.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3℃,有效积温为154.85℃.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发育及成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英  南小宁  贺虹 《植物保护》2012,38(2):130-132
为了明确温度对食锈菌瘿蚊(Mycodi plosis sp.)蛹发育和成虫寿命的影响,为利用该类昆虫进行植物锈病的生物控制提供基础,在智能人工气候箱内5个恒温条件下(18、22、26、30℃和34℃)测定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并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在18~30℃的温度范围内,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从18℃的11.23 d和5.58d缩短至30℃条件下的5.98d和2.98d,与温度呈负相关,且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达到34℃时,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略有延长;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82±2.28)℃,有效积温为(142.03±17.52)日·度.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而成虫寿命则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温不利于其存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试了不同温度(22℃、25℃、28℃)和不同光周期(LD11:13,LD12:12,...,LD15:9)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甜菜夜蛾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有显著影响(P=0.00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卵量呈上升趋势,温度对每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P=0.004);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雌虫寿命有显著影响(P=0.001);雄虫寿命也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对雄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P=0.289)。在22℃、25℃、28℃条件下,在所有的光周期下,甜菜夜蛾滞育率都为0,没有光周期反应。在22℃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2,P=0.011),蛹重没有显著差异(P=0.171);在25℃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无显著差异(P=0.973,P=0.069,P=0.862);在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没有显著差异(P=0.207),蛹期、蛹重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6)。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内设置18?20?22?25℃和28℃温度条件, 开展了以草地贪夜蛾为食物的益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28℃范围内, 益蝽若虫在25℃条件下存活率最高(92.20%), 生长速度最快, 18℃下存活率最低(49.60%)?2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5.5 d, 而1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15.5 d?18℃条件下, 益蝽从卵发育至成虫需要85.0 d, 而在28℃条件下, 益蝽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29.8 d?22~28℃为益蝽适生温区, 在18~28℃条件下, 益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8~28℃内, 益蝽各个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线性函数模型?益蝽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0℃和13.13℃, 有效积温分别为74.90日·度和427.57日·度?在18?20?22?25?28℃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分别为10.0 d和12.8 d?27.2 d和31.8 d?41.8 d和56.8 d?35.2 d和50.0 d?28.8 d和31.8 d?其中在22℃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寿命最长, 分别为41.8 d和56.8 d?该研究结果为益蝽的生长发育和群体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眼蕈蚊是甘肃省食用菌种植区的主要害虫,为探明当地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眼蕈蚊的种类,对采自该省定西市食用菌上的眼蕈蚊成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鉴定,并观察记录了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平菇大棚中采集到的眼蕈蚊为厉眼蕈蚊(Lycoriella ingenua);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变短,温度对发育历期的影响显著;厉眼蕈蚊卵、幼虫、蛹、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3.49、6.09、7.50、5.94℃,有效积温分别为102.88、211.97、52.48、364.21 d·℃。本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厉眼蕈蚊的测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双七瓢虫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2、25、28、31℃恒温条件下,对双七瓢虫[Coccinula quatuordecimpustulata(Linnaeus)]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31℃温度范围内,双七瓢虫各虫态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在19、22、25、28、31℃温度条件下,卵-蛹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2.13、21.59、17.81、13.16 d和11.18 d.试验测得其卵,1~4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47、12.15、12.74、15.02、12.96℃和13.09℃,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9.16、34.06、22.89、21.36、39.93℃和42.41℃.根据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建立了回归方程和历期预测式.  相似文献   

10.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 d,而在31℃下仅为47.10 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 ℃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文献、摘做笔记卡片、撰稿、审稿、译作、讲学中,凡遇到昆虫生活史一节,总要涉及到各虫态发育历期,叙述由某月某旬始见至某月某旬终见;盛发期为某月某旬等等。1年多代的全变态昆虫,文字记载要占去很大篇幅,且不便阅读,若遇到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六个地理种群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华真地鳖体长与体宽呈显著一元线性回归关系,不同地理种群斜率(体形)存在差异。六个地理种群各龄若虫发育历期并不随龄期增长而延长。天津种群雌性若虫期发育历期显著大于其它种群,其它种群间除江苏种群外均无显著差异。雄性若虫期发育历期除天津种群外均无显著差异。同一地理种群,雌性若虫期发育历期大于雄性若虫期发育历期。以上结果表明,中华真地鳖不同地理种群间在形态和生物学上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的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可为人工批量繁育提供依据。利用光照培养箱,在17、20、23、26℃和29℃5个恒温条件下饲养花绒寄甲,对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花绒寄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的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卵期、幼虫期、茧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34、15.63℃和11.31℃,有效积温分别为75.19、69.44℃和312.50℃。  相似文献   

14.
芙新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恒温条件下,以菜豆饲养的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幼虫为寄主,对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19、22、25、28、31℃恒温条件下,芙新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依据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07、13.84、14.67、14.26℃,有效积温分别为33.01、45.17、79.00、154.19℃,并建立了各发育历期的预测式.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绿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绿豆为食料饲养绿豆象,在20、25、30和35℃等4个温度条件下,逐日观察记录绿豆象产卵量、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豆象卵期、豆内期、未成熟期、雄虫历期及雌虫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20℃升至35℃时,卵历期从18.33d缩短为4.40d,豆内期从36.43d缩短为15.20d,未成熟期从54.76d缩短至19.60d,雄虫历期从43.93d缩短至8.07d,雌虫历期从25.33d缩短至8.07d。在20℃下,绿豆象卵、豆内期及未成熟期存活率均最低,且与其他3个温度差异显著。在20℃下,绿豆象产卵历期最长,为20.67d,但总产卵量及雌性比例均较其他3个温度低,分别为43.33粒和33.27%。绿豆象卵、豆内期、未成熟期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69、11.11、12.03和13.73℃,有效积温分别为82.63、342.87、427.94和565.59日·度。在35℃时,绿豆象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分别为0.044 58和1.045 58。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条件下,最有利于种群增长,为绿豆象发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三叶斑潜蝇的历期、发育速率与温度间相关性明显,其卵、幼虫、蛹及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0℃、10.80℃、6.43℃、8.40℃,有效积温分别为68.4日度、66.7日度、161.3日度、315.0日度。  相似文献   

17.
红火蚁卵、幼虫和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2、25、28、31、34℃下研究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火蚁的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次为蛹,卵的历期最短。红火蚁工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9.2℃、20.1℃和18.4℃,有效积温分别为66.7日·度、119.0日.度和99.1日·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照培养箱,在18、21、24、27和30℃5个恒温条件下进行黄野螟饲养,并对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所设5个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成虫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10.39、8.24、13.32℃和9.97℃,有效积温分别为90.28、212.65、210.62、70.25℃和619.49℃。根据海南省各地年平均气温,推算出黄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10代,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