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观察了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在室外养虫网室中8个世代的滞育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和长日照明显抑制了滞育的发生,在日平均气温为27℃的6月份,仅有15.9%的个体进入夏季滞育,在日平均气温29.5℃的7月份,夏季滞育则完全消失。!春季逐渐上升的日长(13h24min~14h21min)配合较温暖的气温(日平均19.1℃),诱导了99.6%的个体进入夏季滞育;秋后逐渐缩短的日长(11h53min~11h20min)配合较低的气温(日平均16.5℃),诱导了100%个体进入越冬滞育。秋季逐渐缩短的日长(14h12min~11h53min)配合较高的气温(日平均27.7℃)和较温暖的气温(日平均22.9℃和18.7℃),能满足大部分个体非滞育的发育。试验结果亦表明,黑纹粉蝶具有在夏季繁殖的潜在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在自然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来。文章最后讨论了该虫夏季带育诱导的光、温机制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和温度对黑纹粉蝶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昌郊区(28°46’N,115°50’E)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黑纹粉蝶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育分别被校长日照和短日照诱导,而非滞育的发育仅出现在一段较短和中性的光照范围内(12h~13h15min)。因此,该虫基本属于一种中性日照型的昆虫。(2)在诱导滞育的光周期范围内,在较高的温度下,较长日照对滞有诱导的作用明显减弱,而短日照基本保持不变。(3)2龄末和4龄初的幼虫是感应光周期最敏感的时期。在自然条件下,田间种群的临界光周期在日平均气温20.5℃时为12h30min。(4)高温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抑制短日照诱发滞育的作用,也能够抑制长日照诱发滞育的作用,减少滞育发生比例。  相似文献   

3.
美国白蛾生物学上的几个重要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青岛市美国白蛾Hyphandria cunez种群的几个重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如下有意义的结果。(1)在生态光周期范围内,该虫显示了一个典型的长日照型昆虫,临界日长为14h 30min。然而在全光条件下,有41.2%的个体滞育;在全暗条件下则有83.7%的个体发育。(2)第1代蛹在自然条件下羽化的结果表明,部分个体的蛹期显著延长,呈现了夏季滞育。(3)滞育蛹置于25℃,LD16:8下滞育能够解除,但死亡率极高。(4)雄虫前翅黑斑的出现是由光周期控制的,只有在短日照下诱导的滞育蛹,滞育解除后羽化出来的雄虫才会出现黑斑。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作者以河南省新乡县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结果表明,食物质量对棉铃铃虫滞影响不大,光帮温度是诱导该虫滞育的主要因素,以12:12(光照时数:黑暗时数)光周期诱导作用最强,高温对滞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是感受滞育信息的敏感虫态,不同虫龄间感受程度差别不大。在22℃、12:12光周期下幼虫以少一半时间接受短光照处理才能产生滞育个体,处理时间越长滞育率越高。供试棉铃虫在22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不同温度及光周期条件对其子代滞育的影响。设置亲代经历的不同环境条件分别为:①在23℃下中红侧沟茧蜂成蜂经历L∶D=0h∶24h、4h∶20h、8h∶16h、12h∶12h、16h∶8h、20h∶4h、24h∶0h七种不同光周期处理;②亲代经历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3种不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的组合处理;③不同日龄滞育茧蜂与发育茧蜂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下饲养,观察子代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3℃时,成蜂经历不同光周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亲代经历不同的光周期与温度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交配后不同日龄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对其子代的滞育率影响不显著。在中红侧沟茧蜂的生活史中,温度与光周期的共同作用可影响其子代滞育的产生,亲代经历在子代滞育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进入滞育还是由其子代的环境条件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滞育的遗传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自北京和湖北省武穴市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在24℃,12:12(L:D)光周期下的滞育充分别为80.32%和53.00%对北京群的滞育性和武穴种群的滞育不敏感性分别进行5代和14代选育,北京种群(B)的滞育反应无明显变化,而武穴种群(W)则稳定在20%~30%之间,表明武穴种群存在较大的遗传异质性,对二者的杂交试验显示,显性系数DWB和DBW分别为-0.2  相似文献   

8.
寄生蜂的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至为重要,调控其发育对提高产品贮存期、延长控害时间、适时防治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列举并分析了127种寄生蜂的滞育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出:(1)温度与光周期是影响滞育状态的关键因子,寄主及营养状态会影响滞育;(2)滞育敏感虫态多为滞育虫态的前一个发育时段;(3)部分种类存在母代效应,其子代抗逆性与适应力更强;(4)通过滞育延长寄生蜂产品的货架期是可行的,滞育贮存期最长可达16个月;(5)滞育后生物学研究表明,滞育解除后当代及子代的生防性能提升,但也付出种群死亡率增高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对寄生蜂滞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1℃、16℃、21℃、26℃和31℃)和光周期(16L:8D、14L:10D、12L:12D、10L:14D和8L:16D)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均对小黑瓢虫滞育有显著影响。低温和短光照诱导成虫进入滞育。26℃和31℃时,测定的5个光周期均不能诱导滞育;而11℃、16℃和21℃时,滞育率随温度降低或光照时长缩短均呈升高的趋势。11℃和光周期8L:16D是诱导滞育的最适条件。11℃和光周期8L:16D诱导40 d,成虫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高达95.44%。同时发现,滞育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降低或光照时长缩短而延长。11℃和光周期8L:16D有利于维持滞育,延长成虫产卵前期。21℃和光周期14L:10D加速滞育的解除,缩短成虫产卵前期。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黑纹粉蝶越夏蛹和越冬蛹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夏蛹在越夏期间CAT活力处在低水平,CAT活力的降低与夏季高温密切相关,(2)越冬蛹在越冬期间CAT活力处在高水平,CAT活力的升高与冬季低温密切相关;(3)滞育肾的CAT活力比同期的非滞育肾明显要低,但在它们的幼虫期和预蛹期,CAT活力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生化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高温能够延缓滞育的发育,使越夏代成虫趋于分散羽化,而低温能够促进滞育的发育,使越冬代成虫趋于集中羽化,以及为什么越夏蛹的死亡率比越冬蛹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1.
陶娟  万华星  谢立群 《植物保护》2012,38(4):124-126
为探求诱导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及敏感虫态(期),在室内25℃和28℃下观察不同光周期对樟巢螟滞育的影响,并利用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组合对樟巢螟幼虫的不同龄期进行处理,掌握樟巢螟的敏感虫态(期)。结果表明光周期为L∥D=12.0h∥12.0h,L∥D=12.5h∥11.5h,L∥D=13.0h∥11.0h时,在25℃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100%,94.80%和97.60%;在28℃下,滞育率分别为98.55%,99.05%和83.50%。当光周期为L∥D=13.5h∥10.5h,在25℃和28℃下,樟巢螟的滞育率分别为42.38%和34.05%。樟巢螟属长日照发育型昆虫,在25℃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13.565h,在28℃时是13.364h。25℃时樟巢螟对光照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是4~5龄期,1~3龄次之,卵期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番茄青枯病发病严重田块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高效拮抗菌株,命名为W12和W118,经16SrDNA基因鉴定均属芽胞杆菌属;用PCR扩增的方法扩增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结果表明W12和W118含有合成bacillomycin、iturin和fengycin三种抗生素的基因;将2株拮抗菌用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混合菌株防控效果最好,3次灌菌后防控效果达到62.3%,单独施用菌株W118较单独施用W12防控效果好,3次灌菌后防控效果达到56.7%。  相似文献   

13.
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和14℃,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 ℃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Leaf segments from Texas male sterile (cms-T) cytoplasm maize isolines exposed to light (50 muM s(-1) m(-2)) for 8 h or more before or after being infiltrated with the Bipolaris maydis race T toxin (T-toxin) leaked significantly less electrolytes when immersed in distilled water (DW) for 24 to 48 h than did dark-treated leaf segments. No comparable effect of light on toxin-induced electrolyte leakage was observed with normal (N) cytoplasm isolines. Toxin-treated cms-T leaf segments incubated in DW for three consecutive 12-h periods of alternating light and dark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electrolyte leakage than leaf segments incubated in continuous light for 36 h and significantly less leakage than segments incubated in continuous dark for 36 h.Exposure of cms-T, but not N, cytoplasm leaves to 25 or 50 muM malic acid decreased their sensitivity to T-toxin in the dark to a level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hen leaves were incubated in the light without malic acid. The potency of T-toxin appeared to be unaffected by its exposure to light. The loss of electrolytes from T-toxin-treated cms-T cytoplasm leaf segments was at approximately the level seen with light or malate when 25 muM H(2)O(2) was added to the DW bathing solution. Evaluation of the data point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H(2)O(2) might be involved with the altered sensitivity of cms-T cytoplasm leaves to T-toxin caused by either light or malate.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处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使用过冷却仪测定过冷却点,分析该菌株对参试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幼虫抗寒能力比其他龄期非滞育幼虫强。亚洲玉米螟滞育5龄幼虫抗寒能力比非滞育5龄幼虫强。使用丁香假单胞菌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和滞育幼虫,24 h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5.14和2.83℃。5龄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11.25和4.65℃。丁香假单胞菌菌悬液(浓度为8×108 cfu/m L)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非滞育5龄幼虫在(15±1)℃条件下处理24 h后平均死亡率39.1%。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滞育持续期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滞育解除后蛹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非滞育幼虫发育而来的蛹作对照,观察了从5种滞育持续期(2、4、6、8、10个月)条件下发育而来的蛹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草地螟蛹重、化蛹前期、蛹期和蛹的存活率均差异显著。其中,非滞育幼虫发育而来的蛹最重,显著高于其他滞育持续期的,但不同滞育持续期的幼虫发育而来的蛹重差异不显著;所有经过滞育的化蛹前期均显著延长,其中以滞育2个月幼虫解除后的最长(14.78 d),其余处理随滞育持续期的延长,化蛹前期显著延长;所有经过滞育的幼虫滞育后蛹期均显著延长,其中以滞育2个月和6个月幼虫发育来的蛹期最长,滞育4、8、10个月幼虫发育而来的蛹期差异不显著;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蛹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一代成虫在渤海海面迁飞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华北地区一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成虫发生期间,乘客轮在渤海考察了棉铃虫的迁飞动态。在距海岸线20~80km处发现大量的棉铃虫、粘虫和龟纹瓢虫等昆虫向辽宁方向迁飞。对棉铃虫迁飞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于傍晚19:30左右起飞,凌晨4:00~5:00降落,共计在空中大约飞行8.5~9.5h。捕获的棉铃虫雌成虫卵巢发育1级占96%、2级占4%,交配率4%,具有迁飞昆虫的典型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黑盲蝽滞育与非滞育卵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黑盲蝽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其越冬卵在室内26℃不能正常孵化,证明这些卵是滞育的。中黑盲蝽非滞育卵有呼吸角,而滞育卵没有呼吸角。在室内(26℃,L∥D=16h∥8h,RH=80%)孵化6d非滞育卵有红色复眼出现,而同样条件下滞育卵无红色复眼出现。这两个特征可用于区分滞育卵与非滞育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