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产品种特性,为夏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于2007~ 2010年,对冀豆17等6个具有高产潜力夏大豆品种以及各级区域试验的57个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高产夏大豆品种应具备如下生育特性:(1)植株高大(R=0.551 6*)、有效荚数多(R =0.739 7*)、荚粒数多(R=0.318 9);(2)开花量大(单株130朵以上),成荚率高(52%以上),后期落荚少(落荚率40%以下);(3)主根、侧根较长(分别达到20 cm、15 cm以上),基部节间短(基部6节总长25 cm以下),植株重心低(40 cm以下);(4)茎秆干重较高、干物质转移较多(平均4.29 g);(5)鼓粒后期(始粒30 d以后)籽粒重持续增加,不降低.同时提出夏大豆品种生育模式:播种~出苗5d,出苗~开花29 ~ 33 d,开花~始粒29~33 d,始粒~成熟32~36 d,全生育期95 ~106 d.这种生育期结构模式,既能满足当地两熟制大豆生态条件,也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夏播品种的高产. 相似文献
3.
北方夏大豆品种高产基因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通径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一般产量和较高产量两组品种(系)群体的高产基因型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高产基因型性状特征随群体产量水平水同而异。对于中低产大豆品种(系)群体主要特征是:单株结荚数多、茎重大、植株高、分枝多,这些性状和株粒重的优化回归方程为:产量=-16.875+0.80株荚数+0.61株茎重+0.41株高+0.24分枝,四性状对株粒重的总决定系数为90.49;对于高产大豆品种群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根据陇东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冬小麦、冬油菜等收获后复种夏大立的轮作制,研究了复种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现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轮作形式。 相似文献
6.
黄淮夏大豆的﹃三型﹄育种一、什么是大豆“三型”育种我们从对大豆杂交后代选择的依据上分为“产量型”育种、“高稀型”育种,“矮密型”育种。“产量型”育种,就是在生育期、抗倒性、抗病性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杂交后代主要依据单株的产量来选择。在株型、密度指标上,... 相似文献
7.
黄淮流域大豆炸荚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九月上、中旬大豆陆续成熟,十月一日前对黄淮流域的30个大豆品种(系)的炸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至开始炸荚的天数,多数品种为6至12天,少数品系成熟时即炸荚,也有至十月一日前仍不炸荚的。成熟后第10天的炸荚率在0到30%之间;开始炸荚率在0到8.5%之间;十月一日以前的总炸荚率在0到61%之间。根据不同品种(系)炸荚性的动态变化,可将炸荚性分为单峰型、单峰延迟型、双峰型和双峰提高型4个类型,其中单峰型是主要的,双峰型对大豆产量威胁最大,特别是双峰提高型。 相似文献
8.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超高产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品种的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在田间系统地比较了超高产大豆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与高产大豆新大豆10号的花荚形成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具有终花期、始荚期明显推迟,花期和荚期显著延长,开花节数和结荚节数明显增加,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单株花数和荚数明显增多的特点;中黄35中部和上部节开花数多,新大豆1号和10-124下部节开花多;中黄35植株下部和中部节的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新大豆1号和10-124植株的中部和上部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超高产品种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延长、开花和结荚节数增多、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且峰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流域主栽大豆品种炸荚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淮流域32个大豆品种进行的32d跟踪调查,初步明确了大豆炸荚规律,表明品种之间总炸荚率、成熟后10d炸荚率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总炸荚率分为5级,其中0级(不炸荚)占6.25%,Ⅰ级(0%~1%)占12.5%,Ⅱ级(1%~5%)占25.0%;Ⅲ级(5%~10%)占18.75%;Ⅳ级(10%~30%)占18.75%:Ⅴ级(大于30%)占18.75%。通过对成熟后32d的日平均气温、日熙时数、空气相对湿度与日平均炸荚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平均炸荚率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34,与平均日照的相关系数为0.35,均未迭显著水平,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73,迭极显著水平。说明大豆炸荚主要受品种特性影响,同时与成熟后空气相对湿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品种(系)和密度的超高产栽培试验,分析四因子和二因子的产量效应,各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为:亩荚数>百粒重>荚粒数。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亩荚数,同步增加百粒重。黄淮超高产育种模式:亩荚数46.7±5.3万,百粒重22.4±2.6克,每荚粒数2.18±0.11个。 相似文献
13.
冀南地区不同产量类型夏大豆根系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出苗后20 d(苗期)、41 d(开花结荚期)、65 d(结荚鼓粒期)分别测定形态和生理性状.结果表明:根系鲜重、根总长、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在不同取样时期两种产量类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两种产量类型间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其增量在出苗后41 d和65 d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出苗后65 d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增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更大,该期的相应根系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在根系方面的参考.根活形态增量与产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于生育期差异较大的材料之间的研究,进而对大豆产量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大豆产量空间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南方地区现有品种(系)间产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产量在群体冠层中主要分布于上层、中层和主茎,但品种(系)间有相当大的变异。根据上、中层和主茎产量百分率可把品种(系)的产量空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上层型、均匀型和中层型,在水平方向上分为主茎型、并重型和分枝型,共组合成9种空间分布类型。垂直分布的均匀型和水平分布的主茎型和并重型是高产的空间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夏大豆高产群体生理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夏大豆高产生理指标,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密度与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面积、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与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250 ks/667m2夏大豆鲁宁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应在3.14以上,总光合势在16.06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05.30 kg/667m2以上;鲁豆1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在3.56以上,总光合势18.57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33.40 kg/667m2以上.两品种18 000株/667m2均可获较高产量,适当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对于获得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定远地处江淮地区中部,土壤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适宜夏大豆的种植.从整地施肥、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与存储等方面总结了江淮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夏大豆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共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别自出苗后18、30、45和65 d,测定大田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根系在土层中的动态分布不同,在生长中后期,相对低产品种的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趋向于集中在浅层,而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性状在深层比例增加,同时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活力在较深土层内亦显著高于相对低产品种。深层根系性状及相对值表现出与产量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10~20 cm土层内各根系性状的相对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高产品种根系性状表现的空间分布特点可能是其在旺盛生长过程中抗御表层土壤养分匮乏的风险,从而保持根系较长功能期,最终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濉溪县2012年夏大豆遇旱晚播,成熟期推迟,生育期略有缩短。气温略低于常年,降水少而集中,后期日照充足、温度高、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单株粒重。因而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2250kg/hm2。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