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黎先进,罗成荣(四川省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成都,610081)混农经济林模式是由以品种、无性系、家系等为单位的经济林木、果树、木本药材、用材林、粮食经济作物等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有机地组成一个特定空间结构的一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清水河县松树梁流域进行大扁杏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证明,成活率达98%以上;初次结果时间为栽植后第三年;初结果量为4500kg/hm2。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小、苗木成活率低,在造林整地时采用相应的整地技术,可有效拦蓄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条件,增加造林成活率。本文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详细介绍了黄土丘陵区几种主要的抗旱造林整地技术,为该区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高中山,王贵,张喜斌,杨建华,梁凤玉(山西省林科所,太原,030012)1材料与方法1.1自然条件试验于1990~1992年在山西省蒲县古县垣富家村核桃园中进行。地形为缓坡垣面,海拔1230m,年降水量583mm,年平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黄土丘陵区的自然特点,提出了在黄土丘陵区营造防护林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最后指出了在黄土丘陵区造林的树种选择和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7.
黄土丘陵区黑穗醋栗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国内牙引进的15个黑穗醋栗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经济效益等观察与分析,初步得出品种中牡丹80-1-1和薄皮表现最好。其单株产量分别为0.36kg和0.30kg,每公顷产量为6300kg,果实出汁率为75%。根系呈网状结构,保水固土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该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剩余劳力较多。根据该县气候条件及自然地理条件,仁用杏可作为区域首选经济林树种,既可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培育仁用杏优良苗木是这项新型种植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五寨县发展仁用杏种植产业的成功经验,现将仁用杏育苗建园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笔者通过黄土丘陵区防护林综合配套技术构建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林业工程的生态公益性出发,以参与式PDCA项目周期管理方法为基础,创造性地引入培训(Train)这一环节,提出了增能扩效PTDCA项目周期管理模式。具体阐述了PTDCA的涵义,从制定计划、培训、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和完善改进5个方面介绍了PTDCA在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过程,指出了项目实施具有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增加林木生长量和加强培训效果4个方面的成效,最后对PTDCA项目周期管理模式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对评价本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探求恢复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途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康家圪崂沟小流域17个典型样地物种多样性的测定,得出如下结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小流域空间的分布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更明显,Simpson指数阳坡>半阳坡>阴坡,Shannon-Wiener指数和Pilow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相反;多样性指数在坡度上的差异很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受人为干扰程度密切相关。加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减少人为干扰,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对天台县里石门水库8a封山育林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得到保护,林种结构发生变化,使森林复盖率从63.0%提高到93.6%;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比,其总投资远远低于人工造林(它们之间约为1∶73),库区封山育林,还能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提高库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生长于我国西北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南部的西藏等省区海拔1 500~4 900 m的山坡、半荒漠草原、滩地,而且在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主要伴生种(林有润,1991).铁杆蒿群落是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一种较稳定的地带性植被,也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天然植物群落之一(王国梁等,2002). 相似文献
19.
20.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