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垫江县自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以来,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和蚕桑生产的进一步提高,组建了“两条线(行政线和业务技术线)、四级”蚕桑服务体系。所谓行政服务线是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的蚕桑“双五”工程指挥部为龙头,制定蚕业发展的工作方针、政策,并协调各方关系。县蚕桑科制定措施全面部署,乡  相似文献   

2.
1987年我区蚕茧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除了依靠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广大蚕农的努力之外,健全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服务,也是取得蚕茧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区是蚕桑生产的重点产区,技术力量较强,有区局蚕桑技术干部16名,分区农技站蚕桑技术干部33名,乡蚕桑辅导员66名。这些技术人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是集种植业与养殖业于一体,具有生产环节较多,作业过程较复杂,收成风险较大,以及蚕茧(鲜)采收、出售过程的技术性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蚕桑生产的进行须以良好的“服务和指导”(以下简称服务工作)的依托。蚕桑生产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服务工作搞好了,生产就能稳定和发展,什么时候服务工作失调,生产就欠收和倒退。如南通市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优质高产蚕桑基地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对蚕桑生产实行了全方位系列化的配套服务,有力地保证了蚕桑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蚕桑产量、蚕桑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成绩。由此可知健全蚕桑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工作质量,是促进蚕桑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证和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王佛桑 《中国蚕业》2003,24(3):77-78
1 蚕桑生产发展概况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城面积只有847km~2,总人口不足10万。蚕桑生产1973年开始起步,1982年产茧175.5t,1988年进入全省6个产500t茧县行列。1990年全县桑园887.5hm~2,1991年产茧1008.5t。近年更以产业基础牢、发展速度快、收入比重大,服务体系全及种、茧、丝配套,行业整体效益较好而驰名。2001年全县投产桑园1797hm~2,生产蚕茧1907t,蚕茧销售收入2968.9万  相似文献   

5.
朱丽君 《蚕桑通报》2011,42(1):45-47
1基本情况建德市是我省蚕桑西进的8个重点县之一,现有桑园面积1466.7hm^2,分布在7个乡镇,主要集聚在大同、大洋2个镇,其中大同镇桑园总面积600hm^2;大洋镇桑园总面积606hm2,2个镇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82.3%,逐步形成了蚕桑两大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6.
陇南地区蚕桑生产的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杨 《陕西蚕业》1994,15(4):7-10
  相似文献   

7.
8.
<正> 全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蚕桑经济技术管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新问题。由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政府机关凭主观意志和行政指令干予生产的效应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农村商品经济本身存在的竞争性和脆弱性以及社会化的特点,以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的格局,已远远不能适应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9.
蚕桑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提高茧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之路。富阳市这几年的做法总结如下。1优化结构 ,调整布局1.1优化区域布局。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见效快 ,收入稳 ,但生产手段落后 ,耗工多 ,劳动强度大 ,比较效益低。这就决定了蚕桑生产只能在土地和劳力未获得充分开发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蚕桑生产的优势就将逐渐消失 ,产业逐步走向萎缩。富阳市蚕桑区域分布变化说明了这一点。80年代初龙羊、新登、青云片的桑园面积各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为30.15 %、33.79 %和23.38 % ,随着…  相似文献   

10.
<正> 蚕桑生产是南通县农村传统骨干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1980年蚕茧首次突破了万担关,以后又连续六年以年均18.8%的幅度递增。到1986年,全县桑园已发展到39121亩,年产茧2195.6吨,且蚕茧质量不断提高,饲养水平不断上升。公斤茧价从1980年的3.35元上升到1986年的4.18元。张产茧从1980年的29公斤上升到1986年的31.4公斤。但是1987年以  相似文献   

11.
<正> 高邮县是通扬运河地区的产茧县之一。蚕桑生产具有较长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蚕茧即列为县内重要物产。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县蚕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1年实有成片桑园6086么,产茧5692担。总产值148.97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算),占林牧副渔总产值的2.8%。是全县的主要多种经营项目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县蚕桑生产如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打破蚕茧产量长期停滞在2000吨的局面,1983年全省蚕茧达到4300吨,桑园发展到70多万亩,三年的增产速度超过建国后30年的发展速度总和。但到了1983年下半年后,由于有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对我省蚕桑生产如何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在指导工作上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基层商业收购单位怕超收蚕茧后亏损,便压级压价,限收甚至拒收农民的蚕茧,严重挫伤了蚕衣的积极性。一些蚕区尤其是新区毁桑成风,蚕茧产量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13.
<正>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蚕桑产业化已势在必行。产业化的基础构架是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建设。我区由过去的“四边桑”发展到一定小桑园,再到重点镇(乡)村适度规模建桑园,至今已形成了60个村实施“田种粮,地种桑”的区域化规模发展格局。为了加快桑园基地建设,做到早投产,早受益,提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包括桑园覆盖免耕、简化施肥和全年规范化治虫等省力化桑园管理技术,还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大蚕地面条桑育、室外大棚育、大蚕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省力化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15.
潘美良 《中国蚕业》2011,32(2):49-54
概述了浙江省蚕桑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状况;总结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的方法,到十二五期末,在全省逐步构建完成以政府办的公益型与民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服务型机构两大主体为支撑的新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建议加大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加强基层蚕桑公共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联接机制、发展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民间农业服务组织、探索制定蚕桑风险基金政策。  相似文献   

16.
经济效益是关系到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效益就没有好的发展前途.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投入产出比,即投入多少,产出多少.像蚕桑生产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3.0左右,好的达到1∶3.8,差的也有1∶2.0.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谈点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蚕桑服务体系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推广先进适用蚕桑新技术和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提高蚕农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蚕桑产业的急剧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和大农业一样,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等突出问题,加强和改善基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是蚕桑主产区应该共同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爱玲 《蚕桑通报》2004,35(4):44-45
宿豫蚕桑业历史悠久,历来是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对外经贸的创汇支柱,乡镇企业的税利大户.宿豫历史上蚕桑生产最高潮时是1994~1995年,桑园面积达13333.3 hm2,年发种量达30.9万张,但自1995年以来,桑园面积逐渐减少,至2003年,桑园面积减至4800 hm2,减少了64%,年发种量13.9万张,减少了55.3%.特别是2004年春茧上市后,一些农户不想培桑养蚕,有的已经开始挖桑或变相毁桑.蚕农为何逐渐丧失对栽桑养蚕的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蚕桑生产和其它农作物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相比,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上市场因素,使得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优势不再明显.因此如何降低蚕桑生产风险,确保蚕桑稳产高产,应该是蚕桑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正> 如何将栽桑养蚕技术变为生产力,把蚕用物资送到蚕农手中,建立健全蚕桑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已成为蚕业界普遍关注并要求解决的问题。全省蚕桑生产上现有蚕桑科技人员8700多人,而养蚕户达700多万户,平均800户才有一名技术员。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