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价稻瘟酰胺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其使用规范,于2006-2007年研究了35%酰胺·稻瘟灵乳油(稻瘟酰胺∶ 稻瘟灵=30∶ 5,质量比)中稻瘟酰胺在浙江和福建两地水稻植株及稻田水、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稻瘟酰胺标准溶液的线性方程为y=246 192x+925.88(r=0.999 7),线性范围为 0.005~1 mg/L。残留分析中样品采用乙腈和乙酸乙酯提取,经中性氧化铝和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检测。当样品中添加水平为0.001~1 mg/kg时,采用该方法测得的平均回收率为78.6% ~108.4%,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5% ~23.4%之间;其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01 mg/k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酰胺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水稻植株、土壤以及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5.2~9.5、3.8~7.3、0.8~3.2 d。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根据乙酰甲胺磷在水稻上的登记的GAP数据进行田间残留试验,对不同间隔期水稻糙米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进行了残留量检测。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的残留量检测的分析方法,乙酰甲胺磷与甲胺磷最低检出浓度0. 01mg/kg。乙酰甲胺磷糙米回收率在82. 4%~89. 1%,相对标准偏差为6. 61%~9. 76%;甲胺磷糙米回收率在78. 7%~91. 8%,相对标准偏差为5. 72%~14. 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粳稻安全间隔期设为45d以上的,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的残留量均低于目前我国在水稻上的残留限量1. 0mg/kg和0. 5mg/kg的标准,能够满足水稻生产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分析检测氟环唑30%悬浮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量,为制定氟环唑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经乙腈提取,上清液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过膜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检测氟环唑残留的方法。得出氟环唑在水稻中的半衰期为2.62d。氟环唑在距离施药21d采样的植株样品中的残留量均0.41mg/kg;氟环唑在距离施药21d采样的糙米样品中的残留量均0.43mg/kg;氟环唑在距离施药21d采样的糙米样品中的残留量均0.49mg/kg。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毒死蜱在梨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其残留量。其最小检出量为0.1ng,在梨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在梨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98%,变异系数为0.88%~3.23%,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梨上的半衰期为5.2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6d。毒死蜱按推荐剂量250a.i.mg/L和推荐剂量的2倍500a.i.mg/L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7~28d,毒死蜱在梨中的残留量为0.05~0.347mg/kg,土壤中为0.05~0.102mg/kg,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梨中的MRL值1mg/kg,欧盟、日本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5mg/kg,美国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05mg/kg。建议毒死蜱在梨上按推荐施用剂量250a.i.mg/L,施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5.
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借助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研究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的降解比土壤中快,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46~7.21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8.77~9.94d.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在黄瓜上按照推荐有效成分剂量(125.0g a.i./hm2),施药3次,采收期距最后1次3d,黄瓜和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UK/EC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1mg/kg)。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氟啶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规律。进行2年2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剂量1 125g/ha;最终残留试验剂量1 125和750g/ha,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7、10、14、21d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啶胺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啶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0~7.4d、6.7~10.0d。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量在0.005~0.026 5mg/kg之间,土壤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在0.030 1~1.02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马铃薯最终样品中氟啶胺残留低于欧盟(0.05mg/kg)和日本(0.1mg/kg)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了降解菌株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DG-S-01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菜薹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株DG-S-01可有效去除菜薹和土壤中3种供试农药的残留,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半衰期(t1/2)与未经该菌株处理的对照相比缩短1.5~53.2 h。在菜薹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的水平。在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也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其残留量小于1 mg/kg的水平;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菜薹和土壤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明显高于喷施降解菌株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40%稻瘟灵WP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小区试验,叶瘟、穗瘟分别设40%稻瘟灵WP制剂量100g/667㎡、83.25g/667㎡和66.5g/667㎡,比较药剂40%稻瘟灵EC制剂量90ml/667㎡。大区示范设40%稻瘟灵WP制剂量83.25g/667㎡,比较区40%稻瘟灵EC制剂量90ml/667㎡。试验示范结果表明:40%稻瘟灵WP对水稻叶瘟和穗瘟的防治效果,分别显示667㎡用100g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40%稻瘟灵WP83.25g、66.5g和40%稻瘟灵E90ml的防治效果。40%稻瘟灵WP示范结果显示,667㎡用制剂量83.25g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为85.12%,比较区40%稻瘟灵EC667㎡用90ml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为84.28%。示范区的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相近。本次试验结果表明:40%稻瘟灵WP对水稻不产生药害,对水稻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于2013-2015年在浙江省临海市进行了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于杨梅春梢(幼果)生长期,在树冠均匀喷施48%毒死蜱乳油800倍液1次的施药条件下,毒死蜱在‘东魁’和‘临海早大梅’2个品种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基本一致,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60~5.78 d,降解速度较快。综合3年试验结果,施药后23 d,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26~0.45 mg/kg,低于中国(苹果、梨、荔枝和龙眼)及日本(其他浆果)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1 mg/kg);施药后34 d,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4~0.28 mg/kg,低于香港草莓中MRL值(0.3 mg/kg);但施药后44 d,毒死蜱在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3~0.13 mg/kg,仍高于欧盟蓝莓及桑椹中毒死蜱的MRL值(0.05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23、27、34和44 d采收的杨梅果实中毒死蜱对2~6岁、7~14岁、18~30岁和60~70岁4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商值及急性膳食风险均较低,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添加浓度为0.005~1.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5.06%~95.83%,变异系数在2.08%~5.77%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稻田水0.005mg/kg,土壤0.01mg/kg,水稻植株0.02mg/kg,谷壳0.02mg/kg,糙米0.01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1~5.0d、6.6~9.0d、8.0~9.9d。以33.86g/hm2和50.80g/hm2间隔14d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氯虫苯甲酰胺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0.217mg/kg,水稻植株0.879mg/kg,谷壳0.389mg/kg,糙米0.018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相似文献   

12.
研究异丙隆在水稻、土壤、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以丙酮提取、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GC—NPD)毛细管柱进行测定。水田添加0.005、1.00mg/kg,土壤、水稻添加0.05、1.00mg/kg,添加回收率在77.9%-118.4%之间,变异系数为2.1%~11.2%。异丙隆在田水、土壤的消解动态没有明显差异,平均半衰期分别为413、5-3d,在稻秆中消解较慢,平均半衰期为8.3d。异丙隆24%可湿性粉剂,按900ga.i./hm^2用量,在直播水稻田水稻播种后施药1次,收获时异丙隆在土壤、稻杆和稻谷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  相似文献   

13.
申嗪霉素1%悬浮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申嗪霉素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中嗪霉素l%悬浮剂在水稻田土壤、田水、稻杆、糙米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5%~108%。申嗪霉素在3地的稻秆和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6~2.53d、2.06~3.61d。14d稻杆、稻壳最终残留量〈0.01mg/kg(最低检出浓度),稻米、土壤最终残留量〈0.004mg/kg(最低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14.
将高盐胁迫及水稻再生相结合进行化学药剂筛选的方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筛选方法,通过该法筛选出稻瘟灵对诱导水稻抗性的适宜浓度为20 mg/L。同时以一种水稻脂氧合酶基因cDNA(RCI-1)作为指标,克隆出相应探针。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发现稻瘟灵在不同的逆境条件(低温,高盐,病害)下可使RCI-1表达增强或提前,进而推断稻瘟灵对水稻抗逆性具有诱导作用,是一种抗逆化学诱导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对稻瘟灵的抗性水平及变化动态,本研究于2017—2019年自辽宁省6个市的6个稻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87株稻瘟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抗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稻瘟灵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该药剂与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EC50范围为0.94~34.96 μg/mL,左侧正态分布峰内EC50平均值为5.05 μg/mL,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布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菌群中已经出现对稻瘟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平均抗性倍数为3.70,抗性菌株出现频率为55.61%,平均抗性指数为0.40,抗性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2019年稻瘟灵对水稻叶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7%、78.86%和81.36%,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81%、77.68%和80.20%,说明在现有防控手段下未产生高水平抗性群体。稻瘟灵与肟菌酯、戊唑醇之间无交互抗性。与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前提下,稻瘟灵仍可作为主要药剂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虫螨腈在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虫螨腈在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360g a.i/ha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72g a.i/ha和108 g a.i/ha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4、21d采样姜样品。气相色谱对虫螨腈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虫螨腈在植株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安徽半衰期分别为6.0、8.2d。最终21d姜样品中虫螨腈的残留量在低于0.01~0.0495mg/kg,低于欧盟和日本制定的虫螨腈在姜中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噻呋酰胺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建立了噻呋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开展噻呋酰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进行两年三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噻呋酰胺植株中162 g a.i./hm~2施药1次,土壤中216 g 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162 g a.i./hm~2(高剂量)和108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噻呋酰胺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8~5.0 d、1.8~5.2 d、2.1~9.1d。噻呋酰胺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322 0、2.305 2、2.142 7、0.199 7mg/kg。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中国规定的糙米中噻呋酰胺最大残留限量(MRL)5.0mg/kg。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多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已对稻瘟灵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江苏省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为明确江苏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本研究分离了2019年采自江苏省6个地区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01株,监测到13株稻瘟病菌为稻瘟灵的抗药性菌株,全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为12.9%。除仪征市未监测到抗药性菌株外,其他5个地区徐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东台市以及宜兴市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0.0%、33.3%、11.5%、5.0%和5.9%。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13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为15.0~20.6 mg·L-1,其抗性水平在3.6~5.0之间,均表现为低抗水平。进一步对筛选到的稻瘟灵抗性菌株适合度分析发现,只有2株抗性菌株2019-33和2019-45适合度降低,其余抗性菌株均无明显变化。这13株抗性菌株与嘧菌酯、咪鲜胺以及稻瘟酰胺均不存在交互抗性,且抗性相关基因MoIRR未发生任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法净化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检测方法,研究了乙嘧酚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采用70%甲基硫菌灵(50%)·乙嘧酚(20%)可湿性粉剂,在乙嘧酚有效成分为525 mg/kg剂量下对苹果植株喷雾施药,2010和2011年乙嘧酚在苹果中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94~2.65 d和2.07~2.70 d;在525 mg/kg剂量下施药4次,间隔期10 d,距第4次施药后7 d时,乙嘧酚在苹果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最低检测浓度(0.02 mg/kg),远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1 mg/kg)。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测定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及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样品前处理采用 QuEChERS 法,经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0%~99%、94%~10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8%~5.3%、5.3%~9.2%;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104%、89%~9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0%~8.7%、3.0%~8.0%;样品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LOQ)均为0.005 mg/kg。监测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山东烟台、天津武清、四川成都、重庆九龙坡、湖南长沙、安徽宿州、陕西榆林、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和黑龙江绥化10个试验点的马铃薯中的残留行为。发现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4~6.5 d和5.0~7.2 d,属易消解型农药。采用32%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用量182.4 g/hm2)施药3次,距末次施药14 d,戊唑醇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量不大于0.018 mg/kg,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0.02 mg/kg),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大残留量<0.005 mg/kg,低于中国规定的MRL(0.0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