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辽宁柞蚕产业发展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翀 《北方蚕业》2014,(4):52-53
柞蚕业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决于六大关键优势:丰富的蚕场资源;适宜地域、气候资源;稳定的生态效益;突出的经济效益;强大的科技资源;独特的资源昆虫。  相似文献   

2.
高增立 《北方蚕业》2003,24(3):8-9,28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科技进步和柞蚕资源综合利用使柞蚕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辽宁省柞蚕生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 ,从柞蚕生产的要素——蚕种、蚕场、柞蚕生产技术三个方面 ,分析了柞蚕生产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并针对柞蚕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进行内涵式潜力开发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9906及(8821·981)×(8822·9906)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峰  徐亮 《中国蚕业》2004,25(2):93-95
蚕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于不断地育成和推广新的品种.由于首例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大三元的育成,解决饲料资源充分利用的难题,使柞蚕业的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该品种的育成,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为高饲料效率品种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该品种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龄期经过相对较长,在相对高山冷凉蚕区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上述问题,以大三元分别为对照种,把生命力性状和经济性状作为重点,选育适应性更强、龄期经过相对较短的新的高饲料效率品种,提高个体的饲料转化效率和群体的饲料利用效率,是本项研究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蚕业生产是我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其中,柞蚕放养量、蚕茧产量均居全国及世界首位,柞蚕茧产量占全国70%,占世界60%,是全国柞蚕生产基地。桑蚕生产近年来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蚕业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的蚕业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种植业的七项主导产业之一,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6.
齐永红 《北方蚕业》2006,27(2):14-15
柞蚕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产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柞蚕丝绸是世界人民喜爱的瑰宝和传统出口创汇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在柞蚕业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使柞蚕业越来越市场化,特别是在柞蚕业综合利用上开辟了新的市场前景。发展柞蚕生产不仅有利于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山区水土保持,保护生态平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赵云吉 《北方蚕业》2006,27(2):41-42
西丰县现有柞蚕场面积4万hm^2,每年放养柞蚕5000把左右,全省五家国有柞蚕母种繁育场,有三家在西丰,是我省柞蚕母种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形成从柞蚕种繁育、原料茧生产、收购及绢纺、缫丝及深加工的柞蚕产业化链条。每年蚕业产业化收入1.3亿余元,每年安排就业7000余人。柞蚕生产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使这一主导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蚕场管理力度,依法规范生态蚕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抚顺县峡河乡作为辽宁柞蚕特产之乡,已有百余年的柞蚕养殖历史,柞蚕生产技术基础好,享有抚顺蚕业第一乡美誉。近年来,峡河乡政府积极与辽宁省农科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接,以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柞蚕资源综合利用岗位、柞蚕饲养岗位、柞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岗位等几位岗位科学家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引进柞蚕新品种,推广先进的柞蚕放养技术,取得了较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柞蚕产业已成为当地强乡富民的主导产业,农民与乡政  相似文献   

9.
从林业政策、农业药害、害蚕昆虫几个方面,分析辽宁南部地区柞蚕生产下滑的原因,发现农业除草剂的使用影响春蚕生产,步行甲危害影响秋蚕生产,提出了恢复和发展辽南地区柞蚕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柞蚕品种资源为柞蚕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6个方面展示了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的柞蚕品种资源保存与创新,和对我国柞蚕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田荣乐 《北方蚕业》2012,33(3):54-57
正辽宁丹东的柞蚕生产,经历了沧桑巨变。所谓沧桑是指1940年以前在日伪统治下艰难生存;所谓巨变是指1960年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生存发展。丹东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鸭绿江下游,大部为山区,蚕场较多,地势比较平坦,养蚕场海拔为200~300m。有人做过调查,世界柞蚕在中国(占90%),中国柞蚕在辽宁(占70%),辽宁柞蚕在丹东(占50%),已成为业界共识。近百年来,丹东柞蚕生产之所以能够顽强生  相似文献   

12.
张金山 《北方蚕业》2003,24(3):31-33
我国二化柞蚕区包括辽宁省和山东省、吉林省部分蚕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二化柞蚕区由于年放两季柞蚕,放春蚕是为秋蚕生产种茧,放秋蚕才用于生产原料茧.所以,利用杂交种放秋蚕是使原料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广大蚕区,一种新型的柞蚕软化病日益严重的危害着柞蚕生产。由于该病多发生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或是由于患病蚕儿多吐无色消化液,因而被称之“高山型”软化病或“吐白水”型软化病。  相似文献   

14.
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园立体种植是通过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阳光,并配合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增加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提高亩桑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从2000年开始凉山州蚕业管理总站会同宁南县蚕业局、德昌县蚕业办、会东县丝绸公司组织科技人员成立课题组,开展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促进凉山蚕业发展,推进国家级优质茧丝基地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柞蚕生产区防鸟网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建柞蚕防鸟网,投入产出比1∶14,增收增产效果明显,能降低放养柞蚕的劳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介绍了防鸟网的种类、材质和搭建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柞蚕空胴病为辽宁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据1960~1961年调查,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0—40%,重者达70%以上。通过病原、发病机制、病变和病征的研究,查明该病是由柞蚕链球菌的寄生,破坏了柞蚕中肠的围食膜和肠壁细胞而引起发病。致死的病蚕,具有一定的病变和病征。这些特征与目前昆虫病理学和蚕体病理学中记载的各种类型软化病有明显的区别,是柞蚕的一种新型病害,命名为“柞蚕空胴病”。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柞蚕产业已有1 00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因其产业链长、高附加值产品丰富及综合效益高而作为传统特色产业传承下来,并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及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之一,然而曾经辉煌的柞蚕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分析了辽宁省柞蚕产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机遇,提出了加强柞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蚕战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柞蚕生产机械研发、建立健全标准化和法治化体系、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发展对策,旨在为柞蚕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柞蚕原产我国,它的絲和织品是人們喜爱的物品,又是我国的重要外貿物資,每年輪出占外貿數字极大,为国家換囘大量外汇。解放后,党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我国柞蚕茧生产,至1957—1958年,生产數量已接近历史的最高年产量水平。我国柞蚕主要产地有辽宁、山东、河南、貴州等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此外,黑龙江、內蒙、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正在大力发展中,华南地区过去没有柞蚕生产事业。柞蚕的生产,是将蚕直接放养于山野間所栽植的飼料树上,所需房屋和蚕具等設备較少,又不与主粮、棉、麻、菓、桑爭地,其次放养中占用勞动力亦  相似文献   

19.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柞蚕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秋蚕期都有发生,春蚕多在4—5龄期,由于接近营茧期,被害蚕有的只能做个薄茧;秋蚕多发生在1—3龄期,被害蚕多在蚕期毙死。线虫发生的轻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蚕场潜伏线虫的数量,一是蚕期的雨量。蚕场线虫多而且雨量又大,发生就重。辽宁的线虫发生较早,据作者在东沟县调查访问,发  相似文献   

20.
杨旭  姜雪丽 《北方蚕业》2010,31(1):37-40
丹东是全国的主要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放养面积和产茧量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有柞蚕场资源39.4万hm2,一则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蚕场砂化和退化,蚕场生态环境发生逆向演替,二则经过三次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和行政区划调整,到2008年全市柞蚕场面积保留13.9万hm2。柞蚕蚕种场建场有五十多年,由于投入资金少,现有场房破损严重,繁种质量下降,蚕场基地存在问题较多,困境重重。丹东市果蚕管理总站对全市柞蚕场及柞蚕种场资源开展了调查,基本查清了全市柞蚕场和蚕种场资源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