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广华占2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早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201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广两优931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两系不育系广3S与自选的抗稻瘟病恢复系GR931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经过广东省两年区试和1年生产试验,表现产量与对照优优122相当,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2012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适宜广东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晚造、中北稻作区早造种植。  相似文献   

3.
丰莉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其品种来源为丰秀占//茉莉丝苗/广超丝苗”,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米质早造达省标优质3级,2009年早造广东省区试产量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显著、2010年早造复试产量与对照种优优128相当,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介绍了丰莉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广源占5号是以金科占121选为母本、矮秀占为父本进行杂交.并运用组群筛选法育成的早晚造兼用、大穗型优质高产常规籼稻新品种,其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直链淀粉含量16.7%,米饭软硬适中;丰产性好,穗长粒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广东省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2008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粤泰早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以粤泰13为母本、黄粳占为父本育成的一个国标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2长2~3 d,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预期该品种在广东省及华南稻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黄粤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中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米质晚造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2008-2009年中造,在研究室中稻育种圃中表现茎秆粗壮,抗倒性强,耐热性好,适合作中晚稻种植.2009-2011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201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核心种质育种理论的应用--优质稻新品种丰富占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丰富占1号是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2002年和2003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表现株型好、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后期熟色好、丰产稳产,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2004年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田禾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新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玉香油占长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食味品质优。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9.
几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引种表现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粒丝苗、粤农占和丰丝占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广州地区的引种表现为:齐粒丝苗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产量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米质好,达早造特二级,国标优质三级,每kg收购价比普通优质谷高0.3元;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粤农占株型好,耐肥抗倒、耐寒性好,早造外观品质达省标一级,部标优质二级;产量高,早造平均每667m2产量450~475kg,晚造为415kg;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丰丝占株型好,耐肥抗倒、耐寒性好;早造外观品质达省标一级,稻米外观靓,饭味好;产量高,早造平均每667m2产量450kg;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0.
丰秀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早造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两年广东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种优优128(三系杂交稻)略减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介绍了丰秀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泰源占7号是以胜泰1号为母本、丰丝占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穗粒兼顾型优质高产常规籼稻新品种,其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二级,直链淀粉含量19%,米饭软滑;丰产性较好,穗长粒多;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2009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粤齐新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近期育成的一个国标优质抗病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米质优,达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2级,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株型适中,穗长粒多,抗倒性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2013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优质稻新品种五山丝苗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五山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晚造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两年广东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1.44%,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2010年南方稻区早籼国家区试,产量比对照种天优998增产4.21%,增产极显著。应用五山丝苗已育成新品种(系)丰秀丝苗、五山华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杂交稻恢复系粤恢826,以提高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米质,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方法]以含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及蜡质基因Wx的中间材料Z1103为供体亲本,杂交水稻强恢复系粤恢826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和系谱选育方法,聚合4个外源基因以改良粤恢826的抗病性和米质,并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鉴定.[结果]经SSR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病性及米质鉴定,获得以粤恢826为遗传背景且含有目标基因的6个改良株系,通过农艺性状筛选与恢复力测试,优选到一个含有Pi1、Xa23和Wx基因的纯合株系,其恢复力好,农艺性状优良,2014年早造定名为粤恢88,其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3级,白叶枯病抗性1级,米质为软米.2014年晚造与两系不育系Y58S配制杂交稻组合Y两优88,其在品比试验中产量达6543 kg/ha,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7%,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国优3级和省优3级.[结论]MAS技术可有效聚合多基因(Pi1、Xa23和Wx基因),使粤恢826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明显改良,获得抗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米质为软米的新恢复系粤恢88,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黄广油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晚造达国标优质2级,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年国家华南早籼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品种天优998增产极显著,平均产量7 367 kg/hm~2,比对照增产6.21%。目前以黄广油占为父本或母本,已直接育成24个常规稻审定品种,作为恢复系育成7个杂交稻审定品种。本文作者介绍了黄广油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育种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七花占是以三七早/粳籼材料922的中间材料作母本与银花占杂交育成的感温型优质高产籼稻品种,具有米质好、产量高、植株彤念好、抗倒性强的特点.该品种于2009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广东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抗Ⅴ型菌基因xa5结合稻瘟病抗源.选育出广东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并抗稻瘟病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该品种的育成,对提升我省抗病育种水平,解决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病区及稻瘟病区生产所需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东农业科学》2009,(5):19,28
利用抗Ⅴ型菌基因xa5结合稻瘟病抗源.选育出广东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并抗稻瘟病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该品种的育成,对提升我省抗病育种水平,解决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病区及稻瘟病区生产所需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可在广西利用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和抗病亲本。[方法]利用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广西优势菌型IV菌接种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单基因系、广西主要的杂交稻亲本和一些重要的种质材料,并调查了其抗感情况。[结果]对IV型菌具抗性的品种有IRBB5、IRBB7和CBB23,且分别含有抗病基因xa5、Xa7和Xa23,确认为白叶枯病菌IV型菌的有效抗病基因。[结论]为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