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鸽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 1997、1998年 ,对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岩鸽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岩鸽间或有一年繁殖两窝的 ,巢多营建于悬崖峭壁的缝隙或洞穴中 ,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 2枚 ,卵重平均 15 .6 7( 15 .0~ 16 .4) g。雌雄鸽均参加孵卵 ,孵化期 18d,孵化率 10 0 %,离巢率 87.5 %,巢内育雏 17d~ 19d,种群密度为15 .79只 / km 相似文献
2.
于1996年-1997年,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区现有兽类45种,其中古北界,东洋界和广布两界的种类分别为27,5,13种,分别占总种类的60.00%,11.11%和28.89%。 相似文献
3.
山西少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猛禽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1995年采用访问调查,路线调查和标图法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猛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有猛禽28种,其中留鸟6种,夏候6种。比1986年的调查结果多了10种。占现有鸟类的19.05%。在本区繁殖的猛禽有11种,营巢于悬岸峭壁、树冠上以及土壁洞穴中旬我有利用旧巢的习性。产卵期多在3-5月,每窝卵数多为2枚-6枚,孵化期为20-39 相似文献
4.
2008年至2010年,笔者对山西省芦芽山保护区普通翠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普通翠鸟在芦芽山地区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种群密度为0.25只/km.5月初开始营巢,年产卵5枚~7枚。孵化期19 d~20 d,孵化率83.33%.雏鸟晚成性,26 d~28 d方可离巢活动。主要以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相似文献
5.
6.
笔者介绍了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况,论述了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特点,列出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野生动物种类,分析了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8.
9.
芦芽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及其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种类进行了调查,查明共有真菌种类9目26科75种,分属于2门4纲,并对其实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山噪鹛繁殖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997年在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其繁殖期为每年的5月—8月,巢址多选择在阳坡灌木枝杈上,巢外径127mm~141mm,内径79mm~99mm,高70mm~85mm,深49mm~63mm,每巢有卵3枚~5枚,卵的长径为29mm~31mm,短径为18mm~21mm。育雏期15d。 相似文献
11.
芦芽山保护区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于1999年首次在芦芽山地区发现危害油松林,1999年9月至2004年12月对本区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在本区主要以老熟幼虫、二龄以上幼虫及成虫在主、侧根的虫道内或土层中的干基部分越冬。成虫于5月上中旬开始出孔扬飞,6月初开始产卵,初孵幼虫始见于6月中旬,8月上旬为化蛹始期,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10月上中旬以各种虫态进入越冬状态。卵历期11 d~15 d,幼虫历期45 d~55 d,蛹期11 d~13 d。综合防治方法主要分越冬期防治、危害期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和采取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历山自然保护区30种鸟类繁殖特性及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1997年的4月—9月,对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30种鸟类的自然繁殖特性及成效进行了观测研究。5年共观测到营巢成功巢150窝,产卵成功巢107窝,离巢成功巢86窝,巢外育幼成功巢56窝,成功率分别为83.80%,71.33%,80.30%和65.11%。影响鸟类繁殖成效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在野外架设红外照相机拍照、样方痕迹调查以及查阅保护区野外巡护历史资料等调查研究方法,对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保护站辖区内的金猫垂直分布和季节性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华阳保护站辖区内的金猫分布海拔范围在1 520m~2 703m之间,金猫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活动范围区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湖南江口鸟洲池鹭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4月至1998年6月对湖南江口鸟洲分布的池鹭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池鹭繁殖巢近800个,密度为350~400对/hm 相似文献
15.
2004—2007年,对向海保护区内的丹顶鹤进行了人工繁育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保证孵化期的温度与湿度至关重要,温度应控制在37.0℃-38.0℃之间,湿度控制在55°F-65°F之间;在育雏期间应注意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鹤雏成长速度快慢随日龄而变化,30-50d成长较快;90日龄后鹤雏便会飞翔,个体与成年鹤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6.
蟒河保护区猕猴生态观察与种群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1999年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对猕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猕猴分布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40%,种群密度为6.8只/km^2,发情期11月上旬至中旬,产仔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哺乳期3个月,有明显的领域行为和较特殊的社群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