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代表性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N0)、150(N10)、210(N14)、300(N20)、390(N26)、450(N30)kg/hm~2]条件下灌浆期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为超级杂交稻增产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改变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随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目、面积、总面积总体上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在施氮量为210 kg/hm~2下维管束结构最优;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目、面积、总面积均与有效穗数(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数目除外)、千粒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穗粒数、结实率(小维管束数目、面积除外)、产量(小维管束面积除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合理施氮肥通过改变大、小维管束结构影响"流"的运转能力,可能主要体现在提高超级杂交稻穗粒数、结实率方面,进而增加产量,总体以施氮量210 kg/hm~2最优。 相似文献
7.
<正> 上岗镇是稻、麦轮作产粮区,每年种植水稻面积3,333多hm~2,其中杂交水稻种植3,066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可是近几年来,杂交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通过调查,现将产量下降的原因及期预防措施浅析如下,供参考。 1 产量不高因素 1.1 田间杂株多。通过实地调查,杂交稻田的杂株有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株、变异株、大青棵等类型。一般杂株率在2~5%,多的达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空秕率15%~25%,如果遇到不良气候,空秕率显著增高,严重影响产量,石屏县1994年、1995年、2000年3年都出现了空秕率高达30%~50%的田块,面积在466.67hm2左右.因此,弄清空秕粒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或减少空秕、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1年衡山县种子管理站接到部分农户投诉.称填购买的杂交晚稻种子有质量问题。该站迅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田间调查,发现稻株在插秧后10余天,迟的不到1个月, 相似文献
10.
11.
2005年8月16日,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三超早6号”制种观摩会在芷江县召开。来自海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的12家大型种子企业负责人及芷江县制种基地农户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现场观摩,并进行了会议交流。当日,与会人员深入到罗旧基地现场参观,对“三超早6号”制种的现场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溪县种子管理站作为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的水稻制种和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从2004年 起共同研究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以期改变一直以来闽北山区水稻制种产量徘徊在每亩150-200公斤之间。2004至2007年,我们在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制种基地广西蒙山县进行秋季D奇宝优系列组合制种, 相似文献
13.
14.
<正>2月21日,"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与金正大缓控释肥应用研究及示范总结会"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青先国、湖北松滋市副市长陈泽信、山东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等出席。 相似文献
15.
16.
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产量结构及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进行了产量结构和灌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3072在产量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杂交优势,比对照辽粳294增产明显。辽优3072在灌浆上的特点为穗上、中、下各部间干物质充实及灌浆速率差异较小:穗下部灌浆启动早,后期灌浆速率大;整穗表现出较强的持续灌浆能力。辽优3072良好的籽粒灌浆特性是其在产量上表现出超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同时探讨了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选育具有特异灌浆特性的杂交组合的育种思路以及在北方冷凉稻区推广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对易萌和不易萌水稻(Oryzasativassp.japonica)品种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穗上发芽1 ̄4d水稻的α-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易萌品种穗上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较高;I-AA、GA1 3、ZR含量也高于不易萌的品种;而ABA含量低于不易萌品种。GA1 3/ABA比值含量的变化与GA1 3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易萌品种水稻颖壳外表面细胞排列疏松,茸毛较多且孔洞大,萌发孔也大,体现其机械阻力小,易吸水。说明水稻穗上发芽与α-淀粉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颖壳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正>今年南方北方雨水都较多,而防止小麦大面积发生穗发芽造成灾害,已经不仅仅是南方麦区需要注意的事情了。全国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肖世和认为,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