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室效应对未来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多数科学家认为,因大气中CO_2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地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温室效应对热量资源,对夏季(6~8月)温度、对无霜期的影响,并分析了温室效应对年降水量、土壤湿度、蒸发率等的影响,为制定农作物对温室效应响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气候和气象学家M·I·Budido于1962年发表了他的研究结论,认为随着20世纪下半叶各种燃料大幅度增加,必将导致大气层中的CO_2含量上升。因此,由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会减少,使地球变热,这种效应可以在温室里得到证实即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导致近地层大气平均混度的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讨论对流层中CH_4和N_2O浓度如何增长,对温室效应以及对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是这两种气体的排放源,讨论中也涉及到产生这些气体的机制,以及向大气中的排放量和减少排放量的技术。一、大气中CH_4和N_2O浓度变化及其对温室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市李家堡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11年度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测定期内不同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和N2O源;免耕不覆盖有利于降低两个序列土壤的CO2排放通量,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三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不同程度的减少了两个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两个序列下CO2的相对增温潜势最大,W→P→W序列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多,相反免耕不覆盖处理能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降低温室效应;P→W→P序列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小,对温室气体有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5.
<正> 英国伯明翰大学柏里在研究未来50年温室效应对英国农业影响时得出结论,英国必须在4~5年内制定新的政策。因为各国政府对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控制至今还没有任何措施,2030年大气中CO_2浓度将比产业革命前增加1倍,地球气温上升4.5℃。据预测英格兰西南部将会夏天少雨,冬季多雨,英国西北部冬夏都多雨。CO_2增加  相似文献   

6.
<正> 促进全球变暖的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对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氯氟烃。二氧化碳的主要发生源是化石燃料的消费和森林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强化了农田排放源的特征,同时弱化了吸收汇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免耕减少了农田CO2排放,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不明确;另一方面是秸秆还田以后部分秸秆C以气体形式释放进入大气,增加了农田CO2、CH4排放,但秸秆还田相对其他用途提高了土壤固碳潜力,减少了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耕作与秸秆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资料的整理分析,指明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利于减少温室效应的农田管理措施,为保护性耕作的温室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回顾了温室气体与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在综合国内外一些近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初步估计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地面平均气温将可能在不断升降波动过程中趋于变暖。同时论述了二氧化碳增加及气候变暖对农业可能造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崇明岛稻麦轮作地水稻生长季及收割后休耕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吸收规律及交换量,并运用增温潜势进行了温室效应估算。3种温室气体通量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有明显差异:稻田除成熟收割期外,其他期均表现为CH4排放源,并在分蘖期达到最大值;N2O除幼苗期表现为汇,其他期均为排放源,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温室效应分析得出:水稻田温室气体以CH4和N2O排放为主,二者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为3.255×103kgCO2·hm-2;由于光合作用,稻田表现为对CO2固定,固定量为2.462×103kgCO·2hm-2;崇明水稻生长季排放温室气体综合GWP值为793kgCO·2hm-2,为温室气体排放源。  相似文献   

10.
氮肥高效施用在低碳农业中的关键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低碳农业是我国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氮肥高效施用是实现低碳农业的关键,可以更加明确如何集成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增加产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提高土壤固碳效应,综合实现固碳、减排、增产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本文概述了低碳农业评价指标的三个阶段性研究特点,从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拓展为涵盖固碳效应的净温室效应,再拓展为涵盖生命周期评价碳排放的综合净温室效应以及兼顾作物产量的温室气体强度。提出了如何利用当季作物试验来估算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当季作物综合净温室效应和单位产品温室气体强度的方法。按照现阶段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以我国稻–麦轮作生态系统集约化生产的低碳农业模式为案例,解析氮肥施用在低碳农业各组成包括作物产量、固碳效应、CH4和N2O排放、农业措施碳排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氮肥高效施用在农田生态系统综合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大气、农田环境的某些变化,严重地威胁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非洲长期严重的干旱,随之引起的沙漠化扩大,欧洲工业国的大气污染及其造成的酸雨,大气CO_2的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气候波动、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使我们的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壤通报》2019,(6):1484-1491
本研究在华北地区进行温室甜椒(Capsicum)栽培肥料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施氮处理土壤N_2O和CH_4排放量、排放特征和土壤呼吸强度,估算化肥投入、灌溉能源消耗、机械燃油、农药施用等生产投入产生的CO_2当量进而计算净温室效应,探讨了氮肥用量对当地温室蔬菜栽培温室气体排放、净温室效应的影响。田间试验设当地农民传统施肥量(C)、不施氮肥(CK)、推荐施氮量(T1)、推荐施氮量+硝化抑制剂(NP)(T1+NP)4个处理,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用静态箱法采集、Agilent 6820型气相色谱仪测定,土壤呼吸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量处理相比,推荐施肥量处理,N_2O排放量明显下降;而4个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36、3.19、3.25、3.07 thm~(-2),处理间无明显差异,CH_4累积排放量表现出随施氮量升高而下降的趋势;4个处理的净温室效应分别为5460.91、3439.28、4873.21、4622.85 kghm~(-2),因此,可以认为N_2O排放和土壤CO_2当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减少氮肥投入使之保持在适当水平,可降低N_2O、CH_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在等氮肥投入量的条件添加硝化抑制剂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净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秸秆焚烧一直是困扰着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会污染大气,造成温室效应,还有可能引发火灾。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来禁止秸秆焚烧,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入手,总结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通过秸秆的综合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在最近的地球环境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由于地球变暖而造成的各种影响,即是1985年秋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联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共同主持召开的大会上所发表的,由于人类大量消费化石燃料而引起大气的CO_2浓度升高,以及由于甲烷和甲基睾丸酮等微量气体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到2030年,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会议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污染     
<正> 目前,世界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比过去更为隐蔽的新一代的环境威胁。高空臭氧层的日趋稀薄,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以及酸雨等的危害直接威胁着北美和欧州的大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能源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林木生物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属清洁能源。发展林木生物能源,将有效引导能源开发利用,由传统的高污染石化能源开发利用走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对减少大气污染程度、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生物质颗粒燃料还可以缓解林业、农村地区能源的短缺,避免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防止"能源短缺—过渡砍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开发和利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经济发展最大的代价即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带来最为显著的影响则是温室效应,并且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抵御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以及缓解温室效应,低碳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基于此,从低碳经济概念、低碳园林设计产生背景、低碳园林设计原则、低碳园林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 据一个国际性的气象学家小组报道,过去40年间,在美国、中国和前苏联经历过的大多数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和的夜晚而不是炎热的白天.加州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图书馆的Michael Maccracken说,温室效应的标准模型根本没有预言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东北黑土区玉米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将为制定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国家(公主岭)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玉米田的综合温室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土壤温室气体CO_2和N_2O的排放高峰均出现在玉米拔节期。农家肥和化肥配施(M_2NPK)处理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和CH_4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P0.05);施用化肥处理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高于不施肥处理;撂荒区土壤CO_2排放通量最高,而土壤N_2O排放通量显著低于施肥处理;等施氮量条件下,化肥(NPK)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明显高于秸秆还田(SNPK)处理,而土壤CH4净吸收量结果则截然相反。从土壤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可分析出,与不施肥(CK)比较,偏施化肥N和NPK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GWP)分别增加了142%和32%,SNPK综合温室效应降低了38%;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M_2NPK)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为负值,为净碳汇。平衡施肥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SNPK和M_2NPK)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弱,显著低于不施肥(CK)和偏施化肥(N)处理,其中M2NPK为-222 kg CO_2-eq·t~(-1)。因此,为同步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机无机肥配施是东北黑土区较为理想的土壤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特征和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指出该区大气转暖期的温室效应增加,原始森林被砍伐,湿地排水造林,三者相互制约,促使降水径流加速,冻结滞水层融深和融水量加大,地面蒸发作用增强,并人为加大湿地及其流域内地表积水和地下径流向山地河谷排泄,导致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由此造成大兴安岭针叶森林、冻结滞水层分布区向北和高海拔退缩,森林生态水环境随之失调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