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明确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升害虫发生预测及研发新的防治技术、提高现有防治技术,将近15年齐齐哈尔市玉米螟田间发生情况、春季剖杆调查玉米螟化蛹率与羽化率情况与近年的气象数据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玉米螟的发生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玉米螟发生量和发生期提前,致使田间出现二代玉米螟危害。发生期及危害情况需要进行系统的跟踪调查和分析,掌握二代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对今后防治玉米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主要玉米螟地理种群室内生物学特性的变异情况,为准确预测预报玉米螟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用直接最优法系统比较乌鲁木齐、伊犁伊宁、喀什疏勒三个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卵孵化率、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25~28℃为三个地理种群玉米螟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呈显著相关。20℃时完成整个世代历期最长,平均69.57d,31℃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29.9 d。并用直线回归法,得出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乌鲁木齐卵期14.35℃,54.52日·度、幼虫期9.93℃,353.25日·度、蛹期12.58℃,81.95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27℃,37.52日·度、全世代11.92℃,504.52日·度。伊犁伊宁卵期14.36℃,52.57日·度、幼虫期9.01℃,346.15日·度、蛹期12.06℃,107.1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61℃,36.72日·度、全世代11.32℃,533.41日·度,喀什疏勒卵期14.42℃,50.32日·度、幼虫期8.99℃,344.97日·度,蛹期11.91℃,105.88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38℃,37.95日·度、全世代11.92℃,506.20日·度。结合伊犁伊宁县气象资料,推测得出2015、2016年玉米螟在伊犁伊宁县可以发生的理论代数为分别为2.99和3.13代。【结论】温度对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5~28℃为最适宜温度,而超过有效温度范围,其生长发育速率均受抑制。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历期不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不同,随着纬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起点温度逐渐降低。根据田间玉米螟种群消长动态,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玉米螟虽以2代为主,但已出现第3代,随气候变化,玉米螟发生由一年2代逐步变为3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螟越冬基数与翌年玉米螟种群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明确了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到1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的期距,为玉米螟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在我省绝大部份地区每年发生二代,仅少数高寒地区为一个世代。第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期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田间自然天敌少,寄生率极低;第二代卵的发生期为8月初到9月上旬,但自然天敌种类多,被赤眼蜂寄生率常高达90%以上,对二代玉米螟有很大抑制作用。6—8月份为我省温度较高、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既适于玉米等作物的生育,也是玉米螟等多种害虫为害的盛期。我省过去主要推广666颗粒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其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是防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田间试验,利用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对沈阳市的玉米螟成虫进行了监测,旨在探明沈阳市玉米螟成虫发生高峰期。试验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玉米螟成虫各有3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1个和第2个发生高峰期两年相同,分别为6月中旬和8月上旬;第3个玉米螟发生高峰期2017年和2018年虽略有不同(分别为8月下旬和9月中旬),但总体符合玉米螟发生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性信息素技术的智能测报系统能较好地反映害虫发生时间规律。可根据监测所得玉米螟发生高峰期,结合各地区实际温度和玉米螟发育所需有效积温,预测出下代玉米螟发生高峰期,为下代玉米螟防治措施、防治时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播期对鲜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选择播期利用天敌昆虫实现害虫群落自然调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研究6个不同播期(T_1、T_2、T_3、T_4、T_5、T_6)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调查共获节肢动物11 628头,隶属于3纲13目42科66属71种;各播期总物种数(S)、总个体数(N)及优势种天敌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优势害虫玉米螟的发生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T_1、T_2早播处理的百株虫量及被害株率均显著大于晚播处理(T_5、T_6)(P0.05)。早播处理T_1、T_2的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群落最不稳定。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导致了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著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取相同的防治策略。【结论】播期推迟对鲜食玉米田天敌和中性昆虫的发生影响较小,但玉米螟发生盛期的百株幼虫量及为害率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递减趋势。因此,为降低田间玉米螟为害,综合考虑气候、温度等因素影响,建议在生产实际中新疆北部鲜食玉米的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上旬至5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连续多年对天水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探明了为害天水玉米的主要虫害为玉米螟,初步掌握了该虫在天水地区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生活史。在掌握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试验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在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减少虫源基数;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在成虫产卵初期、盛期连续2次释放赤眼蜂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绿色防控方法适期集成应用,达到绿色防控玉米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随着环境温(相对湿度)的增高(增大)化蛹、羽化进度随之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较其他环境,28℃和75%RH,南疆种群、北疆种群玉米螟化蛹历期最短依次为(15.24%±3.02%)、(14.11%±2.64%)和(21.45%±2.54%)、(18.27%±1.96%),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分别为(90.12%、96.33%)和(76.22%±5.45%)、(74.12%±6.01%),(68.13%±3.77%)、(64.39%±4.72%)。【结论】温度、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螟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新疆南疆种群、北疆种群越冬代老熟幼虫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发生期呈“前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辽南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辽宁南部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代表地点进行玉米螟发生规律的调查。通过调查1、2代玉米螟卵、幼虫、成虫的发生,明确了其成虫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1代玉米螟成虫在7月31日、8月6日出现高峰期;2代玉米螟成虫在8月24日出现高峰期,玉米螟的发生与当地的湿度、降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3年的详实调查,初步掌握了玉米螟幼虫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山区最佳越冬场所。为生产上该虫越冬期防治及翌年精准预测预报玉米螟发生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存活率及化蛹进度与气象条件分析玉米螟发生程度.表明:4月和5月份,温度、降水量决定化蛹期是否提前,而6月份温度、降水量则决定玉米螟化蛹期的长短;玉米螟蛹期天敌较少,越冬虫源基数较大,越冬期间气温较高,冬后存活率较高,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反之则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13.
性诱剂与黑光灯在大田诱杀杂谷螟虫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中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器对杂谷螟虫的诱捕效果不同。在离石区测报点、忻府区测报点和五寨县测报点,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捕器,三个地点单个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为黑光灯的4.4、3.1、3.3倍。根据诱捕试验结果,同时对玉米螟在大田的发生情况和防治适期做出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有效控制了当地玉米螟的灾害性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绶尺蠖发生期发生量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黑龙江省鸡西林区对落叶松绶尺蠖的发生期及发生量进行了预测。用期距法预测落叶松绶尺蠖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通过对落叶松绶尺蠖有效积温的研究,求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3)℃,卵期有效积温为(92.99±7.51)日度,预测卵期发生期同实际发生基本吻合。计算求得种群趋势指数值为0.1,预测下一世代种群发生数量同实际发生量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杨圆蚧发生期测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Thiem et Gerneck)发生期测报的研究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发生期测报研究的比较少,为此,我们从1984年—1986年对杨圆蚧发生期测报进行了研究。 用期距预测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比较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有效积温预测法是根据杨圆蚧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提出了预蛹、蛹、雄成虫、卵发生期的预测式,根据这些预测式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同时还利用了物候预测法,根据节气进行预测,效果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1黄骅市玉米螟发生情况玉米是黄骅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占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黄骅市每年都发生玉米螟危害,属玉米螟三代区,春夏玉米均有受害,为害高峰主要有3个时期:第1危害高峰为春玉米心叶期,主要是第1代玉米螟为害;第2危害高峰为春玉米穗期、夏玉米苗期,第2代玉米螟为害;第3危害高峰为夏玉米穗期,第3代玉米螟为害。  相似文献   

18.
小地蚕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对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本地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试以积温预测法,预测发生期,以4月5日前的有效蛾量与卵量的相关,预测发生量,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检验,初步认为这一方法比较简单可靠。 一、发生期的积温预测法 小地蚕在早春的发生和各虫态的发育,都是与温度条件相联系的。我们在自然变温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在昌图县一年发生二代,2008年昌图县二代玉米螟大发生,为害较重,据秋季调查,果穗被害率达66.5%。由于二代玉米螟在预测预报和防治手段上都不能象一代玉米螟那样准确和有效,并且对二代玉米螟的控制也只是采取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玉米螟过去在京津河北一带平原地区,主要以第一代为害春玉米等作物;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发展到第二代严重为害二套玉米,又成为套种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目前在二套玉米上进行防治,各地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但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北京市从外地引进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二代螟卵,效果也不理想。无论是进行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都必须掌握玉米螟自然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办法,以正确指导防治。要正确调查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必须首先了解玉米螟自然种群的田间分布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正确的田间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