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体系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体系,有利于合理制定和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加快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是建立生态效益型林业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价值补偿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裕、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一方面森林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多种林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姚顺波 《林业科学》2005,41(6):85-88
证伪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2个理论假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获得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价值。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林业补助是政府为鼓励营林生产而对营林活动进行补助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导向学,即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林木补偿是政府为了生态安全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对林木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弥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法理上的既得权说、特别牺牲说及公平负担说。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5年来的现状,说明生态补偿实施取得的效益,不仅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提升人们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可性,更好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指出了青海省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长久有效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机制,笔者主要从国内外对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入手,着重对我国国内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理论、内容及运行实践3部分的近期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市场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环境再生产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立论的着力点林业发展过程中 ,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森林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与森林经营者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巨大的资金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随处可见 ,上述矛盾相互交织已经严重影响到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因此 ,综合采取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所带来的矛盾和困难已经刻不容缓。其中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理顺和协调森林所有者、经营者与受益者的利益关系 ,为林业发展提供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森林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工作由2001年开始试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暴露了现存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不足。该文分析了现行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多视角探讨完善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对林业生态经济补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但长期来,其生态效益得不到经济补偿,致使林业发展缓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征收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对加速林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据此提出征收原则、对象、标准以及征收办法,以唤起人们对征收森林生态经济补偿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林业面临的变化分析,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不利于林业特别是生态公益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环境保护和建设,往往是阻碍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严加保护和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建立起相适应的完备的生态体系,才是完整的林业。森林生态功能具有无限性、持续时间长、难定量等特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和获得森林生态功能补偿,存在许多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益林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补偿是当前林业分类经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森林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准则、价格构成,公益林生态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提出目前我国实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系生态价值补偿政策。介绍了国内外常用计量评价和补偿征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所需资金,国家已经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本文结合泽州县的实际,对全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建立与县域林业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建立 ,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是发挥生态功能、产生公益效果的特殊森林。由于生态公益林不能进行生产采伐,因而建设和经营这部分森林的单位和个人不能从中获得直接经济收入,而国家的投入又十分有限,这就对生态林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在国家财力有限,无法为生态林的发展大规模投入,对建设者给予必要的补偿,以增加生态林的投入,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对公益林经济补偿问题,在补偿什么,由谁来补偿,补偿多少,怎样补偿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供参考。1生态公益…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其通过调节生态环境为我们打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林业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及生物资源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这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重视林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林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文中分析了生态林业的特殊地位,并进一步对林业生态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规范林业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大幅度提高林业专项投资,给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霍山县林业项目资金包括国债长江(淮河)防护林、国债采种基地、退耕还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国有林场扶贫资金、国家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省级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林业治沙贷款资金及贴息,还有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及育林基金返还等。管好用好这些林业项目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意义重大。本人从事财会工作多年,深感林业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亟待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林业》2005,(8):46-46
6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新城宾馆召开全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会议,提出要抓住历史机遇,做好森林生夺效益补偿工作,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把我区建成祖国北方重要生态防线。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背景和现实意义,指出了玉溪林业在"生态立市"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分析了玉溪市分类经营区划以及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谈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长期以来我国把林业定为与农业一致的产业,使森林的价值只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即木材)。这样使我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较为缓慢,以至于部分地区林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其实,从商品的角度来看,森林应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其生产的劳动远远高于了社会必要劳动,高出部分劳动价值(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被承认。建立这种补偿机制就是使生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劳动得到补偿。这样将有助于我国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林业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成为林业建设面临的重点任务,而森林生态安全是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与基础。本研究通过构建林业产业结构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ECM模型与VAR模型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森林生态安全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在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中,林业产业结构变动会对森林生态安全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们之间不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而且林业三次产业均对森林生态安全产生影响,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对森林生态安全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相对比第一产业更明显、周期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