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多样性、乔木生长、灌草盖度和林下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1)乔木层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带状改造+补阔”改造林分。灌、草丰富度均以栎柏混交林最高,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其次是栎柏混交林;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林分乔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最低。(2)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按大小排列分别为:“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栎柏混交林>对照,栎柏混交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3)灌草盖度第一、第二均是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栎柏混交林,对照最小。(4)林下更新幼苗以栎柏混交林最多,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各器官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柏木林中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等各器官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C/N、C/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叶片中C、N、P、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C/N最高的是枝(69.25±13.09),最小的是叶(34.05±8.41)。各器官的C/P差异较大。其中叶的C/P最小(602.66±208.75)。叶的C含量与皮、枝差异不显著(P>0.05),与干、根的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叶和皮的N含量与其他器官的N含量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N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P含量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器官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皮和叶的C/N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C/N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的C/P与干、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皮、叶的C/P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0.63倍、9.38倍、7.92倍、7.50倍和3.33倍、3.75倍、4.38倍、6.04倍。(2)采伐带、保留带、对照样地内的更新幼树幼苗的树高均显现为左偏单峰结构,且均以树高≤0.1m的幼苗数量最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内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高度分级占比不尽相同。(3)所有处理下的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均呈聚集状分布的状态,且聚集强度较大。(4)除柏木外,天然更新的树种种类多以香樟、香椿、乌桕等喜阳或半喜阳的为主。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应用数量化方法,根据32个实测样地资料,对川中丘陵区柏木林适生立地条件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坡向、坡位、土层厚度是影响柏木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且其最适生立地条件为阴坡、下部坡位、厚土层;建立了以柏木标准年龄(25年)优势高为因变量的预测方程:(?)_(标优)=10.82203X_(31)(阴坡)+10.47488X_(32)(阳坡)-0.77122X_(42)(上部)-1.14093X_(92)(薄土层)+2.04609X_(102)(次生起源);柏木人工林群体遗传品质下降,导致了人工林生产力不及天然次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木为我国亚热带代表性针叶树种之一。本文对用国地区30年生柏木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为126.463t/h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124.016t/ha,占总量的98.06%。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是: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球果。树龄30年时,乔木层总净生产量及干材净生产量均处于速生阶段,因此,不宜在30年前对柏木人工林进行主伐。  相似文献   

7.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养分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川中地区30年生柏木人工林枝、叶营养元素年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叶中养分动态可分两种类型:季节性升降型(氮、磷、钾)和稳定型(钙、镁)各营养元素含量均在生长季末较为稳定,营养诊断采样时间以10~11月为宜;枝中养分动态大致与叶同步,而变辐较小,但生长季末期各元素含量多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林分结构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试验,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探讨水土保持的最适间伐强度,为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I:10%~15%,Ⅱ:16~25%、Ⅲ:26~35%)和对照CK(不间伐)。2019年实地取样分析,计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吸持贮水量、饱和贮水量和枯落物蓄积量、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等水文效应指标以及枯落物持水、吸水动态过程模拟。(1)间伐后,枯落物蓄积量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Ⅰ、Ⅱ和Ⅲ总枯落物蓄积量分别是CK的1.24倍、1.78倍和2.38倍。枯落物持水性能也明显增加,间伐强度Ⅲ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是CK的3.73倍和2.59倍。除间伐强度Ⅱ与CK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枯落物层持水量随浸泡...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川中地区30年生柏木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氮磷钾钙镁积累总量为3131.630kg/ha,枝叶氮磷钾量分别占总量的68.39%,68.16%和68.77%,过度剔枝将造成比采伐干材大得多的养分损失;不同冠层针叶中氮磷钾含量均以上层相对较高,各生长级林木间亦以上层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土壤中养分可利用部分较少,水解氮1.200T/ha,速效磷0.05T/ha,速效钾2.559t/ha.研究结果,对柏木人工林营养诊断及其它营林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工柏木林是中国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森林类型,其生境多数为土壤浅薄、贫瘠且存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区由于降雨、土壤、地形等因子,常常限制植物的生长,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林生长发育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经过数十年的人工造林与林分发育,人工柏木林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引起重视。研究从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土保持、碳固持等方面,总结了人工柏木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认识生态脆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川中丘陵区三台县下新乡防护林林下栽培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柏木林下可选择沙参、山药、连翘、桔梗、栝蒌进行栽培;(2)草本沙参、藤本山药以带状整地为宜,藤本栝蒌以穴状整地为宜;(3)栽植密度以低密度为宜,即连翘2 m×1.5 m,山药、栝蒌1.0 m×0.2 m,沙参0.05 m×0.07 m;(4)以柏木―沙参,柏木―山药,松―山药模式较好,柏木―桔梗,柏木―栝蒌,松―聚合草模式较次。各模式均可根据当地条件,调整栽培植物种类,以适应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3.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数据归纳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北沙柳人工灌木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灌高与冠幅推测灌木地上部分生物量,二者的相关方程为y=0.7826(D2H)0.8913(n=32,R2=0.82);沙柳林根茎比R的实测值为2.64(n=9),大于IPCC推荐的缺省值0.4;在沙柳林生物量测定中,可以通过林地平均冠幅、灌高、盖度和R值准确推算沙柳林生物量。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B)为9.02 t/hm2(n=37),在不同立地类型存在差异。沙柳林R值随着平茬间隔期增加成幂函数减少。在进行沙柳林生物量碳计量和使用时需考虑平茬期和植被盖度,有利于降低计量中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果适用于平茬后3年,盖度为30%~60%的沙柳人工灌木林生物量碳计量。沙柳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首先选用生长适宜性指标、抗逆性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作为控制层,生长周期、更新能力、生长速度、抗旱性、抗寒性、耐瘠薄性、冠层疏透性和根系特性等8个因子作指标层,用层次分析法对柏木、马尾松、桤木和香樟等20个供选树种进行模型选择,然后对得分较高的树种分别在川中丘陵区的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中进行改造后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筛选出适宜川中丘陵区的乔木树种分别为麻栎、栓皮栎,刺槐,桤木,喜树,香椿,马尾松、香樟、柏木9个,灌木树种为马桑,黄荆,火棘3个。(2)从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状况分析,香樟、桤木、喜树、窄冠刺槐、香椿均可用于在柏木纯林中补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以补植香椿为宜,立地条件差的林分中以补植窄冠刺槐为宜。马尾松纯林中应补植香樟和栓皮栎,但补植香樟时应选择土层较厚,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林分。补植的苗木以2a生大苗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杉木林生物量估算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整理杉木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探讨3个常用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换算系数 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 BEF和根茎比 R)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CEF,BEF 和 R 的平均值分别为0.616 Mg·m -3( n =245, SD=0.426)、1.489(n=334,SD=0.379)和0.247(n=268,SD=0.083);随着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立木蓄积量增加,BCEF,BEF和 R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P <0.001),但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它们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01);随着年均气温增加,BEF和 R逐渐减小(P<0.05),但 BCEF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年均降水量增加,BEF逐渐减小,当降水量大于1550 mm后,其又逐渐增加(P<0.001),而 BCEF和 R均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因此,在应用 BEF和 R 估算较大环境梯度的森林生物量时,应综合考虑林分特征指标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尤其是 BEF。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逐渐增加,纤维素酶呈波动式变化,50年后较坡耕地分别增加160.2%,281.8%,541.6%,92.6%,73.8%,但仍低于天然侧柏林,多酚氧化酶较坡耕地降低39.1%,淀粉酶则先降低后升高。相关性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在刺槐生长前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大,随后趋于稳定,25年后随林龄不断升高,50年时达到最大值,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63.2%。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土壤酶活性较低,种植刺槐林后,土壤酶活性显著提高,土壤质量显著改善,但要恢复到该区演替顶级群落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是快速获取森林生物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香格里拉县遥感影像图所提取的各植被指数及DEM所提取的地学因子为自变量,以云冷杉林生物量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选出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沙棘地上部生物量估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沙棘生长因子与其地上部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以生长因子为自变量,沙棘地上部生物量为因变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依据最优子集和平均残差平方和的优选原则,从单生长因子、双生长因子、多生长因子估测模型中,筛选出具有最优性质的沙棘地上部生物量估测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421~0.9959,经检验均达十分显著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改进了非破坏性调查沙棘地上部生物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155.56和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22.11%~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示中、大径级立木是林分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中径级立木与大径级立木中计量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是异速生长方程法与生物量因子法。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及参数获取的便利性,3种计量模型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模型,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能便利地获得与采用包含木材密度参数的生物量因子法最接近的计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湖南碳汇项目林主要类型,充分利用"八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组自有成果,同时开展补充调查,以项目林28个主要建群种为研究对象,依据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林龄等因素综合布设386个固定样地,按径阶组分不同的树高级选取目标径阶标准样木2 139株,实测标准木生物量,利用11种形式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各树种单株生物量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效果最优的单株生物量模型,通过评价与检验,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