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热应激环境下育成鸡肠道菌群以及黏膜结构的变化,揭示热应激下家禽肠道中正常菌群定植与黏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选取健康状况相似的10周龄日照琅琊鸡96只,设适温对照组((24±1)℃,Ⅰ)和高温组((38±1)℃),随机分在2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试验期为14d。采用16SrDNA PCR-DGGE技术,分析热应激处理后1d(Ⅱ)、7d(Ⅲ)和14d(Ⅳ)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组织黏膜形态变化、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热应激持续时间越长,对回肠部位菌群影响越大,Ⅲ组十二指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分离明显;Ⅳ组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热应激时段在空肠部位可检测到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lis)、Plebeius杆菌属细菌(Bacteroides plebeius strain)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等;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各肠段肠壁厚度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Ⅲ组空肠和回肠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回肠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热应激对育成鸡各肠段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很大,并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育雏育成期高邮鸭肠道发育以及肠道组织形态、杯状细胞密度等的影响,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高邮鸭90只,随机分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全价日粮,丁酸梭菌组添加丁酸梭菌活菌3×105 CFU·g-1,枯草芽孢杆菌组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活菌5×108 CFU·g-1,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高邮鸭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60日龄高邮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重量(P <0.05),显著增加空肠长度(P <0.05)。丁酸梭菌添加组显著降低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 <0.05),显著增加回肠的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P <0.05)。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后提高高邮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杯状细胞密度(P <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添加组中十二指肠,空肠组织黏糖蛋白2编码基因MUC2m 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综上所述,高邮鸭自1日龄起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后,改善其肠道显微结构,在全价日粮...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学反应方法,检测了增生性肠炎阳性猪与阴性猪的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猪增生性肠炎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同比阴性猪均下降,其中空肠、回肠的同比差异显著(P<0.05);(2)阳性猪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阴性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猪增生性肠炎病猪空肠、回肠胰蛋白酶以及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酶活性降低引起了增生性肠炎猪消化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胃肠炎肉鸡的肠黏膜和血清抗氧化指标SOD、GSH-Px、T-AOC和MAD及炎症因子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规律。本实验以自然发病的胃肠炎肉鸡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血清中的SOD、GSH-Px、T-AOC和MAD以及5-H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胃肠炎肉鸡的消化道和血清中的SOD、GSH-Px和T-AOC在数值上都低于健康对照组,而MAD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绝大部分指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十二指肠的抗氧化功能最低。胃肠炎肉鸡血清5-HT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肉鸡(P0.05);A组空肠和回肠,B、C组十二指肠和空肠5-HT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胃肠炎肉鸡的血清和肠黏膜5-HT含量明显上升,抗氧化功能显著下降,活性氧代谢产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20日龄无球虫感染的雏鸡60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Ⅳ、Ⅴ组,各试验组分别经口接种Eimeria tenella卵囊0.5×104、1.0×104、2.0×104、4.0×104和8.0×104个·只-1,对照组接种等体积生理盐水;接种7 d后.各试验组鸡全部宰杀并立即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与摄影,研究接种不同剂量E.tenella卵囊对雏鸡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各试验组小肠各段可见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其病理变化随E.tenella卵囊接种剂量的增大而趋于严重,其中试验V组空肠和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内常可见大量聚集的裂殖体.比较观察发现,空肠的病理损伤最为明显,其次为十二指肠,回肠的病理损伤最轻.结果表明,E. tenella在雏鸡小肠内寄生和损伤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其次是十二指肠,最后为回肠,并且其对小肠各段黏膜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与接种的E. tenella卵囊数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将80头25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EGB;试验期为28 d;测定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黏膜免疫球蛋白含量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2%EGB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Ig A、IL-2、IL-4、IFN-γ含量(P0.05)。本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0.2%EGB可提高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γ-干扰素(IFN-γ)与鸵鸟小肠发育及小肠黏膜免疫的关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3日龄、3周龄和11月龄鸵鸟小肠中IFN-γ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FN-γ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肠上皮间淋巴细胞,在绒毛和肠腺的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内也有阳性产物表达,黏膜固有层的IFN-γ阳性细胞集群分布或沿血管周围密集排布,肌层和肌间存在大量梭形的阳性细胞和串珠状的阳性纤维;IFN-γ阳性产物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日龄和3周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11月龄与3周龄鸵鸟表达差异显著(P0.05);不同肠段IFN-γ阳性产物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自十二指肠至空肠的递减趋势,其中3日龄、3周龄鸵鸟各段小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11月龄鸵鸟空肠中IFN-γ阳性产物的相对表达量较十二指肠显著降低(P0.05),回肠与空肠相比亦显著降低(P0.05)。表明IFN-γ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鸵鸟小肠的发育和黏膜免疫。  相似文献   

8.
不同月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月龄羊驼的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本实验分别选择3月龄、12月龄的各3头羊驼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结果:随年龄增长,羊驼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空肠和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则减少,十二指肠、空肠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3月龄羊驼十二指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空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12月龄羊驼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外源酶制剂对采食米糠日粮小鹅小肠食糜理化性质的影响机理,将16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饲以米糠(占30%)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2%的酶制剂.至21日龄捕杀,测定小肠食糜中的粘度和pH值.结果表明,对照组雏鹅小肠各段食糜粘度依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次序逐渐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间pH值差异不显著,回肠食糜的粘度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分别高131.82%(p<0.01)和55.90%(p<0.01),而pH值则较十二指肠和空肠分别高7.68%(p<0.05)和8.83%(p<0.05).试验组各段小肠食糜上清的粘度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回肠的粘度较对照组下降了19.61%(p<0.05);而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度差异不显著;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食糜的pH值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空肠高1.65%,回肠低1.93%,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阿拉伯木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对消化的负面作用,改变了小肠食糜中理化特性,从而影响其化学性消化和吸收,提高了机体对饲料的转化效率,有利于雏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选择1日龄云南武定肉仔鸡4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5个处理组分别为A组(基础日粮,对照组)、B组(基础日粮+杆菌肽锌50mg.kg-1,抗生素组)、C组(基础日粮+丁酸钠250mg.kg-1)、D组(基础日粮+丁酸钠500mg.kg-1)、E组(基础日粮+丁酸钠750mg.kg-1)。试验期21d,研究丁酸钠对云南武定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云南武定鸡饲养至14日龄,日粮添加丁酸钠500mg.kg-1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提高了3.43%(P0.05),V/C值提高了8.33%(P0.05),空肠肌层厚度提高了6.46%(P0.05)。日粮中添加丁酸钠750mg.kg-1使十二指肠肌层厚度与黏膜厚度分别提高了5.26%(P0.05)和6.18%(P0.05),空肠绒毛高度提高了3.33%(P0.05)。当云南武定鸡饲养至21日龄,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丁酸钠500mg.kg-1可使空肠肌层厚度提高5.50%(P0.05),十二指肠V/C值提高了4.62%;丁酸钠750mg.kg-1可使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提高2.20%(P0.05),回肠的绒毛高度提高3.76%(P0.05)。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断奶獭兔肠粘蛋白基因MUC1与MUC2表达的影响,用以粘蛋白反映的肠黏膜免疫状况来确定最佳的日粮NDF添加水平。试验选用56只体质量相近的35日龄断奶幼兔,随机均分4组,分别饲喂含NDF 29%、33%、37%、41%的日粮,饲喂28d后,分别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样品,-80℃保存,对MUC1及MUC2进行RT-PCR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空肠、盲肠中的MUC1各自表达受NDF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回肠中NDF 37%组MUC1表达量较NDF 29%组表达量上调4.95倍(P0.05),其余组无差异(P0.05);空肠、回肠、盲肠中的MUC2各自表达受NDF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十二指肠中NDF 33%组、NDF 37%组MUC2表达量较NDF 29%组依次上调2.65倍(P0.05)、3.13倍(P0.05),其余组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与回肠有较高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空肠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较低,盲肠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均为0.00;NDF 37%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在4组中最高,分别为0.30、0.23;NDF 33%组MUC1及MUC2异常表达概率在4组中最低分别为0.10、0.08。该研究显示,MUC1与MUC2肠表达量可反映肠道健康状态,獭兔十二指肠与回肠是病变感染易发区;日粮纤维可以影响十二指肠及回肠MUC1与MUC2表达,日粮添加33%的NDF有助于塑造较好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采食高营养水平饲粮早期断奶羔羊禁饲状态下其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按同质原则将24只1月龄断奶杂交羔羊(无角陶塞特♂×寒滩♀)分为3组,接受3种高营养饲粮,3种饲粮精粗比分别为97.64∶2.36、91.88∶8.12、86.14∶13.86,能量水平分别为14.54、13.97、13.36 MJ/kg,粗蛋白水平分别为25.30%、23.03%2、0.73%.饲喂65 d后,禁食24 h屠宰,测定羔羊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营养水平饲粮对羔羊胰腺、皱胃和小肠各段黏膜和内容物pH影响不大,对消化道各段分泌的主要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十二指肠、空肠各段、回肠黏膜pH在6.55~6.86,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空肠中段内容物pH为6.30~6.69,空肠后段、回肠内容物pH在7.22~7.73.胰蛋白酶活性在回肠最高,糜蛋白酶活性在各肠段无显著差异,α-淀粉酶活性在空肠中段和回肠最高,脂肪酶活性在空肠中段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仔鸡肠道PepT1和b~(o,+)AT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40只21d‘科宝’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16%CP组),18%(18%CP组)和20%(20%CP组)的3种饲粮,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2d测定肠道PepT1和b~(o,+)AT mRNA含量.【结果】16%CP组平均日增质量、氮利用率和代谢能值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料肉比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PepT1mRNA表达以空肠最高,十二指肠次之,回肠最低,且空肠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P0.05);b~(o,+)AT mRNA表达以回肠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空肠最低,而回肠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0.05),十二指肠显著高于空肠(P0.05).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饲粮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质消化率和消化能值均有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肉仔鸡小肠各肠段PepT1mRNA和b~(o,+)AT mRNA的表达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6%CP组PepT1mRN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达显著低于20%CP组(P0.05),其在空肠的表达显著低于18%CP组(P0.05).20%CP组b~(o,+)AT mRN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达显著高于16%CP组(P0.05).【结论】适宜的饲料粗蛋白质水平有利于PepT1和b~(o,+)AT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在成年牦牛小肠肠腺中的表达量.【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基础上,运用IPP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牦牛小肠肠腺中染色区域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再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NGB在成年牦牛小肠肠腺中均有表达.在十二指肠肠腺、十二指肠腺(黏膜下腺)中测定的MIOD值分别为0.004 6、0.040 9,在空肠肠腺中测定的MIOD值为0.001 8,在回肠肠腺中测定的MIOD值为0.001 6.十二指肠表达量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十二指肠腺(黏膜下腺)显著(0.01P0.05)高于十二指肠肠腺.【结论】NGB在成年牦牛小肠肠腺中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腺(黏膜下腺)最为丰富,提示NGB在成年牦牛小肠肠腺组织细胞中的氧利用及功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苏糖对肉仔鸡消化器官发育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玉米-大豆浓缩蛋白型低寡糖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0%或2.00%的水苏糖制剂,研究不同添加量水苏糖对肉仔鸡消化器官发育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选用192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笼(重复),每笼8只鸡.结果表明:水苏糖的添加可不同程度地增加肉仔鸡消化器官的绝对重量,对盲肠和结直肠的作用效果尤为明显.添加 0.50%水苏糖制剂对肉仔鸡的肠黏膜形态产生有利的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0.50%水苏糖制剂添加组为最大;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以0.50%水苏糖制剂添加组为最小;空肠和回肠的V/C值以0.50%水苏糖制剂添加组为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贵州麒麟鸡小肠黏膜的免疫状态,揭示其与生长速度缓慢的关系,剖取10只健康成年贵州麒麟鸡小肠,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对其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麒麟鸡小肠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分布,其主要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少量分布于黏膜下结缔组织中,多为圆形、卵圆形或长梭形;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为(11.63±2.67)个/mm2,空肠为(37.88±8.17)个/mm2,回肠为(8.75±1.98)个/mm2,十二指肠、回肠与空肠中肥大细胞数量差异均极显著(P <0.01),十二指肠与回肠间差异不显著(P >0.05)。贵州麒麟鸡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可能与其十二指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教槽料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90头21日龄体质量[(6.85±0.25)kg)]相近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优质蛋白源组(HP)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优质蛋白原料(基础饲粮中的豆粕蛋白原料用发酵酶解豆粕、酵母提取物和小麦水解蛋白粉代替),优质蛋白源+肠道保护包组(HPP)在基础原料中添加优质蛋白原料和肠道保护包(主要成分为复合酸化剂、植物精油、复合益生菌组合)。试验期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仔猪饲喂不同教槽料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黏膜TNF-α、IL-1β、TGF-β、IL-10的基因表达量,回肠和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仔猪断奶3 d时,HPP组十二指肠IL-1β及回肠IL-1β、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仔猪断奶7 d时,HP组和HPP组空肠、回肠TNF-α、IL-10的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并且回肠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仔猪断奶14 d时,HPP组空肠TNF-α、IL-1β、TGF-β、IL-10和回肠TGF-β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可见,断奶仔猪饲喂新型教槽料能够上调肠道黏膜免疫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强早期断奶仔猪回肠和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道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50只1日龄雏鹅进行28 d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消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0.2%与0.4%的NSP酶制剂使十二指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6.95%和31.71%(P<0.05),十二指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49%和19.94%(P<0.05),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15%和29.50%(P<0.05);空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49%和19.94%(P<0.05);而对胰腺胰蛋白酶、胰腺淀粉酶、胰腺脂肪酶、十二指肠脂肪酶、空肠脂肪酶、回肠淀粉酶和回肠脂肪酶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小肠盲肠微生物数量的研究结果显示,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雏鹅盲肠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猪增生性肠炎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PCR检验阳性猪(获得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与阴性猪(无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猪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皮内每100个柱状细胞间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比阴性猪稍...  相似文献   

20.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