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P-HPLC法测定广西不同地区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八角茴香主产区广西不同产地的27个样品进行莽草酸含量的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莽草酸含量的影响。采用RP-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结果表明,27个样品中莽草酸含量在6.3%~7.6%的居多,平均含量为6.61%,其中T地区莽草酸含量最高,为8.74%;直接晒干的样品比其他处理方法的样品平均含量要高;干枝八角样品的平均含量比大红八角的平均含量要高。不同产地莽草酸含量不同,试验结果能对产商收购八角茴香及莽草酸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蒸馏水加热回流提取马尾松不同部位中的莽草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莽草酸含量,并比较了不同树龄的马尾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含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成熟松针中莽草酸的含量高于其他部位,最高为3.289%,老树皮中莽草酸含量最低,为0.04%;随着树龄的增长,松针中莽草酸含量逐渐减少,其中树龄为5年的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最高,为3.435%,树龄为10年的马尾松松针次之,为3.274%。综合考虑,树龄为10年的马尾松成熟松针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博落回饮片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建立提供参考,以博落回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博落回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和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4部4部要求,测定博落回饮片的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初步拟定博落回饮片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血根碱的含量在0.27%~0.71%,平均0.43%,在0.08~1.04μg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2.24%,该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博落回饮片的质量检测。初步拟定博落回饮片标准为水分含量≤13.0%、总灰分≤8.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17.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17.0%、血根碱含量≥0.20%。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炒槐米饮片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炒槐米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结果:炒槐米各项检测指标均超过2005年版《中国药典》槐米药材标准。结论:建议炒槐米的质量标准暂定为:水分≤9.0%,总灰分≤8.0%,酸不溶性灰分≤2.0%,30%甲醇溶液浸出物≥45.0%,总黄酮含量≥20.0%,芦丁含量≥15.0%。  相似文献   

5.
利用对羟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莽草酸含量,从130株细菌中株筛选获得一株莽草酸的产生菌E.coliA44102。菌种在三角瓶中发酵最适条件为:装液量50 ml/300 ml,接种量2%(v/v),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200 r/min,温度35℃,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莽草酸含量达到3.43 g/l。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侧柏和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开发莽草酸资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马尾松、侧柏以及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并研究了马尾松中莽草酸的超声提取、加热回流两种提取方法和不同加标水平的回收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侧柏和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分别为5.71%、1174%和8.95%,将马尾松松针粉末置于3.5mmol·L-1 磷酸中超声提取60min,莽草酸得率可达最大,莽草酸的添加回收率可迭95%以上.马尾松中的莽草酸可以作为新的莽草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广西柳州产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粟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33-12935
[目的]建立松针中莽草酸测定与有机溶剂提取分离方法。[方法]以水为试剂提取分离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用NH2色谱柱,乙腈和2%H3PO4(90:10,V:V),柱温2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3nm,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莽草酸含量。[结果]所得样品供试液中莽草酸杂质少;线性范围为0.29~2.88μg(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0%,RSD为0.74%(n=5)。[结论]提取分离方法高效、环保、成本低;HPLC法适用于松针及其他天然植物中莽草酸的测定;马尾松松针中莽草酸平均含量为1.14%。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建立柿叶药材的质量标准,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对照品进行薄层鉴别,以槲皮素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照2010版药典方法测定柿叶中水分、灰分。结果表明:柿叶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槲皮素含量在112~672μg·m L-1线性关系良好,柿叶中槲皮素含量约为0.388 mg·g-1,平均水分含量10.39%,平均总灰分3.79%。笔者实验对柿叶药材的质量标准做了初步研究,为柿叶药材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了质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绿豆药材的地方标准,采用经验、显微鉴别法对该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描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相关方法,对绿豆中水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了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牡荆苷为对照,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以牡荆苷为对照,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5μm,4.6 mm×250.0 mm)色谱柱,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0 nm下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绿豆中牡荆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该药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水分为9.91%~12.57%,总灰分为2.51%~3.22%,酸不溶性灰分为0.03%~0.11%,牡荆苷含量为0.127%~0.248%。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具有很好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可以作为绿豆药材的地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完善苗药黑骨藤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按照《中国药典》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黑骨藤药材中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药材中杠柳毒苷的含量,并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该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具有专属性,10批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平均为8.97%,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平均为10.05%,水分含量平均为8.60%,杠柳毒苷含量平均为0.33mg/g。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可用于苗药黑骨藤中杠柳毒苷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臭参为云南道地药材,但因缺乏有关其质量的地方标准,不利于其标准化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为臭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关于中药材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标准要求,对8个云南不同产地臭参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并提出臭参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标准建议。结果表明:8个不同产地臭参样品的水分含量为2.91%~13.18%,平均值为5.3%,变异系数为0.38,差异较大;灰分含量为5.74%~10.94%,平均值为7.77%,变异系数为0.27,差异小于水分含量;浸出物含量为68.10%~82.17%,平均值为74.6%,变异系数为0.07,差异较小。建议臭参质量标准中,水分含量标准为≤10%,灰分含量标准为≤11%,浸出物含量标准为≥68%。  相似文献   

12.
为制定陕西产辣蓼药材质量标准及更好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生药学研究方法、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薄层色谱法、挥发油测定法、比色法对陕西产辣蓼药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产辣蓼药材水分含量7.42%~8.61%,总灰分含量8.06%~8.65%,酸不溶性灰分含量0.23%~0.74%,醇溶性浸出物含量19.86%~23.62%,挥发油含量0.13~0.17mL/g,总黄酮含量2.01%~4.59%.其中,洋县、柞水县辣蓼的醇溶性浸出物较高,略县、柞水县辣蓼的黄酮含量较高,蓝田县辣蓼的醇溶性浸出物和黄酮含量都最低,其他地区的辣蓼介于中间.陕西柞水辣蓼药材品质最好,而蓝田辣蓼的品质最差;建立了以性状描述、显微特征描述、指标有效成分芦丁的薄层定性鉴别及水分含量不得过于9%、总灰分含量不得过于9%、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于1%、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总黄酮含量不得少于2%为主要内容的陕西辣蓼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对刺儿菜经草甘膦茎叶处理后14d内的取样并进行体内莽草酸含量的测定,通过14d内草甘膦对莽草酸含量情况的影响,分析刺儿菜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潜力。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松针中莽草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湿地松针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和含量,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湿地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乙醇浸提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研究不同水平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提取时间及浸泡时间对莽草酸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的浓度各因素进一步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以寻找适宜的工艺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莽草酸含量.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色谱柱:Alltima NH2 (5 μm,4.6 mm×150.0 mm);移动相:乙腈-2%H3PO4 (90∶10);流速:1 ml/min;测定波长为213 nm,带宽为16 nm;参比波长为300 nm,带宽为80 nm.[结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莽草酸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浸提法提取莽草酸的最佳工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为75 ℃,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5 h.在该条件下,莽草酸的提取率为1.49%.[结论]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可以作为新的莽草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湿地松针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和含量,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湿地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乙醇浸提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研究不同水平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提取时间及浸泡时间对莽草酸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的浓度各因素进一步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以寻找适宜的工艺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莽草酸含量。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色谱柱:Alltima NH2(5μm,4.6 mm×150.0 mm);移动相:乙腈-2%H3PO4(90:10);流速:1ml/min;测定波长为213 nm,带宽为16 nm;参比波长为300 nm,带宽为80 nm。[结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莽草酸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浸提法提取莽草酸的最佳工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为75℃,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5 h。在该条件下,莽草酸的提取率为1.49%。[结论]湿地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可以作为新的莽草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黄冠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套3层袋、套单层白袋和不套袋处理(CK)对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葡萄糖、果糖、蔗糖、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处理果实的糖和酸含量变化趋势与不套袋处理基本一致。果实成熟期即花后110 d,套袋处理果实的葡萄糖含量〈不套袋处理,差异不显著;果糖和蔗糖含量显著〈不套袋处理;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不套袋处理,差异不显著。套袋降低了黄冠梨成熟期果实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增加了果实的莽草酸和苹果酸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连吴茱萸质量标准。方法:对连吴茱萸中主要有效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进行测定,另外对连吴茱萸的性状、鉴别、水分、总灰分和醇浸出物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连吴茱萸中水分含量为5.96%~10.91%,总灰分含量为6.51%~9.31%,醇浸出物含量为47.29%~50.69%,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总量在0.064%~1.080%之间,柠檬苦素含量在1.451%~2.931%之间。结论: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规范连吴茱萸的质量,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连吴茱萸质量标准。方法:对连吴茱萸中主要有效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进行测定,另外对连吴茱萸的性状、鉴别、水分、总灰分和醇浸出物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连吴茱萸中水分含量为5.96%~10.91%,总灰分含量为6.51%~9.31%,醇浸出物含量为47.29%~50.69%,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总量在0.064%~1.080%之间,柠檬苦素含量在1.451%~2.931%之间。结论: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规范连吴茱萸的质量,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蛴螬通常被用作中药材,为了研究提高蛴螬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的方法对蛴螬几种氨基酸进行定性鉴别,并且按照中国药典相应方法检查蛴螬水分,灰分浸出物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成点性好,建立了蛴螬氨基酸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水分含量7. 00%~8. 56%,总灰分范围在29. 79%~31. 37%,酸不溶性灰分范围为9. 83%~12. 53%,重金属不得过30 ppm,蛴螬在50%醇热浸出物不得少于40%。提升后的标准,有效控制了蛴螬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阐明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常规大豆对草甘膦及其剂量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研究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合成,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对两种药剂的抗性高于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4个大豆品种叶片的莽草酸含量随着草甘膦两种制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RR1和RR2的增加趋势明显小于晋大75和晋豆27。草甘膦2种制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SOD活性的影响不大。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莽草酸含量的影响大于10%草甘膦水剂,而对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却小于10%草甘膦水剂。【结论】大豆不同品种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抗草甘膦大豆的抗性>普通大豆,RR1的抗性>RR2,晋豆27(晚熟)的抗性>晋大75(早熟)。在这3个生理指标中,敏感性依次为叶片莽草酸含量>叶绿素含量> SOD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