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山苍子果实在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内含物含量、精油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为山苍子精油的精确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定期采集果实样品,记录果实形态的各项指标,测定果实内含物含量,用水蒸馏法提取果实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果实精油中的成分及含量变化。【结果】山苍子果实发育呈"S"型曲线生长特征,其横、纵径变化及千粒质量的变化与发育时间呈高度正相关;果实内含物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变化趋势相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含量在花后33 d时出现最低值,果实成熟后含量再次下降;蛋白质含量在发育初期先有小幅度上升后迅速下降,随后蛋白质含量迅速升高,果实成熟后含量又迅速下降,其中蛋白质含量与果实外部形态变化及精油积累具有相关性,在果实成熟时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略有下降,蛋白质含量则是迅速下降;果实精油的含量随着发育时间呈线性升高,在5—9月共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每个月份都存在的成分有15种,主要成分中有些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变化,D-柠檬烯含量从39.92%下降至2.31%,桉叶油醇含量从11.40%下降至0.73%,橙花醛含量从12.05%上升至31.14%,香叶醛含量从17.44%上升到40.49%。【结论】山苍子果实发育呈"S"型曲线变化,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迅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颜色变化期;果实内含物含量与形态发育存在相关性,在颜色变化期中,蛋白质部分转化为了油脂;山苍子果实精油总含量在8月下旬达到最高,精油中有15种成分较稳定,但一些主要成分的含量随果实发育成熟度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核桃果实发育规律及影响坚果品质的因素,为核桃果园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陇核5号’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形态变化进行拍照记录,测定果实三径、果实质量、果皮厚度、坚果三径、坚果质量、核仁质量、出仁率、壳厚等指标,利用Logistic方程、二次方程、三次方程等模型对各指标变化趋势进行拟合。通过疏果和不同时期喷施叶面肥,分析不同处理对核桃坚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在发育过程中,果实(坚果)大小和质量均表现为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果实质量分别在花后50 d时和花后100 d时出现了增长高峰,坚果质量在花后110 d时出现了增长高峰。花后30~40 d时果实缓慢增长,随后迅速膨大,果实质量快速增加,花后50 d时开始出现水状核仁,花后70 d时硬核开始出现;花后70 d后,果实大小和质量增长变慢,果壳开始形成并逐渐硬化变厚;花后90~120 d时,坚果质量、果壳厚度、核仁质量及出仁率等指标均快速增加;花后120~140 d时,坚果大小增长速度变慢,坚果质量开始下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坚果三径外,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规律,从而为其果实品质的提升或果实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薄壳山核桃‘Mahan’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大小、果实质量、种仁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和质量基本呈现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缓慢增加的趋势,果实大小和质量均出现了3~4个生长高峰,粗脂肪含量整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整体逐步下降趋势;脂肪酸组分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硬脂酸的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又逐渐减少的趋势,花生酸和棕榈酸含量随着果实不断发育都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不是很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大小的发育规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雌花授粉后121~160 d为种仁成熟、营养物质累积和脂肪酸组分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果实品质改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氧化性酶、细胞壁物质成分、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成熟期,枣果皮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果皮细胞壁代谢相关成分离子结合型果胶、共价结合型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水溶性果胶呈上升趋势。果皮细胞壁代谢相关水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在果实发育期不断上升;果胶甲酯酶的活性在前期下降,后期变化不明显。喷灌处理的果皮氧化性酶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小于对照,离子结合型果胶、共价结合型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含量高于对照,水溶性果胶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国槐种子适宜的采收期,研究了8个采种时间对国槐种子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10月20日—12月19日处于稳定状态,之后开始显著下降;淀粉质量分数先上升,11月29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在11月9日达到最大值;粗脂肪质量分数在10月20日—12月19日基本保持不变,随后开始显著下降。综合考虑采种时间对国槐种子生理代谢的影响,最适合国槐的采种时间为11月下旬—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碧玉”猕猴桃果实生长动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淄博市"碧玉"猕猴桃为研究对象,观测果实生长动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月下旬花凋落后幼果开始生长,直至9月上旬停止生长;5月31日—6月21日(22 d)为快速生长高峰期,果实纵径从3.81 cm增长到6.16 cm,宽横径从2.33 cm增长到4.01 cm;随后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呈逐渐上升单曲线,生长规律符合二次曲线。纵径净增长出现2次生长高峰,宽横径净增长出现3次生长高峰,生长曲线为双"S"形。随着果实发育,果形指数逐渐变小,果形由长圆形逐渐向椭圆形变化,横向逐渐膨大。  相似文献   

7.
白骨壤果实的营养成分及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骨壤果实作为民间食物原料具有较高的粗淀粉、可溶性总糖、粗纤维含量,而粗蛋白、粗脂肪、果胶含量较低,同时具有一定含量的单宁成分。  相似文献   

8.
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及脂肪酸累积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品质特征,对‘Mahan’与‘Jinhua’这2个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单果质量、脂肪含量及其各组分脂肪酸含量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2个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和单果质量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慢—快—慢的增长趋势,其发育过程均可划分为4个时期,其中‘Mahan’比‘Jinhua’早熟;2其粗脂肪含量均呈不断上升的增长趋势,7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乃其油脂积累的重要时期,成熟果的果仁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11种脂肪酸组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90%,油酸含量最高为78.81%;3随着果实的成熟,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Mahan’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Jinhua’,在果实成熟期间2个品种的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均持续增加,而其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先增后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质量增加特点、糖酸含量变化规律及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组织结构差异特点,为甜樱桃的田间肥水管理、适时采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甜樱桃品种‘拉宾斯’为供试品种,选取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用天平测定果实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糖酸组分和含量,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果实石蜡切片并分析其组织结构。【结果】在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其果实质量的变化曲线呈双S型曲线,其果实质量出现了2个显著增加的时期:第1个时期是盛花期(50%已开花)后的第2周,此期果实质量明显增加,果肉细胞显著膨大,果实处于快速生长期;第2个时期是盛花期后的第5—6周,此期果实质量显著增加,果实亦处于快速生长期。盛花期后的第6周以后,从转色期进入成熟期,果实质量持续增加,此期果肉细胞无明显变化。在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中主要有机酸的苹果酸含量不断增加,转色期后苹果酸持续积累;果实中主要糖分的葡萄糖和果糖,在果实发育前期有一个平稳积累期,转色期后其含量均迅速增加,至果实成熟期其积累均减慢,但其含量仍均持续稳定地增加。【结论】甜樱桃果实虽有2个快速发育时期,但果实中的糖酸变化时期主要集中在第2个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即盛花期后的第5—6周是果实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期果实的质量、体积及品质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这个阶段是加强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果实成熟期即果实质量增加不显著时,也即果实中糖和酸的积累均减慢之时,就可以采收果实了,即花后第8周以后是甜樱桃品种‘拉宾斯’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江西是黄肉猕猴桃野生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与产业优势区,针对不同黄肉猕猴桃品种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地区合理布局发展黄肉猕猴桃及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黄肉猕猴桃品种的叶片、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发育期叶片营养、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软熟过程中果实的品质形成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方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供试猕猴桃品种叶片氮含量均低于0.23 mg·g-1,加强氮素水平管理。猕猴桃的果实发育期存在1个快速生长期,但不同品种的快速生长期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果实硬度与可滴定酸随果实成熟呈下降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持续升高;在软熟过程中变化更为明显,果实风味品质进一步体现。果肉颜色在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绿色—黄绿色—黄色”的转变,其转色时期主要发生在软熟期。抗坏血酸、总酚、类黄酮3种抗氧化物质在果实发育早期含量较高,随果实不断发育、成熟呈下降趋势。对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与感官评价后认为,‘奉黄1号’‘G3’在奉新种植能够较好地体现品种特性。【结论】加强氮素管理可提高黄肉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Planch.Ex Miquel]果实软化特性,以软枣猕猴桃果实为试材,测定了果实软化各个阶段的品质、呼吸率、乙烯发生量、淀粉含量、细胞壁成分变化以及果实软化阶段果胶和半纤维素分子大小变化。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果实软化过程中硬度迅速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增加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明显。在果实软化前期淀粉降解迅速,呼吸高峰出现,乙烯发生量增加,半纤维素降解明显;而果实软化后期果胶和纤维素降解明显。初步认为软枣猕猴桃果实软化是淀粉降解、乙烯和果胶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广宁红花油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果实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及分配规律,【方法】选定临近果实成熟期的4个采样点分别对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2个新品种'红羽1号'红羽2号'的叶片、果皮、种壳和种仁4个部位进行测定。【结果】叶片、果皮和种仁中的可溶性糖随着采样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种壳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2.58~40.40 mg/g之间波动;叶片、果皮和种仁中淀粉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种壳中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且淀粉含量在3.11~27.52 mg/g之间波动;叶片和种仁中总NSC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果皮和种壳中的总NS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NSC含量在5.46~64.26 mg/g之间波动,且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含量在种仁中最高,其次为叶片、果皮和种壳;种仁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1~2倍,而种仁和叶片中的NSC、淀粉含量相当,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种仁与叶片、种仁与果皮中的比值均保持不变,而可溶性糖、总NSC在种仁与种壳中的比值变化较大,随着成熟期的临近,二者比值逐渐增加,而种仁/种壳淀粉含量的比值是先升高后降低。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NSC与叶片可溶性糖、种壳NSC与种壳可溶性糖、果皮NSC与果皮淀粉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叶片NSC与种壳淀粉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 0.05),果皮NSC与种仁可溶性糖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临近采收期,5个组织部位样品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趋于稳定,且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蓝莓树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规律及差异,并为细化蓝莓施肥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兔眼蓝莓品种‘巨蓝’和‘灿烂’及南高丛蓝莓品种‘薄雾’和‘奥尼尔’为试材,果实发育期间定期采取果实附近的叶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并分析了叶片大量矿质元素磷(P)、钾(K)、钙(Ca)、镁(Mg)及微量矿质元素铁(Fe)、锰(Mn)、硼(B)、锌(Zn)、铜(Cu)含量动态及其相关性。【结果】4月22日—7月21日,4个品种叶片K和Cu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Ca、Mg、Fe、Mn和B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巨蓝’的Ca、Fe、Mn含量在7月21日未出现上升;‘灿烂’‘薄雾’和‘奥尼尔’P含量均在7月21日出现明显回升,而‘巨蓝’P含量持续下降;Zn含量除‘薄雾’变幅较小外,其他3个品种Zn含量呈现"下降—回升"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含量与B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而Ca含量与P、Mg、Fe、Mn、B含量间,P含量与Mg含量间,Mg含量与Fe、Zn、B、Mn含量间,Fe含量与Mn、B含量间,以及Mn含量与B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除‘巨蓝’Mg含量相对不足外,4个品种叶片各元素含量均较充足。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可知,施肥时应注意增施有机肥,‘巨蓝’品种还应增施Mg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灵武长枣科学施氮提供参考。【方法】以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氮肥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150、300、450、60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钾肥(150 kg/hm2)和磷肥(60 kg/hm2),采用单株填埋施肥,分2次施入。根据物候期采摘果实,测量不同施氮处理下灵武长枣果实的各品质指标,探究不同施氮量下灵武长枣各果实品质指标随物候期的变化规律,分析各施肥水平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在主要物候期内,灵武长枣果实单果质量、纵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呈现上升趋势,有机酸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维生素C含量和果形指数呈下降趋势。在生长阶段,各施肥处理下果实品质的差异显著,各施氮处理下果实品质均优于对照,其中30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成熟期果实的单果质量、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相较于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0.90%、15.94%和17.27%,有机酸含量相较于不施肥处理降低了6.72%。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不同施氮处理的灵武长枣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湖南省6个不同产地果用型无患子的种实性状及皂苷含量进行测定,筛选出果实经济性状优质和皂苷含量高的优株,同时对湖南不同产地无患子的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调研。【方法】收集了湖南地区6个产地共计55株无患子的果实,每株随机采果2 kg以上,对果实和种子的各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无患子不同产地间的果实性状变异及产地内单株的果实性状变异情况。【结果】不同产地间的果用型无患子种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表明石门产地的果用型无患子果实和种子相对最大,其果实大部分性状指标都要显著高于其他产地,单果平均鲜质量可达5.40 g,平均果横径、果纵径达25.11 mm、21.12 mm,其中该产地部分优株无患子单果平均鲜质量超过7 g,果径超过30 mm;同时通过分析测定各产地的果用型无患子皂苷含量表明,石门产地的果用型无患子皂苷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0.42%,最高可达12.70%。【结论】湖南果用型无患子种实性状及皂苷含量在单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并且在多数产地内存在丰富的变异,说明在产地内进行单株选择是可行的。相关分析表明,果用型无患子果实皂苷含量与果实各质量性状均无显著的相关性,所以在对果用型无患子进行单株选择时,应该综合考虑果实质量及果实皂苷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油脂积累与果实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薄壳山核桃油脂转化与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壳山核桃‘马罕’、‘28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发育后期取样测定果实大小与质量、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果实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油脂积累和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种仁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表现出差异,‘28号’品种种仁粗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马罕’品种粗脂肪含量却表现出先不断提高后出现小幅下降;‘28号’品种油酸、硬脂酸含量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花生酸和棕榈酸含量逐步降低,‘马罕’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先增加后又逐渐降低,‘28号’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逐步降低;薄壳山核桃果实种仁粗脂肪累积与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脂肪含量随果实发育而提高,油脂中脂肪酸组成比例随果实发育而变化,存在饱和脂肪酸向不饱和脂肪酸转化趋势;种仁粗脂肪含量及油脂中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存在差异;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与油脂积累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矿质元素可能在薄壳山核桃种仁油脂累积和脂肪酸转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华红’苹果生长期叶片和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情况,为辽西地区苹果园地面覆盖合适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年生‘华红’(砧木为‘山定子’)为试材,研究了地布覆盖、稻壳炭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生草覆盖处理下不同生长时期苹果果实的单果质量、苹果叶片和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情况。【结果】6—10月采集的不同覆盖处理下‘华红’苹果叶片中不同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存在差异。4种覆盖处理下苹果叶片中各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叶片中氮、钾和镁的含量均保持稳定;其磷和铜的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前期高而后期降低;其钙含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其硼和锰的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铁含量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除硼以外,果实中其他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苹果树生长季前期均最高,随着果实发育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降低。4种覆盖处理均能增加苹果果实的单果质量和各个生长发育时期苹果叶片和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地布覆盖的苹果叶片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不同程度地低于其他3种覆盖处理的;除铁和锰以外,生草覆盖的苹果叶片其他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高于秸秆覆盖和稻壳炭覆盖处理的。4种覆盖处理的苹果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存在差异;秸秆覆盖的果实中氮、磷、钾、镁和硼的含量均最高,生草覆盖的果实中钙、铁、锰和铜的含量均最高,而地布覆盖的果实中磷、钾、钙、镁、硼和铁的含量均最低。【结论】覆盖能增加‘华红’苹果叶片和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且生草覆盖和秸秆覆盖的处理效果均优于地布覆盖和稻壳炭覆盖的处理效果。生草或秸秆覆盖是较适于辽西地区苹果园的地面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板栗不同冠层球苞负载量对叶片光合特性、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构建板栗冠层生产力以及适量留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主枝、开张角度大于60°的板栗‘燕山早丰’为试材,于上、中、下3冠层内的不同方向分别选取载有1个(F1)、2个(F2)、3个(F3)球苞的标准枝,于7月测定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光合指标,于9月果实成熟期采集果样并测定单粒质量及相关内含物。通过分析不同球苞负载量下的叶片与果实指标差异,结合经济效益及果实品质等,探究适于各冠层的最佳球苞负载量。【结果】1)不同球苞负载量下的叶片光合与生长发育指标存在差异(P<0.05)。随着球苞负载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则随球苞负载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叶片淀粉含量在各冠层均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冠层中、下部减少,但在冠层上部增加。2)不同球苞负载量下的果实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随球苞负载量增大,果实的单粒质量、全氮含量、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冠层均降低,但空苞率升高;各冠层的果实单粒质量、出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油橄榄在云南的果实生长发育状况,掌握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和节点,为制定油橄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合理栽培管理措施、提升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研究果实形成机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以‘柯基’和‘豆果’2个油橄榄品种为材料,定期观测其花果期物候和果实的纵横径,计算每个果实生长发育时期果实的果形指数,分析果实纵横径生长动态和相对生长速率及果形指数的变化规律,分别采用Logistic、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方程模型对油橄榄果实纵横径进行拟合,比较分析了3种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随着果实生长时间的推移,‘柯基’和‘豆果’果实纵横径生长曲线均呈快—慢—稳定的近"S"型,且在花后现果时其果实大小基本相等,之后始终保持纵径大于横径;果实纵横径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快—慢—稳定的生长发育规律;其果形指数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特点;3种方程模型均能相对准确地拟合出‘柯基’和‘豆果’油橄榄果实的生长发育进程,且3种方程模型对其纵横径生长拟合精度的大小和拟合效果的优劣均依次为三次多项式、二次多项式、Logistic方程模型。【结论】根据果实物候观测结果和果实纵横径生长、相对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可将‘柯基’和‘豆果’油橄榄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划分为坐果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稳定生长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油梨采后保鲜和果品分级提供可行方案和新思路。【方法】以稳定开花结果的哈斯油梨为研究对象,于果实成熟期采摘,采后根据单果质量对果实进行分类,分别为大果(≥140 g)、中果(≥100 g且140 g)和小果(100 g),并设置5种保鲜处理,分别为常温储藏、冷藏保鲜、精油保鲜、气调保鲜、气调结合精油保鲜,待达可食状态后,对果实的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6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不同保鲜方式处理下和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常温储藏相比,其他保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延长了油梨的保鲜时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异最为显著。根据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均值可知,5种保鲜方式下果实品质由优到劣排序依次为气调结合精油保鲜、冷藏保鲜、气调保鲜、精油保鲜、常温储藏。不同大小果实之间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差异,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可滴定酸含量随果实质量增加反而降低。根据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均值可知,3种等级果实根据其品质由优到劣排序依次为中果、大果、小果。【结论】在5种保鲜方式中,气调结合精油保鲜效果最好。不同大小的果实之间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且未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中果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