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耕读教育对于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广传承耕读教育既是当下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针对农学专业开设耕读课程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与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农学耕读课程教学更好地开设农业发展史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开展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兼具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  相似文献   

2.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4.
耕读文化发端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反映了古人安身立命、立己达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涵养学生“三农”情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5.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耕读教育-智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本文以“耕读教育-智慧教学”的理念为出发点,对于如何构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阐述了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于涉农专业教育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接着,针对农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从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最后,从智慧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涉农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如何将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应用到涉农课程的教学中。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可为推动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堪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高校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应具有新的教育内涵,应重点围绕“三观一能”的教育维度:培养“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与人生观教育、培养“胸怀天下与人类情怀”的意识与世界观教育、培养“独立自立与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开展好新时代耕读教育,构建起“自立自强,责任在肩”的内涵体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体系、“全人发展,个性塑造”的路径体系、“提质创新、赋能创业”的实践体系、“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体系,切实全面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代辉  宋建军  张欣 《甘肃农业》2023,(4):117-121
新时代,加强耕读教育是时代课题、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这既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践行,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深度挖掘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施耕读教育在强化文化传承、补充社会教育、促进乡村治理方面的价值,再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中“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为根,系统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耕读六艺”实践教育体系,让受教者在乡土实践中了解耕读知识、掌握耕读技能、培养耕读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队伍、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水平科研平台、耕读教育等五个指标强相关。因此高校应组建一支跨学科、政校企联合培养的一流教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心,打造政校企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政校企协同科研平台,加强耕读教育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安徽农业科学》2023,(24):269-273+277
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49所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进展情况的问卷调研,分析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进展情况与问题。调研发现,涉农高校通过课程教材建设、基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动耕读教育实施。推动耕读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需要涉农高校深入把握耕读教育新时代内涵、完善耕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同时拓展“大耕读”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耕作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农学专业的必修课。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融合耕读教育和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耕作学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将“读”与“耕”教育的有效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千年农耕文明精神的感召下“学农、知农、爱农”,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耕读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耕读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要求,对提高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演变,提出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以“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通过构建四个“协同机制”,统筹耕读教育与课程发展,为培养“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应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了新时代背景下16所农林类高校3279位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专业涉农、家人从事涉农工作、经历过粮食短缺、参加过农业研学活动、关注粮食安全、了解粮食安全、农业教育作用评估和涉农大学生保障粮食安全作用评估较高的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更强,而父亲学历越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越低。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短缺经历仅对本科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改善作用,种地经历仅对非农专业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积极影响。据此,本研究认为,农林类高校应加强新农科建设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落实大学生基于农耕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耕读教育,抓好大学生以“三农”为主题的双创教育工作,强化对大学生“一懂两爱”等“三农”情怀的思政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20.
邴亚卿 《甘肃农业》2006,(10):47-48
农业专项资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特别是重视对效益的审计。将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意义。现结合多年来从事审计工作的实践,针对现阶段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提出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以期为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