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军 《四川蚕业》2012,40(3):55-55
<正>栽桑养蚕的目的是要获得量多质优的蚕茧,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易发生脓病、僵病等传染性蚕病,并造成严重损失。在养蚕生产中除采取坚持"三消制度",杀灭病原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抗病力等措施外,还应加强观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蚕病蔓延传染,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2.
夏德梅 《广西蚕业》2006,43(1):22-24
调查和分析了2005年江苏省射阳县晚秋蚕僵病大暴发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桑园野外昆虫发生严重、气候异常、养蚕设施简陋,大小蚕同室混养、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小蚕期饲养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当地养蚕生产僵病的暴发,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往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人们对传染性蚕病已有不少认识,并提出了彻底消毒、隔离病蚕、消灭桑虫及加强饲养管理等主要预防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的提高,这种认识将进一步加深,新的防治措施会不断问世。本讲重点从病毒病谈谈防治的趋势。 1.关于诊断手段在传染性蚕病中,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型脓病是为害最为严重的两种蚕病,而且它们都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病症出现蔓延已  相似文献   

4.
血液型脓病在蚕桑生产中时有发生,往往造成蚕不结茧,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给蚕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此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1 病因分析 1.1 病蚕烂茧乱丢,蚕沙不及时妥善处理,养蚕环境污染面广,残留病原多,洗刷消毒不彻底、不全面,往往留有死角,易导致蚕病交叉重复感染。 1.2 饲养管理不规范。(1)小蚕期不加温,龄期延长,  相似文献   

5.
家蚕病害分传染性蚕病及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是发生最广、危害最大和防治最难的一类蚕病。在养蚕过程中,常常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危害,造成蚕茧减产和茧质下降。因此,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应特别重视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部分蚕农小蚕期进行联户共育外,绝大部分养蚕户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平均张产茧不足20kg;2005年中秋蚕临近上蔟前大面积暴发脓病,全县平均张产茧20余kg;2007年晚秋蚕,全县大面积暴发僵病;  相似文献   

7.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传染性蚕病,是养蚕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蚕病损失中的70%左右,在夏秋蚕期危害尤烈,其发生因气象状态、蚕品种、养蚕布局、饲养技术、消毒防病等而有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季节发生程度也不一样。近年来,家蚕蚕病的发生有日趋严重的倾向.尤其在夏、秋养蚕期间,已严重影响蚕茧产质量,影响蚕农收入。对此,笔者于2008年对桐乡市高桥镇、石门镇一些村各期蚕饲养过程中蚕病发生及其损失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对相关蚕病发生的现状、因病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8.
"病毒治"对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为常见危害又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在我国往往造成大面积暴发,直接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及蚕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产上常见的病毒病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养蚕生产上防治病毒病的技术措施主要是蚕室蚕具及环境的消毒、蚕体蚕座消毒、淘汰病蚕、饲养抗病品种、加强饲养管理等,用添食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的研究也很多,但迄今为止尚未研制出十分有效的防病毒病药物.鉴此,山东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和山东宁阳蚕用化工厂共同合作,经过多年的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蚕药"病毒治".笔者对其防治及治疗效果做了实验室试验及生产上的试验调查.  相似文献   

9.
胡雯侠 《四川蚕业》2010,38(1):54-55
<正>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小蚕期部分蚕农进行联户共育外,大蚕期及绝大部分养蚕户的小蚕期都是分户饲养方式,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淳安县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通过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病害诊断、成份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蚕病损失评估,并系统分析了引起蚕病大面积暴发的气象条件、桑树病虫害、桑叶营养等因素。结果显示: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是受持续低温阴雨少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多种桑树病虫交错暴发叠加危害,使桑叶减产,叶质下降,造成蚕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而诱发。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止蚕病大面积暴发、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蚕病对蚕桑生产影响很大,是导致蚕农养蚕减产减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蚕病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蚕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并可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指由非病原,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等引起的病害。生产上由于对各种蚕病认识不清,找不到发生的原因,造成工作的被动,为了减少蚕病发生,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就我省主要的蚕病识别和相应的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家蚕病毒病主要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蚕病.该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养蚕过程中,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蚕桑主产区秋季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往往造成大面积暴发,导致蚕茧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蚕农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3.
浅析晚秋蚕僵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射阳县每年在晚秋蚕饲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僵病,给全县的蚕桑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难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如果蚕农没有及时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僵病的暴发.笔者认为只要基本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该蚕病对秋蚕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如果蚕农不及时做好蚕期中消毒防病工作,就可能造成僵病暴发。因此,及时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合生产实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确保晚秋蚕的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5.
<正>传染性鸡支原体病(下文简称“支原体病”)也称为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病,是由败血性支原体所引发的禽类疾病,具有发病慢、病程长等特点,各日龄鸡均可能感染,特别是在1~2月龄雏鸡群中最易暴发,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患病率、传染概率随之提高。雏鸡一年四季均可能感染支原体病,早春、冬季患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流鼻涕、咳嗽、鼻窦肿胀、气喘、喘息声变大。患病雏鸡生长发育减缓,母鸡产单量明显降低。并且,支原体病根除难度极大,在饲养过程中均有可能暴发,如果管控不当,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羊口疮又被称为传染性脓疱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会在肉羊之间传染。在传染性脓疱病发作时,病羊的鼻子、口腔、乳房等部位会生出脓疱、丘疹、水疱等,这也是肉羊传染性脓疱发作的主要症状表现。一旦肉羊传染性脓疱病暴发,会造成大面积感染,甚至还会造成羊群死亡。养殖户应注重肉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治,结合实际发病程度展开有效的处置措施。主要论述羊传染性脓疱病诊断与中医防控。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云南祥云县蚕区正秋蚕大规模发生排连珠状蚕粪症状的蚕病,部分蚕户因蚕病暴发颗粒无收,损失惨重.为诊断该蚕病,以进行针对防控,避免损失的再次发生,课题组通过肉眼观察病蚕病症及了解饲养环境,结合对蚕户养蚕过程中蚕病防控等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处理情况的了解,初步推测该蚕病为浓核病.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病蚕基因组为模板进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养蚕在壮蚕期发生传染性蚕病严重,为害面大,造成蚕茧单产和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因此,控制蚕病为害,便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壮蚕隔沙饲育,有利于防除蚕病感染,促进壮蚕健壮发育,促进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家禽呼吸道疾病的混杂感染在临床上十分普遍,特别是饲养环境恶劣的,支原体经常首先暴发,继而其他呼吸道病原乘虚而入,造成2种或多种病的混合感染。目前被普遍确认的最常见的4种呼吸道疾病为鸡慢性呼吸道病(CRD)、传染性支气管炎(1B)、鸡新城疫(ND)、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相似文献   

20.
我市某专业户饲养的红宝肉鸡暴发一起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死亡快,经综合诊断,确诊为鸡传染性囊病和卡氏白细胞虫病混合感染。 一、发病经过及临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