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下种植黑木耳操作简单,不占用耕地,是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措施。依据黑木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北方地区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袋培养基、制袋、菌丝培养及催耳、耳场的选择和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干制等方面内容,为黑木耳在东北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下种植黑木耳操作简单,不占用耕地,是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措施。依据黑木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北方地区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袋培养基、制袋、菌丝培养及催耳、耳场的选择和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干制等方面内容,为黑木耳在东北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用黄姜渣和烟秆代料栽培黑木耳可行性及添加比例。[方法]利用不同比例的黄姜渣和烟秆替代常规培养料中的木屑栽培黑木耳,从菌丝生长和产量两个方面对栽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培养料中添加20%和30%黄姜渣时,黑木耳菌丝长势与常规配方栽培相当,产量有小幅提高。培养料中添加烟秆时,黑木耳菌丝长势较弱,产量与常规配方栽培相比下降幅度明显。[结论]黄姜渣可替代部分木屑栽培黑木耳,利用烟秆栽培黑木耳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杨友志  马磊  李耀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62-11663
[目的]研究断血流适宜的生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以断血流成熟后鲜重及皂苷A含量为指标,以土质类型(砂土、粘土、壤土)、环境分类(林下、遮荫、露天)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研究适宜断血流生长的生境.[结果]断血流喜荫,不耐阳,林下或遮荫条件下更适宜断血流的生长,产量较高,但露天生长的断血流皂苷含量最高,其次是林下,再次是遮荫下.断血流更适宜在壤土或粘土中生长,沙土也能生长,但产量较低.[结论]综合断血流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等情况,认为断血流栽培的适宜生境为遮荫或林下的壤土中最好.  相似文献   

5.
林下栽培黑木耳可以节约耕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减少设施成本投入,实现土地资源重复利用。桓仁地区林木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宽广,气候冷凉湿润,适合林下黑木耳产业发展。本文作者结合桓仁大甸子林下黑木耳发展实际,突出小口出耳林下栽培技术优势,为黑木耳在桓仁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佳利  龙丹  王慧超  戴玄  陈今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60-1161,1183
[目的]筛选出适合三峡库区退耕林下栽培的食用菌菌种。[方法]以棉籽壳、木屑、麦麸、麦秸等为主要原料,分别在室内和室外退耕林下栽培9种食用菌,筛选适合退耕林下栽培的食用菌菌种。[结果]在室内和室外退耕林下2种不同栽培环境中,茶树菇的产量最大、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平菇、姬菇次之。[结论]综合食用菌的产量、经济效益及栽培管理难易度考虑,筛选出适合在林下栽培的食用菌为茶树菇、平菇和姬菇。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栽培黑木耳最佳棉籽壳添加比例。[方法]通过对不同棉籽壳含量、不同辅料配方,结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状况、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性状,筛选出较适合黑木耳生长栽培的棉籽壳配方。[结果]棉籽壳用量范围在10%~60%时能显著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综合考虑,选择棉籽壳20%、麦麸10%、木屑67%、蔗糖1%、石膏1%、碳酸钙1%为栽培黑木耳最佳的棉籽壳培养基配方。培养料当天拌料当天灭菌为好。[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棉籽壳栽培黑木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液体发酵黑木耳菌胞外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黑木耳菌为试验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苯酚-硫酸法对黑木耳菌液体发酵的胞外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菌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条件.[结果]试验表明,黑木耳菌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为碳源可溶性淀粉3%、氮源胰蛋白胨0.15%、水果皮莎白瓜皮4%、中药材红景天10%,在此条件下的黑木耳菌液体发酵胞外多糖含量为0.024 51 g/ml.[结论]此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开发利用黑木耳多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复合酶法提取黑木耳多糖方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黑木耳多糖酶法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复合酶法提取木耳多糖,以多糖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溶液pH、浸提料液比以及酶解时间对黑木耳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TLC薄层色谱层析法分析提取出的黑木耳多糖的成分.[结果]试验确定了复合酶酶解提取黑木耳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浸提料液比1:40 g/ml,酶解溶液pH7.0,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3.0h.在此条件下,黑木耳多糖的提取率为4.353%,所含有的单糖为D-葡萄糖.[结论]研究可为黑木耳多糖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林下种植黑木耳是利用黑木耳生长特性,非工厂化的、因地制宜的一种黑木耳生产方式。上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林下栽培黑木耳不仅可以不占用耕地,还可以发展黑木耳生产,丰富上海地区的农产品,提高林地的使用效率。现根据上海地区林地的特点和黑木耳生长特性,探索总结了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菌丝培养、耳场的搭建、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干制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百合是重要的切花品种之一,长期的无性繁殖造成病毒在其体内大量积累。介绍了侵染百合的常见病毒种类,并详细叙述了通过热处理、茎尖组织培养脱毒、化学处理、玻璃化超低温处理法等获得无病毒苗的方法,以及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喀什市周边地区绵羊寄生蜱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下旬,我们对喀什市周边地区绵羊寄生蜱种类进行了调查。鉴定出2个科11个属的17种蜱,其中有3属未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机油乳剂防治柑桔害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油乳剂对柑桔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木虱、潜叶蛾等多种害虫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而对天敌则较安全。旧式的、宽馏程范围的机油乳剂若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随着本文的不断改进,机油乳剂的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更好而对植物更为安全,在柑桔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澳合作研究的结果表明,机油乳剂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柿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培养基、外植体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介绍了柿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柿组培过程中存在的褐变、生根难和玻璃化等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草坪杂草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调查,杭州市草坪杂草有74种,分属24科,严重危害的杂草为香附子、马唐和天胡荽等10余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夏季,在牡丹江市工业区和绿化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采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白鶺鴒(Motacilla alba)、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4种雀形目鸟共24只,并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其心脏、胸肌、肝脏和初级飞羽内汞和砷两种元素的残留量。研究表明,4种雀形目鸟中,汞和砷的残留量最高的组织均为初级飞羽,且不同物种间存在种间差异。工业区和绿化区之间4种鸟体内汞和砷的残留量大多存在显著(p<0.05)或极为显著(p<0.01)的差异,且工业区比绿化区略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纳米技术在农药、化肥缓释与精准输送、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发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对实现尽可能地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最大农业产出,缓解全球资源日趋紧张和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压力,进而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纳米技术虽为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新路径,但研发的同时,仍需注意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尤其是纳米材料的毒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