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精确识别雪崩流动特性及流态信息,全面分析其运动过程。本研究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高分辨率航拍数据,以阿尔先沟雪崩易发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精细探测雪崩活动过程,确定RAMMS模型输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雪崩事件进行模拟和重建,对比分析传统地面调查、无人机遥感解译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雪层释放条件下雪崩活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以倾斜摄影技术为核心的雪崩调查分析体系,将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结合无人机遥感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提高了灾害发育状况评估的准确性。(2)2月中旬阿尔先沟坡面积雪厚度趋近于临界厚度值,持续降雪使雪层失稳触发新雪雪崩。调查时仍处于灾害孕育阶段,雪层裂缝加剧变形,风力作用下雪檐自重逐步增大,有超过雪的抗断强度的趋势,整体稳定性较差。(3)以坡面上方积雪平台为潜在释放区的坡面型雪崩,释放量可达8.2669×104m3,运动时长约为128 s,并在120s内堆积区流动高度达到最大,约为3.55 m,最大流动速度为18.34 m·s-1,最大冲击力可达到32.67 k...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史学地图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天津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充分挖掘天津地区地名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城市历史信息,为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社会要素为主、自然要素为辅的命名体系是天津聚落地名命名的基本范式。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河距以及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总体呈现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姓氏类地名受移民融合与军屯制度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北部与西北部地区,军事活动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战役频发的北部、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运河的辐射带动,成为经济、建筑、交通类地名密集区,表征统治阶级和群众各自价值和愿望的意愿祈福类地名空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以青海省、山西省为主的两大高密度区;2)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河网密度、年降水量、公路密度、人均GDP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草地的分布比例增大,林地的分布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均呈减少趋势;平坦地区是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大坡度区域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林地的分布比例减小,耕地、园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分布比例增加,水域基本不受坡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三维景观图,再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研究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优化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前,冰川分布与变化的影响机理还存在不确定机制。为探究地形因子对冰川分布格局的影响,本文以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数据和NASADEM为数据源,运用均值变点法、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在地形起伏度、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冰川对坡向、坡度的适宜性较广,对地形起伏度、海拔的选择性较强,且在高地形起伏度、高海拔上呈现优势分布。(2)地形对冰川发育影响较大,各地形因子对冰川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不同。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是控制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且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二者共同作用对冰川空间分异性影响最大。(3)在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梯度上,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优势分布范围最广,其次是喀喇昆仑山脉,其余10座山脉冰川的优势分布均呈近似正态分布,但不同山脉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陇县土地利用数据和1∶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和Spss17.0软件探讨不同海拔、坡度与坡向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林地、草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小于1300m、坡度小于15°的区域中;耕地在平地占优势地位,其他坡向级别中林地占最大比例,其次是耕地和草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少。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与海拔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水平;除水利设施用地外其余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均显著相关;除耕地、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向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系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使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法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济南市主城区的三维建筑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空间形态对地表温度影响的作用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低值区多位于南、北边缘地带。2)局部区域地表温度同时受到该区域形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及邻近区域空间形态的影响。绿地比例、水域比例、农田比例对地表温度呈负向影响,不透水面比例、建筑均匀指数普遍呈正向影响。局部地区至道路、工业区、蓝绿空间的距离对本地区地表温度的影响显著,而对邻近区域的影响较弱。3)各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在不同空间形态分区中存在空间分异。在空间开敞的建成区,地表温度易受周边道路、工业区、蓝绿空间及建筑格局的影响。在建筑密集区域,不透水面比例与建筑形态因子的交互作用较强,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负向作用凸显。在自然地表密集区域,绿地比例、水域比例、农田比例、至工业区距离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建议采取多维形态因子协同优化及空间联动的策略,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减缓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晨阳  蒙凤群 《植物保护》2023,49(4):108-114
了解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对松毛虫暴发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各行政区2004年-2012年间每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及其寄主植物面积,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气候因子是否以及如何驱动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 最暖季降水量是松毛虫发生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 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最暖季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在最暖季降水量的作用下, 我国松毛虫的发生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最暖季降水量较高的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高, 而降水量较低的西北和青藏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为松毛虫暴发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麦田中芦苇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芦苇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的37个土壤类型、281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1:300万甘肃省纸质土壤图,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甘肃省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并借助M ap-G IS软件分析了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39.87×108t,占全国储量的4.47%;其中有机碳储量占前5位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五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39.67%;另外,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7.62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泥炭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达208.53kg.m-2;粗骨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为0.73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0~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15.
民宿作为旅游发展新业态,其空间利用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基于Airbnb民宿数据,综合采取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山东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民宿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山东省民宿呈集聚不均衡分布态势。2)民宿空间集聚程度与集聚态势异质性显著,胶东民宿形成“三核集聚、沿海带状布局”的空间密度格局,内陆民宿形成“单核集聚、多核心组团”的空间密度格局。3)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其次是旅游发展因素,最后是区位交通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其中,A级景区密度、酒店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为优化民宿空间格局、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对稻粒黑粉病空间分布作了测定,结果表明,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1块田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旅游百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旅游百强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旅游百强县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主要沿长江流域、地形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交界带分布;以浙江省最多、贵州省次之,呈现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2)长三角地区为旅游百强县极高密度区,次高密度区为晋南豫北、湘渝...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伊犁河谷西部地区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驱动因素,选取2001—2016年16景卫星影像数据,基于"3S"技术,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植被覆盖时空演化规律,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探究了影响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1—2016年,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占总面...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是富阳市复掀的地域性小麦害虫.在近两年田间监测、调查的基础上,试验采用Iwao回归分析法,对其幼虫的空间分布、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的聚块性指标大于1,属聚集型空间分布;当防治指标为1-3头,样方、置信水平1.64时,理论抽样数为18个;序贯抽样的防治下限方程为d0=1.3n-2.1、(n),上限方程为d1=1.3n+2.1(n).  相似文献   

20.
民勤绿洲苦咸水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咸水是半干旱、干旱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2011年9-10月,采集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以北灌区71个地下水水样,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软件,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苦咸水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民勤绿洲苦咸水(>1 g•L-1)面积共781.59 km2,其中微咸水(1~3g•L-1)面积占27.6%,分布在泉山区和湖区南部部分地区,咸水(3~10 g•L-1)和盐水区(10~50 g•L-1)面积分别占55%和17.4%,集中分布在湖区内;苦咸水水化学类型随着矿化度的升高,由泉山区的微咸水逐渐向湖区的盐水变化;气候、地质和人类活动是形成苦咸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