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硒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士敏  秦家顺  吴刚 《大豆科学》2011,30(1):158-160,163
为探索硒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硒溶液浸种后,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及大豆种子萌发期SOD,POD和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硒浸种,可以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大豆种子萌发期SOD,POD和PPO活性.硒浸种处理大豆的最适宜浓度为0.05 mg.L-1.当硒浓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大豆种子的包衣质量,促进包衣种子的发芽与苗期生长,实现苗齐苗壮,增加产量。以黑农48大豆种子为供试材料,对仿生包衣装置处理和现有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进行单因素田间试验,以未包衣大豆种子为对照组CK,仿生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为处理1,现有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为处理2,测定大豆种子发芽情况和苗期植株性状,比较2种包衣装置的包衣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和处理2的大豆种子发芽指标和苗期植株性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CK,处理1较处理2的发芽指数增长20.21%,根鲜重增长11.26%,主根长增长11.15%,且处理1和处理2的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差异显著。仿生装置处理较正常包衣处理种子生长状况更好的原因为仿生搅拌叶片更能减少搅拌叶片对大豆种子种皮和胚的损伤,增加大豆包衣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种子的包衣质量。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生包衣装置较现有包衣装置在包衣效果上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可为包衣设备改进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芬芬  邓接楼 《大豆科学》2012,31(5):852-854
以"日本青"大豆(Glycine max L.)种子为材料,研究了铬对大豆种子萌发的胁迫作用及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铬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0~200 mg·L-1铬浓度范围内,随铬胁迫浓度的增加,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降低,大豆下胚轴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铬胁迫显著(P<0.05)抑制大豆种子萌发的浓度为100 mg·L-1。0.05 mmol·L-1SA可缓解铬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大豆受到高位作物玉米的遮荫,导致大豆种子在发育期间受到荫蔽胁迫。为研究荫蔽胁迫对大豆种子在随后的萌发期间抗逆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品种菏豆19、玉米品种浚单26为试验材料,采用1∶1玉米/大豆间作(intercropping,IC)模式,对照为净作大豆(monocropping,MC),大豆种子收获后,测定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含量等性状;并分析其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以高温、甘露醇、葡萄糖、聚乙二醇、Na Cl以及脱落酸进行胁迫处理);进一步以qRT-PCR分析了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收获的大豆种子的百粒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净作大豆无明显差异;在上述非生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间作大豆种子具有较快的萌发速率,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qRT-PCR数据显示,在萌发过程中,间作大豆种子中ABA信号通路上的正调控基因Gm ABI4、Gm ABI5表达量较净作有所下调。因此,本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不会降低大豆种子品质,但是会通过削弱ABA信号,进而增强间作大豆种子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提高其萌发期间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轮作系统中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的化感作用,用滤纸法研究了6种轮作系统中5种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及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大豆连作(S…SS) 12年区土壤中种植后,在其根渗出物中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为63.3%,与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相比(发芽率96.7%),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大豆-小 麦-玉米(SWC)和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种植甜菜后,与相应轮作系统中种植其它作物相比,大豆种子在甜菜根渗出物中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几乎最低,且在所有供试轮作系统中种植甜菜后均不利于下茬大豆种子发芽后的芽生长;而在所有轮作系统中种植亚麻后,其根渗出物更好地促进了下茬大豆种子发芽,且芽长势良好.玉米除了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轮作区外,在其它轮作系统中种植后对大豆种子发芽影响不大.在玉米-大豆-玉米(CSC)、大豆-小麦-大豆(SWS)和裸地(Nudation)中小麦根渗出物利于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总之,同一作物在不同轮作系统中种植或不同作物在同一轮作系统种植后,作物的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豆激光诱变育种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亚萍  曹岩  陈炳才 《大豆科学》2008,27(3):532-535
激光诱变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等优点,并且已经应用于大豆育种.综述近年来大豆激光诱变育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大豆种子的改良进程,为大豆育种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从大豆不同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振东  孙仓  王惠 《大豆科学》2008,27(1):42-46
从大豆组织中获得高质量和足够产量的基因组DNA,是进行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为进行大豆基因组的PCR,RAPD,SSR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别以大豆种子和其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和CTAB法对大豆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对DNA的提取效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及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以叶片为材料时,SDS法和CTAB法的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差别不大,SDS法稍好于CTAB法.在以大豆种子为材料时,SDS法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CTAB法,SDS法可从大豆种子中提取到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分子操作的高质量和数量的大豆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8.
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酸雨影响大豆种子萌发机理,采用模拟酸雨处理大豆种子,研究酸雨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蔗糖及淀粉含量,α-淀粉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pH2.0酸雨胁迫下受到抑制而降至最低,4种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酸雨胁迫强度的减弱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对酸雨胁迫的敏感性低于淀粉酶,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对酸雨胁迫有较强适应。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夏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豆种子发育早期有6种脂肪酸,成熟期减少为5种.成熟期的种子亚油酸和油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棕榈油酸发育中途消失.大豆种子脂肪酸总量呈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此外,本文通过对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及主成份分析,对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了探讨,发现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与亚油酸呈同步积累,高度正相关,在脂肪酸组成中具支配地位,推测SAD和FAD2两种酶在决定大豆含油量方面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滞绿大豆种子萌发性状的影响,以滞绿和非滞绿常规大豆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种子萌发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滞绿大豆品种在干旱胁迫中后期能维持较高的吸水率,失水时间较常规品种晋大74延迟6~12 h.PEG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发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大豆种子萌发时期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研究发现,在考染胶上,通过PDQuest分析,在成熟干种子和萌发种子的2-DE图谱上分别获得341和376个蛋白斑点,两个时期的2-DE图谱非常相近,说明绝大部分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在萌发期尚未开始降解.有21个蛋白点在萌发的大豆种子中表达量上调,9个表达量下调.对这些蛋白的进一步鉴定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大豆种子和荚皮在发育过程中4种同工酶的变化。从开花后14天始至籽粒成熟,其超氧物歧化酶、醋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在荚皮中变化较小,多数酶带合成较早。随种子发育进程酶带逐渐增多,活性也随之增高,而酯酶在发育早期和中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同工酶带数也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豆硬实种子保存大豆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金龙 《大豆科学》1999,18(4):351-354
大豆硬实种子与正常种子在室温下保存,正常种子2年左右的时间即失去生命力,硬实种子保存4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硬实种子的后代与正常种子后代性状一致,说明硬实种子未发生遗传变异。这种便硬实种子在大豆种质保存中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种衣剂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宁南霉素、甲霜灵、多克福和咯菌腈4种种衣剂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运用nifH基因的特异引物对,将大豆根际土壤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衣剂对固氮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豆根际固氮菌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种衣剂品种依次是咯菌腈、甲霜灵、多克福和宁南霉素;种衣剂浓度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抑制程度不同,但没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5.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傅翠真 《大豆科学》2004,23(2):111-113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EF)具有准确、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作者对IEF-PAGE电泳制胶及酶染技术进行改进,应用于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类型鉴定,获得很好效果,大大降低实验成本,为此,作者研究制定了一套准确、简便的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豆蚜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素云  暴祥致 《大豆科学》1996,15(3):243-247
1989年,1990年进行了大豆蚜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对大豆发育、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田设大豆蚜虫自然发生的危害区和用10%增效乐果防治蚜虫危害的控制区。危害区的田间蚜虫,1989年发生早蚜是升快,6月15百株蚜量超过万头,发生盛期持续时间长达490天;1990年比1989年发生稍晚,盛期持续时间短,危害区的大豆植株明显表现叶片卷缩,节间缩短、茎矮化。控制区植株高度均高于危害区。1989年 20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张恒善  付艳华 《大豆科学》1993,12(4):296-301
用8-10个公演成分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大豆“蛋脂”形成及积累规律。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干重的积累是递增的曲线。中早熟品种脂肪相对含量在开花后16-26天迅速增加,脂肪形成高峰在开花后36-46天。以后多数品种略有下降,或降后稍有回升,少数品种在个别年份一直缓升。蛋白质含量呈现前高,中降或降后稍有回升趋势,少数品种在个别年份稳定上升或缓降。脂肪含量初期高,成熟时亦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亦如此。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TLC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以及其它化学定性方法,分析大豆因感染SMV产生物种粒斑驳的化学组成:有种粒斑驳的种皮和大豆健种皮含有花色素、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它们的苷,也含有黄烷醇以及黄烷醇多聚物。种粒斑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含量和组成上都可显著地区别于健株种皮,其积累与感染SMV相关。按种粒斑驳的颜色箱关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斑驳可以分为有或无花色素苷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季和气候条件对大豆子粒品质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4个大豆品种在春、夏、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播种时期,分析大豆子粒品质及主要性状的变化,为提高大豆子粒品质及商品性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萌发期大豆总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双向电泳条件是蛋白组学研究中很关键同时也是很棘手的问题。本文比较了TCA/丙酮法、酚抽提、苯酚/SDS法3种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并对双向电泳的一些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萌发期大豆总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即采用17cm、p H4-7的IPG胶条,凝胶浓度为12%,蛋白质上样量为0.2mg。IEF程序为:250V 1h,500V 1h,3 000V 3h,8 000V 1h,10 000V 1h,10 000V 60 000Vh。本研究为萌发期大豆的蛋白组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