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邻格子法,研究了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编制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种群存活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运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都近似于倒金字塔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珙桐种群有前期生长不稳定,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vⅢ曲线;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集群程度减弱:基株种群和分株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下其聚集强度有所变化。珙桐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可能受其繁殖特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川小凉山珙桐更新及种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四川省小凉山珙桐种群的林内环境、种群分布格局及年龄(径级)结构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内珙桐的更新情况及种群稳定性.结果表明:林下环境不适宜导致的幼苗发生率低下是珙桐种群更新不良的关键;一旦幼苗储备建成以后,珙桐种群发育过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并能在群落中维持较长时期的稳定状态;因此对现有生境的简单保护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珙桐种群的衰退进程;不破坏种子库的人为干扰能改善林内小环境,并使珙桐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协助Ⅰ级幼苗储备的建立以及种群的天然更新,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珙桐种群的发育.提出了珙桐濒危的小种群效应机制假说,并指出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人工促进珙桐各局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将有利于其作为1个物种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磊  代勋  汤家鑫  黄良江  祁岑  杨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38-16741
由于光叶珙桐的繁殖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光叶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濒临灭绝。分析了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的种群特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提出了光叶珙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的群落特征及演替趋势,采用径级划分,结合生活型谱及物种多样性系数,分析了珙桐的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点,以揭示其群落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珙桐群落样地中共记录维管植物20科22属24种,珙桐属群落优势树种;2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和灌木层较发达,草本层不发达,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46.67%);3整个群落的丰富度高达76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n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4研究地珙桐大部分呈成丛分布,单株分布极少;幼树幼苗均以萌生为主,老树与幼树的龄级相差较大,种群落处于衰老阶段。珙桐的天然更新能力变弱,加之受到灌木层优势种金佛山方竹的影响,以及随着种群的老龄化,更新层得不到发育,幼苗更新困难,其种群已处于危险状态,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种群近年来的生长状况,本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种群进行实地调查,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判断矮脚锦鸡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统计分析年龄结构。结果显示:矮脚锦鸡儿在石羊河下游荒漠区域具有天然更新的条件,种群有比较丰富的幼树和小树储备,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增长或稳定状态。结论:矮脚锦鸡儿在石羊河下游荒漠区域仍然能够进行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2种更新方式,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属于增长型种群。石羊河下游矮脚锦鸡儿种群在4个龄级水平上都呈集群分布,但聚集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为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动态与繁殖方式对于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区内的后宅村白水漈13个台湾独蒜兰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繁殖方式观察记录,编制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结果表明:台湾独蒜兰以10-200基株的中型种群为主,种群结构为金字塔结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繁殖方式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对种群子代数量增加贡献最大。种群净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周限增长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台湾独蒜兰为上升型种群。采取严格限制生境破坏、人为采挖和干扰等措施,将有助于台湾独蒜兰的保育。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析了珙桐分布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海拔(1400,1580,1720m)梯度珙桐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碳氮特征及超微结构,探讨其对海拔梯度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珙桐不同海拔种群与光合特性相关的光合色素含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下降;叶绿体结构随着海拔的升高无显著差异,但叶绿体中淀粉积累增加;与中等海拔相比,高海拔和低海拔种群的碳氮比均降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滇西南地区滇龙胆草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繁殖特性、开花物候以及资源状况等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滇龙胆草的野生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仅为间断分布且种群内的植株数量较少,自种子萌发至植株开花结实需3年以上;开花后及时授粉,传粉方式以自花传粉为主,授粉后5~8 d子房开始膨大,果实成熟期为60d左右,自然状态下结实率(88%)较高但种子萌发率(0.3%)较低;分蘖繁殖能力较低,每丛1年仅萌生1~2条茎;野生生境下滇龙胆草群体的更新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薰衣草种群的扩大为其在医疗、化工、食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薰衣草的繁殖为扩大其种群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概述了薰衣草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综合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薰衣草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综述了薰衣草的主要繁殖技术,以期为薰衣草高效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攀西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四川攀西德昌、米易两县野生番石榴的实地考察,论述了野生番石榴自然繁殖的特性。野生番石榴的自然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和营养(无性)繁殖两种基本类型,番石榴种群的繁殖延续就是这两种基本类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还对自然繁殖特性在野生番石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水丰水库大银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报道了1998-2000年间对水丰水库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繁殖生物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内容包括性成熟规格,生殖腺发育,副性征、繁殖力(个体繁殖力、相对繁殖力、群体繁殖速度、人工采卵量、成熟卵巢卵子组成及卵子的大小和质量),群体结构(体长体重频率分布、性比组成、日龄结构和生态年龄),产卵习性,胚胎发育。最后,讨论了其产卵类型,认为水丰水库大银鱼为一次性产卵和分批产卵的混合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珍稀保护植物十齿花种群的结构动态和分布格局特征,在贵州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置了10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根据径级结构图、高度结构图、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十齿花种群动态;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十齿花幼苗幼树总体上比例较大,但多数样地的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个体死亡率逐渐增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在不同发育阶段,集群程度有所差异,随着种群径级的增大和高度的增长,聚集强度逐渐下降。十齿花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十齿花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林窗的形成有利于十齿花幼树幼苗的更新,保持十齿花种群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乌冈栎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将石、开化、仁化、沅陵和荔波的乌冈栎野生种群进行了调查。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和空间分布格局理论,对各地乌冈栎种群的结构与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乌冈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除湖南沅陵种群为增长型外,将石、开化、仁化和荔波的种群呈纺锤形或倒金字塔形,有径级缺失的现象;②乌冈栎种群的高度级与胸径级成呈显著正相关性,其拟合为幂函数方程y=2.024 6x0.439 9(R2=0.741 4,P<0.001);③各地乌冈栎种群标准生命表的数据均有负值出现,这说明种群整体或局部径级有衰退的迹象,中等径级个体对维持乌冈栎种群具有重要意义;④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表明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这可能也是长期维持乌冈栎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地位的重要动力之一;⑤种群数量动态变化Vpi指数显示,除广东仁化种群表现为典型的衰退种群外,其余地区的Vpi指数值均大于0,但其偏离0的程度均较小,不属于典型的增长种群;⑥乌冈栎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s2/x-)的结果均大于1,说明各地区乌冈栎种群的分布呈聚集分布,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集度指数(CI)、负二项式参数(k)等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崖柏群落特征及种群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崖柏主要分布区大巴山保护区内崖柏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种群大小级结构及种群更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崖柏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种群更新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崖柏所处生境破碎,且被分割成许多“岛屿状”局部小种群;群落中共出现伴生植物75科156属182种,其中表征科为蔷薇科、百合科、菊科、樟科、山茱萸科;无论是乔木层还是灌木层,群落的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均较高;崖柏群落林木层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4层,崖柏主要处在灌木层、乔木下层和乔木中层,乔木上层基本没有分布;崖柏种群天然更新存在严重障碍,分析其年龄结构图,径级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更新不连续。残存崖柏群落发育在不稳定立地上,阔叶乔木的入侵给崖柏种群更新带来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雪莲进行胚性愈伤诱导培养(MS+2,4-D 0.5 mg/L+6-BA 0.05 mg/L),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培养(MS+2,4-D 0.1mg/L),体细胞胚胎分化培养(MS+PEG 25 g/L),体细胞胚胎萌发(MS+GA35 mg/L)和壮苗培养(MS+NAA 0.1 mg/L+6-BA 0.3 mg/L),首次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实现了新疆雪莲的植株再生,生根率100%,成活率达60%,为其大规模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九宫山红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九宫山保护区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设立2个样地,研究了T1和T2样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龄级划分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量化分析,以探讨不同样地红椿种群空间结构与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2个样地的种群分布格局在16、25、50、100 m~2时,均为泊松分布;取样面积越大,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越大;T2样地的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值均高于T1样地。T1和T2样地Ⅰ龄级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1.86%和48.18%,Ⅳ、Ⅴ龄级环境筛与竞争作用加强。2个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变化差异较大,T1样地为10个龄级,V_Ⅳ、V_Ⅴ、V_Ⅵ为波动;T2样地12个龄级,V_Ⅳ、V_Ⅴ、V_Ⅸ、V_Ⅹ为波动。2个样地种群V_(pi1)=40.83%,V′_(pi1)=2.041,V_(pi2)=49.72%,V′_(pi2)=4.144,均属于增长性种群,天然更新较好,但种群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加强森林抚育,人为制造林窗,将更有利于红椿种群的更新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红桦是我国特有的桦木科高大落叶乔木,也是我国暖温带森林主要建群种之一,具有观赏、经济和生态价值。通过对秦岭两地区红桦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研究,阐明红桦种群年龄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建立种群发展预测模型,揭示红桦种群自然更新障碍原因,为今后红桦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林场和甘肃省礼县洮坪林场红桦种群调查与统计,绘制红桦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建立种群发展预测模型,同时结合种群动态数量化法和数量时间序列分析法揭示红桦种群的发展趋势。  结果  两地种群年龄结构均在Ⅲ龄级时个体数最多,种群主要由幼龄个体组成;两地种群均是前期先衰退后增长,中期短暂衰退后增长,在Ⅵ ~ Ⅶ 龄级急剧衰退;洮坪种群比火地塘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其种群更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两地红桦种群的存活曲线都趋向于Deevey-Ⅱ 型。  结论  火地塘和洮坪两地红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呈不规则的金字塔型,种群发展主要靠中老龄个体维持;两地红桦种群现阶段都为增长型种群,且都对生境因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洮坪种群尤为明显;在未来两地红桦种群均不同程度地缺乏幼苗,自然更新较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桦种群的策略:人工培育幼苗移植到种群的林窗内;对幼龄林采用“3年5次”的抚育方式,对中龄林采用整枝、修剪、除灌等方式进行抚育;对于郁闭度达0.9以上的林分,适当间伐,每公顷保留1 500株左右,提高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中5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和幼树种群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栎、茶条械(Acer ginnala)和葛萝械(Acer grosseri)的幼苗和幼树在林冠层下占优势,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出现频率.油松和漆树(Ta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幼苗虽较多,但幼树数量却较少.辽东栎逆J字型大小级结构表明其幼苗和幼树库的持续存在和较好的更新;辽东栎幼苗倾向于在林窗下出现,说明林窗可能有利于该种的更新;表明辽东栎种群林冠下幼苗库的更新和林窗更新对于维持该种群的稳定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茶条械和葛萝械幼苗和幼树耐荫的生态学特性,使其倾向于占据林冠下层,说明茶条械和葛萝械林冠下充足的幼苗和幼树库是其更新的主要策略之一.从更新策略的角度来讲,更新生态位的差异可能是物种共存的原因,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幼苗和幼树不同的生态学特性等.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an endophytic bacteria strain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from Davidia involucrate Brail.[Method]Endophytic strain with antibiosis ability was isolated from D.involucrate Brail by using cylinder-plate method.Then,it was identified throug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16S rDNA homology analysis as well as some gene-specific sequence analysis.[Result]B221 stain ha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a variety of rice plant pathogens,and it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ubtilis.[Conclusion]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esearch on endophyte within D.involucrate Brail,application of Bacillus bio-control,and therefore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ngus used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crop pathogens.  相似文献   

20.
油松改良系统中的三种群体交配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同工酶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油松改良系统中天然林、种子园和无性系子代测定林 3个群体在ACP ,LAP ,SKD ,GOT ,MNR ,PGM ,MDH和ADH等 8个同工酶系统的交配体系指标 .结果表明 :天然林、种子园和子代测定群体的多位点异交率、近交率和自交率分别为 0 .86 4,0 .96 2 ,0 .95 3 ;0 .2 2 6 ,0 .141,0 .2 11;0 .136 ,0 0 38,0 0 47.种子园的异交率最高 ,天然林的自交率最高 ,子代林的非自交近交率最高 ;3群体的固定指数分别为0 2 5 9,0 .2 11,0 .477,均表现出明显的杂合子缺乏 ;个体异交率在 3个群体内有相似的偏峰分布 ,反映了油松的高异交交配类型特点 ;各群体的花粉库与雌配子库在等位基因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多数位点的雌配子库高频等位基因值高于花粉库 ,一些位点的最高基因频率值在两配子库中出现在不同等位基因上 .研究还发现 ,群体内个体异交率与母本杂合度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杂合度高的母本单株 ,异交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 ,文章还对影响群体交配体系和配子库遗传结构的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