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以发动机喷油泵中的高温铜焊接件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高温铜焊接对Ni-P镀层的影响。试验表明,铜焊接前先镀覆 Ni-P合金,不影响铜焊质量,经高温(约 1000℃)铜焊接后,表面镀层尚保持相当于镀态的硬度;此外,工作在焊接后再镀覆Ni-P时,铜、镍润湿性好,有助于化学镀覆的进行,加快沉积速度。因此,本研究结果对需采用高温铜焊接工艺,而又要求具有高硬度和一定耐磨性的零件制造,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N,N′—双(2—氨乙基)草酰胺合铜〔Cu(oxen)〕作为双齿单核断片,合成了两个新的草酰胺桥联异双核配合物〔Cu(oxen)Zn(bpy)2〕(ClO4)2和〔Cu(oxen)Zn(phen)2〕(ClO4)2(bpy和phen分别代表2,2′—联吡啶和1,10—邻菲口罗啉)。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磁性的测定及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ESR谱的研究,确证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分子中草酰胺桥的存在。测试了这些配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了各配合物的ESR,并对其成键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详细研究了酒石酸(以T表示)铜(以C表示)配合物(常称的费林试剂,简写成TC)用于还原糖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NaOH浓度大于0.080mol·L-1时T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72nm,在NaOH浓度为0.16mol·L-1碱性介质中,配合物TC的吸光度与还原糖在0.29~14.72mg(六碳糖)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8,还原糖中每个起作用的碳约消耗1.0个Cu2+,经对棉花及部分水果样品中还原糖总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4%~107%之间。该法试剂易得,性质稳定,操作方便,灵敏度较高,取样量少于5ml。  相似文献   

5.
黑曲霉对重金属Cu(Ⅱ)和Zn(Ⅱ)的抗性及富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实验菌株,探讨不同pH值、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孢子液接种量和重金属离子共存对菌体生长量和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Zn(Ⅱ)对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700mg·L-1;菌株最佳生长和富集条件为pH5.0、孢子液体积1mL,黑曲霉对Cu(Ⅱ)和Zn(Ⅱ)的富集分别在4d和5d达到平衡。在重金属共存系统中,Cu(Ⅱ)/Zn(Ⅱ)浓度越高,黑曲霉对Cu(Ⅱ)/Zn(Ⅱ)富集能力越强;Cu(Ⅱ)和Zn(Ⅱ)的富集量分别在其浓度为150、250mg·L-1时达到最大(8.89、22.80mg·g-1)。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富集前后菌体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变化,表明菌体生长受重金属毒害作用可能破坏菌丝表面结构,A.niger富集Cu(Ⅱ)和Zn(Ⅱ)由表面吸附和胞内富集两部分组成,Zn(Ⅱ)作用下菌丝的完整性较好,菌株对Zn(Ⅱ)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配合物Cu(ibtmb)2X2和Cu(ibtmb)X2[Cl和Br,ibtmb=2-(异丁硫甲基)苯并咪唑],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Vis谱以及电化学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水溶液中E^0Cu(Ⅱ)/Cu(Ⅰ)相比,所研究配合物均具有异常高的氧还电势,类似于对蓝铜蛋白所获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 2 - (6 -甲基 - 2 -苯并噻唑偶氮 ) - 5 -二甲氨基苯甲酸 (MBTAMB)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配合物的吸光系数为8.42× 10 4L· mol- 1· cm- 1。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6 6 0 nm,MBTAMB:Cu2 =1∶ 2 ,Cu2 浓度在 0~ 2 0 μg/ 2 5 m 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8.
用现场电化学-ESR谱学与自旋捕集技术研究了β-萘磺酸在铂电极上电还原的一间产物。通过中间产物与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物(PBN)加合物的波谱分析,证实了该反应为自由基反应并遵从脱磺酸基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10.
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Ⅱ)和畜禽粪便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常共存于养殖废水,为了阐明牛粪DOM对周丛生物吸附去除废水中Cu(Ⅱ)的影响,研究了牛粪DOM存在条件下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容量、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特性,并结合解吸特性和红外基团分析结果,分析了DOM影响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牛粪DOM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磷酸基团,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有竞争抑制效应;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均较高,而加入DOM后,Langmuir模型拟合的相关性系数要高于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DOM的加入不改变其吸附动力学特性;解吸试验结果表明纯周丛生物对Cu(Ⅱ)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吸附的方式进行,而加入DOM后离子交换吸附比率降低,表面络合吸附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合成和表征了3种以草酰胺为桥联的异双核配合物。oxpn代表N,N'-双(3-氨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L为4,4'-二甲基-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和5-硝基-1,10-邻菲罗啉。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基于铜,邻二氮菲和溴酚兰形成Cu:phen:BPB为1:3:1的三元配合物且丁基罗丹明B与溴酚兰形成经BPB:BRB为1:3的等色染料离子对,建立了等色染出子对萃取法测Cu的新方法,该法摩尔吸光系数为2.86×10^5L.mol^-1.cm^-1线性9.44×10^-7-8.65×10^-5mol.L^-1。  相似文献   

16.
黏土矿物结构Fe(Ⅲ)是土壤铁元素主要赋存形态之一,稻田淹水环境下矿物结构Fe(Ⅲ)易发生还原反应,改变矿物晶体微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为研究这种变化对矿物固持Cd(Ⅱ)特性的影响,以合成含铁黏土矿物绿脱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还原,探讨了厌氧条件下绿脱石结构态Fe(Ⅲ)还原对Cd(Ⅱ)吸附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合成绿脱石中总铁含量为31.3%,结构态Fe(Ⅱ)和Fe(Ⅲ)的含量占总铁的98.6%。还原处理后,矿物结构中Fe(Ⅱ)含量由还原前的3.9%显著提高至67.4%。XRD、SEM、BET和XPS分析表明,还原后绿脱石矿物层间距增大,分散程度更高,比表面积由151.6 m2·g-1增加至184.0 m2·g-1,矿物表面的羟基基团数量增加。结构Fe(Ⅲ)还原降低了矿物对Cd(Ⅱ)的吸附和固持性能,Langmuir模型拟合还原后矿物对Cd(Ⅱ)的最大吸附量为23.5 mg·g-1,明显低于还原前矿物对Cd(Ⅱ)的吸附量(33.4 mg·g-1)。还原前后矿物对Cd(Ⅱ)的吸附性能均随着离子强度增大而降低,但还原矿物吸附Cd(Ⅱ)的降幅明显低于未还原矿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还原后吸附Cd(Ⅱ)的性能降低主要是由于还原过程中结构Fe(Ⅱ)迁移进入层间,抑制了吸附过程中Cd(Ⅱ)进入矿物层间。研究表明,厌氧环境中黏土矿物结构Fe(Ⅲ)显著降低了矿物对Cd(Ⅱ)的固持特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的非水溶性meso—四(4—烟酰胺基苯基)卟啉[简称T(4—NAP)PH_2]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测定Cu(Ⅱ)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该卟啉与Cu(Ⅱ)形成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配合物,其ε_(418)=4.20×10~5,Cu(Ⅱ)在0~3.5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用本法测定Cu(Ⅱ)干扰小,可不经分离而直接测定钢铁、自来水中的痕量铜。  相似文献   

18.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无定形铁态(11.7%)、晶形铁态(17.2%)和残留态(56.0%)4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和无定形铁态铜(14.6%)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和5.8%),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5~10 mg/kg土.  相似文献   

19.
碳酸钙在土壤中对Cu,Pb,Cd形态转化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合成和表征了3种以草酰胺为桥联的异双核配合物[Cu(oxpn)Ni(L)2](ClO4)2。oxpn代表N,N’-双(3-氨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L为4,4’─二甲基-2,2’-联吡啶(Me2bpy);1,10-邻菲啉(Phen)和5-硝基-1,10-邻菲啉(NO2-Phen)。测定了配合物[Cu(oxpn)Ni(Me2bpy)2](ClO4)2的变温磁化率(4—300k);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Hamiltonian算符(H=-2JS1·S2)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98.6cm-1,表明双核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超交换作用。测试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双核配合物的杀菌活性优于配体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