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短肢哟力墙结构,从弹性到混凝土开裂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分析。试验分析了影响短肢剪力墙受力的几种因素:墙肢截面高厚比、混凝土强度等级、连梁跨高比、轴压比对短肢剪力墙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截面高厚比在6.5左右时,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较高。连淤的屈服先于墙肢的屈服,属于强肢弱梁型结构。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用于复杂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空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整体结构采用空间力学模型。梁柱构件采用可模拟双向弯矩及轴力相互作用的多弹簧杆单元模型。剪力墙采用可考虑中性轴移动的多垂直杆元模型,并将其进行改进,使之能较方便地用于空间分析。对一幢10层含非平面剪力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和所用单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型联肢剪力墙结构,并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较系统地分析了该新型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及其退化过程以及承载力、延性、耗能、破坏机制和破坏特征等.通过同现有研究结果对比表明,高阻尼混凝土混合暗支撑联肢剪力墙具有明确的两道抗震防线和更好的耗能能力,比现有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从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连续化分析原理出发,建立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的平衡微分方程.按照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推导了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满足层间侧移角限值的抗震剪力墙计算公式,并将其与未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在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然后引入了各种修正系数,通过图表探讨了剪切变形系数对剪力墙合理数量的影响.最后给出算例,反映出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该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阶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混合结构的滞回特性及变形性能,利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6个不同类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各个试件的滞回曲线.通过改变剪力墙刚度,框架柱类型以及轴压比,比较了各种因素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个试件的加载过程,破坏形态以及滞回曲线,并提出了数值分析方法对试件进行了模拟,最后得出结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和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剪力墙,框架能够改善结构的变形能力,采用钢框架更有助于结构的抗震.  相似文献   

6.
对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梁、钢连梁与新型组合连梁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对比,采用ANSYS软件建立试验模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新型组合连梁对结构动力性能-自振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新型组合连梁较采用钢连梁结构方案,其自振频率高,改善了核心简体即连肢剪力墙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基于位移延性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两片不同长度的矩形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墙肢的计算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高宽比、配筋率和灌孔率对墙体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因素对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延性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位移延性比的计算方法和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300的建议,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化方法导出了短肢剪力墙结构在任意高度侧向集中荷载的作用下的侧移曲线方程,由此得到该结构的抗侧移柔度系数,进而得出结构的抗侧移刚度矩阵。应用抗侧移刚度矩阵对各种整体性系数和肢强系数的短肢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研究其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肢强系数不变时,随整体性系数的增加,短肢剪力墙的前两阶振型的振动周期显著减小,而其他高阶振型的振动周期变化很小;当整体性系数不变时,短肢剪力墙的前两阶振型的振动周期随肢强系数的增加显著减小,而其他高阶振型的振动周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地在剪力墙结构中布置剪力墙,以使结构更加安全经济,结合实际工程对其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进行设计调整,得出3种方案,并利用有限元软件SATWE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对比方案调整前后的差异探讨不同剪力墙布置方案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合理布置剪力墙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加强结构周边剪力墙、翼缘长度以及增加部分剪力墙的翼缘,同时适当减小结构内部部分剪力墙的长度,删除结构内部部分及电梯井筒附近布置较多的墙体,结构的抗侧和抗扭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此外还能较大程度上节省材料用量,节约工程成本,可对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结构安全性的提高和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化建筑领域发展过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核心的部分,它能给建筑物带来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整体质量,是目前能广泛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建筑结构。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核心过程往往体现在施工阶段,建筑物要完成由建筑模型到建筑实体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施工过程,科学合理的施工,能使得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得到充分表达。本文首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对其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了一些要点,以期能给新进入建筑行业的相关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多样多期的地质成因和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使得常规建模手段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结合地质体特征和地震相,运用聚类分析技术实现缝洞集合体的几何结构建模;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测井资料少、储层内部结构复杂和非均质强的特征,将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技术用于储层岩相和孔隙度建模工作中,针对塔里木盆地典型区块缝洞集合体建立静态模型,实现其定量地震描述;进一步利用单井与井组内动态数据,修正缝洞体的规模、边界和连通性,研究成果指导了基于缝洞集合体井位的高效部署、高效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胸径的Weibull分布及其最优拟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运用遗传算法最优拟合Weibul分布,研究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最优拟合的Weibul模型拟合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接受率达80%以上,证明遗传算法是非线性模型的一种有效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将灰色GM(1,1)模型和马尔可夫模型结合,构建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按特定的状态划分方法,先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再用马尔可夫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优化,使预测精度大大提高.最后以辽河流域某典型区为例,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从建立功图法量油模型入手,结合油井特征,提出了产量远程自动计量软件计算数学模型,实现了油井产量远程自动计量,并在西翟庄油田进行了应用,优化了油田现有的地面量油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叶红朝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85-3687,3771
农村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在负荷预测方面是非常重要.主要叙述了时间序列分析的构思,模型构建方法的过程及步骤,假设时间序列,运用MATLAB软件试验,实现了模型参数的估计的过程和模型的定阶.运用灰色理论法进一步建立灰色模型GM(1,1),且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分析出不同模型的灰色关联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6.
蓄洪排沙是冯家山水库的排沙方式,然而在实际调度运行过程中,对入库洪量和出库排沙泄量的调配缺乏共性关联,排沙泄量未能从定性定量上予以科学界定。针对此问题,文章对冯家山水库蓄洪排沙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RBF网络建立了该水库出库含沙量预测模型,模型根据沙峰、洪峰入库时间与开闸排沙时间的不同分别选择网络结构。采用冯家山水库历史排沙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训练及检验结果确定性系数均较大。可见,采用RBF网络建立的出库含沙量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有限差分法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的对河流水体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及时了解河流的水质状况是必要的。河流水质预测是了解河流水质污染趋势的重要手段。利用一维水质模型来近似模拟河水的水质状态,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从而预测河流中污染物浓度。以淮河淮南段为例进行验证,证明了采用一维水质模型对河流水质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一维水质模型完全满足实际应用对误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个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及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人口、玉米连作与奶牛养殖相结合的农牧生态系统物流模型。并运用C语文编制程序进行预测,经多年实验数据检验效果较好,说明模型有效、可行并具有一定通用性。最后将模型用于哈尔滨玉米带,探索几种不同的农业类型的结构与功能,并进行持续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金义  银燕  陈万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65-16469
建立了一个简单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该系统由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Pielke中-β尺度气象模式和Euler大气平流—扩散模式以及Erisman干沉降模式组成。该模式系统具有资料获取容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运行稳定等特点。应用该模式系统对南京、沈阳等城市的SO2浓度值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城市范围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可用于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现已在上海和南京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土壤-作物系统中,根系吸水模型是连接土壤和作物的桥梁,然而又是最难处理的一个环节。按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模拟根系在各个土层中生长速率和绝对量分布的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将几个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用线性方程进行描述,建立根系吸水模型,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的实际测定与模拟结果相比较,证明了在土壤-作物系统中采用线性根系吸水模型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