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社会整体效益结构正处在全方位、大幅度、急剧调整期,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而空前增加社会风险,以及部分社会成员的社会信仰迷失,造成了今天中国社会到处弥漫着社会焦虑。社会成员的社会焦虑情绪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复杂影响。为缓解社会焦虑,各级政府必须有效措施,一是加快建立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二是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 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数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鲤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己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3,(3):130-134,174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 ,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 ,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一词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虽起源于西方,但就其内容而言,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几千年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社会资本,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村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资源,将会对中国乡村社会继续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特征的分析,来说明乡村社会资本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以及乡村现代化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以便对乡村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视角。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朝廷将河洛文化,也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化作治理乡村社会的具体措施;乡绅在乡村社会落实与具体实施朝廷治理乡村社会的措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传续起了重要作用。河洛文化在明清时期可称为"全面深入中国基层期"。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08-210
《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中国农村是一个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小,人们依靠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血缘社会。传统的农村由大家族聚居形成,重礼治而轻法治。然而,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受到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当代的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推进城镇化,扶持涉农产业,完善法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统治者-士绅阶层-乡土社会大众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两大基本特征,并在这两种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人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农业社会,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衰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中找到原因。1.早熟、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中国文化的持久不衰我们说中国农业的早熟性不是说它起源早,而是说它在起源之后很快达到成熟的阶段。在西亚从农业发生到进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拖了很长的时间,中国在农业起源阶段停留的时间较短。从考古学来看,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例如半坡时期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仰韶文化以前似乎缺少一些中间环节。如果不用考古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正本报讯12月2日,2016中国社会责任公益盛典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鉴(2016)》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一汽大众、伊利集团等一同荣获"2016中国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奖"。该奖项旨在表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际践行社会公益中具有典范意义的突出企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鉴(2016)》同期发布,金正大的实践案例《心怀绿色农业梦,肩挑三农服务责——金正大集团履  相似文献   

10.
《百姓》2002,(2)
去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调查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阶层”、“五种社会地位”。这一结论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反响,并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议论。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如何评价报告提出的观点,本刊征集了有关人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9亿农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存在,它的变动就是中国的变动。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农民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对农民问题的关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了解中国农民现状,解决和处理好“三农”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法律文化为视角,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研究,透视中国当代的法律文化。中国当代法律文化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的多元化。中国由于是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旧社会的法律文化在社会秩序上的体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成为旧秩序和新秩序并存的局面。本文就中国的社会秩序做一个整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道路”不能通天下 ,但符合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决不是政治激进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从多方面分析了酿成中国暴力革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 ;着重阐明中国革命采取激进方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当前的社会林业研究现状进行了简略的综述,主要介绍了社会林业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目标,社会林业产权、技术支撑、项目管理和规划设计,以及社会林业的监测与评估等。同时,对中国社会林业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新书房     
《中国农村科技》2010,(1):78-78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解决与世界共同面对问题的路径选择。因此,它对全世界、全人类发展与命运具有重要意义,已然成为世界方案。中国方案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道路抉择;为世界治理提供了共建共享的框架结构;对世界文明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中国方案以马列主义的人类解放和社会解放路径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人类社会多样性发展,维持世界发展多元性特征,重新塑造共建、共享的国际社会,改善人类社会赖以繁衍生息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催生网络应用的泛化,泛网络化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多方面深刻的影响。也给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诸多挑战。本文将分析什么是泛网络化,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话语权、媒体传播方式、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安全四个方面分析泛网络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以期因势利导,结合分析和实践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意识形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传统部门法面临着挑战。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体现在通过保障国家调节和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克服因市场与(或)政府的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中国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中国经济法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和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经济法应该担负起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任务,实现其社会公平价值。其价值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关经济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如果说,社会发展从根木上来说是人的发展,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则是小生产者的发 展过程。小生产文化心理是小生产者主观世界的重要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小生产文化心理的转型在整个社会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农村调查热潮。乡村建设派、高等院校派、中国农村派、共产党人对中国乡村开展了大规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农民习惯等方面的社会调查,对复兴乡村经济、启发农民智力、改造中国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尝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新形势下重新梳理这一阶段的农村调查成果,对助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