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45年广西寒露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艳兰  黄卓  谢敏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8):117-122
为了掌握广西寒露风的演变规律,为晚稻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广西88个气象站197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逐年寒露风初日、寒露风日数,采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寒露风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5年广西大部地区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南部变化速率大于北部;大部地区寒露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南部减少速率大于北部。(2)广西寒露风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突变发生在1998年。(3)寒露风初日、寒露风日数均存在4年、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4)广西寒露风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明显,寒露风初日与9—10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寒露风日数与9—10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1964—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天水市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和热量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水市1981—2013年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建立回归模拟方程,探讨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水市1964—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进入了显著增暖时期,增暖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7℃;各季节的气温变化幅度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1994—2013年内相继出现了13个暖冬年份,是近50年中较暖的时期。自1981年以来,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以0.59天/年的速度线性减少,1981—2013年全生育期总天数减少了20天,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减少趋势分别为0.57天/年、0.16天/年;玉米全生育期1981—2013年减少了5—7天,气候增暖后1994—2013年玉米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增温变率为0.43℃/10年。气候变暖已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区北界抬升;春播作物玉米播种提前,生殖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冬小麦推迟播种,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榆社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榆社县近50 年气温变化规律,为生态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 年榆社县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榆社县年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0.08℃/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春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均呈升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28℃/10a、0.21℃/10a 和0.12℃/10a;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平均气温却呈降温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0.04℃/10a、-0.03℃/10a 和-0.02℃/10a。升温趋势显著时段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而降温最明显时段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年平均日较差变化呈增高趋势,90 年代达到最大值。榆社县气候变暖主要是白天增温明显,尤其体现在冬、春季,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有较明显的暖突变。  相似文献   

5.
笔者利用寿光市1961—2015年的气候资料,通过对初、终霜日期、无霜期观测资料,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寿光市初、终霜日期、无霜期变化特征,科学评估初、终霜日变化对冬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为寿光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初霜日总体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早趋势,无霜期延长。(2)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3 d/10 a,1991年初霜日发生突变;(3)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5 d/10 a。(4)无霜期日数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8 d/10 a,1994年无霜期日数发生突变。(5)初霜日和无霜期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正相关,终霜日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负相关,初霜日推迟比终霜日提前对小麦和棉花的产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近53年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预测辽宁冬季气候,进而达到对冬季设施农业等方面服务的目的,根据辽宁省5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利用滑动T检验方法、Mann-Kendall检验方法、最大熵谱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3年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呈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辽宁出现了气温偏低的情况;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在1985—1986年前后发生了1次明显突变,之前气温以偏低为主,之后开始显著增温。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的主要周期为准3~5年周期和17年周期。采用新资料得到的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与采用旧资料的情况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合理安排农事提供依据,使用近55a(1961—2015年)安徽省春季78个气象台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春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81.55—626.75h之间,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日照时数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7倍。在近55a中,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各个年代中日照时数周期存在差异;在21世纪初日照时数由减少转为增加,属于突变现象;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淮北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江淮之间增减参半,沿江江南则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陕西宝鸡市近50年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陕西宝鸡市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及其积温、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0℃期间的积温以73.86℃?a/10 a显著增加,降水量以13.706 mm/10 a缓慢减少。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影响冬小麦种植品种特性转变,适宜播种期推迟,主要发育期提前,有效生长期明显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高纬度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IDW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1961—2016 年季节性冻土区冻土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的多年平均值约为171.6 cm,呈显著减小趋势。各地区(除了通河)的最大冻土深度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2)冻土初日平均在10 月23 日,呈显著推迟的趋势。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冻土初日推迟,省西部地区的推迟速率要大于省东部地区。(3)冻土终日平均在5 月29 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全省大多数地区的冻土终日均显著提前,尤其是克山、海伦、安达和伊春,提前速率在6.3~9.8 d/10 a 之间。(4)冻土期平均约为218 天,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各地区冻土期纬向分布比较明显,且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省西部地区的减少速率要大于东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工程气象以及短期气候预测、生态气候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初霜特征及预报技术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辽宁省秋季地面最低气温≤0℃的初日作为初霜日期,使用1961—2010年辽宁省14个测站初霜日期资料,分析初霜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自9月中下旬开始,辽宁省自西北、东北开始向南出现初霜,初霜出现日期,山区比平原地区早,沿海地区较晚,大连地区最晚。随着年代的变化,初霜出现日期整体呈推迟趋势。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对近50年辽宁省初霜的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初霜出现前24 h的环流形势特征,总结初霜预报技术指标,规范预报业务流程,为实时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春季(3-5月)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春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90次/10a,减少的趋势不显著;柴达木盆地区、南部区的减少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致,东部区的增多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相反。在周期变化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和3个分区,3、5、7、8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25年等其它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1991—2015年(1961—1980年),500hPa层贝加尔湖地区春季高度值持续偏高(偏低)是导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持续偏少(偏多)的主要成因之一。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里海至咸海高压脊持续偏强,容易引导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从偏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冷空气过程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过程容易次数偏少。  相似文献   

13.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高寒地区0 ℃界限温度变化特征,以期为合理开发农牧业气候资源。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0 ℃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呈不显著的提前趋势,终日呈不显著的后延趋势;持续日数以1.48 d.10a-1的气候倾向率呈现显著增多趋势;≥0 ℃的积温以每10年30.2 ℃.d的气候倾向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未发生突变;持续日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积温在1994年发生由少到多突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学林  祝颂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29-136
为定量评价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江南地区1961—2011年43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相对湿度、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除夏季外,江南地区全年及各季节人体舒适度值空间分布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减小的带状分布。(2)研究发现江南地区舒适日、不舒适日由南到北逐渐减少,极不舒适日呈现明显相反的趋势。(3)江南地区全年及各季节人体舒适度值分别以0.302/10 a、0.162/10 a、0.211/10 a、0.355/10 a、0.484/10 a上升,全年及春、秋、冬舒适感逐渐增加,而夏季舒适感显著下降。(4)全年及春、秋、冬人体舒适度值均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点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期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年及春、秋、冬舒适度增加,减少了夏季人体舒适感。该研究结果可为江南地区人居环境决策、旅游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旅游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及植被变化,利用2000—2015年MODIS 3级归一化植被指数16日合成产品MOD13A1,分析了长江沿线重庆段22区县植被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线的植被表现为向好趋势,植被生长环境也有所改善,长江沿线东部地区,植被好转尤为明显。(2)距河道越远的区域,植被覆盖和植被环境越好。从行政区划角度看,东部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最好,其次是中部区域、西部区域,主城区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其余3个区域略显不足。植被好的区县(地区),平均高度值偏大。(3)三峡大坝完成175 m蓄水后较蓄水前(2000—2003年阶段),三峡库区175m蓄水后,远离河道区域,植被指数在春、秋、冬季节呈现增加趋势,夏季被指数呈减小趋势;近河道区域,植被指数在春季降低、秋季增加,夏、冬季有增有减。由于夏季全河道处于雨季,降雨偏多,河道会长期处于洪峰或高水位过程,河道被淹没的区域扩大;加之三峡蓄水后,夏秋季节河道上空薄云、碎云等云雾增加,即使夏半年三峡库区处于放水阶段,夏秋季节植被指数仍略有减小的趋势。冬半年河道基本不会出现高水位,河道内裸露土增加, 适于植被生长. 冬半年虽然处于蓄水阶段,但植被指数仍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应用电导率法、冰柜法、田间自然鉴定法和综合决策排序法对具代表性的福建34份茶树种质(品系)的抗寒力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对福建茶树种质(品系)寒冻害的影响极显著,气温达-6℃且持续3 h时,茶树轻微受害,-9℃时受害率达17.6%,-12℃时67.6%的茶树种质(品系)受害;福建茶树种质(品系)对低温的忍耐性和适应性总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地方种质的抗寒力差异大,杂交新品系的抗寒力多数介于两亲本之间,其忍受的临界低温大都小于-9℃,同属较抗寒类型,适宜在江南、华南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4年站点观测月平均资料,选取东北27站,利用EOF分解方法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冬季(12、1、2月)2 m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到东北地区2 m气温时空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及大气环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EOF分解第一模态显示为全区一致的升温趋势,尤其表现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EOF分解第二模态为东北南部与东北北部的反位相关系,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海温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整体的升温趋势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密切相关。从环流特征来看,对流层上层极涡强度偏强,并收缩在极地,东北地区为异常高压脊控制,抑制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振荡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密切相关,前期及同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东北气温南高北低的形势,从环流形势来看,大陆冷高压偏弱,贝加尔湖到雅库茨克为显著低压槽,值得注意的是与中纬度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正相关,与东北到北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负相关,与对流层上层赤道东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设施塑料大棚发展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江苏省设施塑料大棚发展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统计了江苏省61个台站1981年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 Evaluate,PPE)模型以及ArcGIS中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法和反距离插值法绘制了江苏省光热资源分布图以及设施塑料大棚气候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江苏省冬春季节低温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受冷空气影响较为严重;江苏省寡照灾害发生次数从南向北递减,沿江及洪泽湖一带为最大。综合评价可知江苏省塑料大棚发展适宜性以纬向分布为主,即从苏南向苏北递减,同时塑料大棚发展适宜性也受地形地貌影响,其中最适宜发展设施塑料大棚的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到兴化、高邮、东台一线为地区相对也较为适宜,从兴化、东台一线往北适宜性相对较差,其中最北部的徐州、连云港以及宿迁部分地区不适宜发展设施塑料大棚。研究结果为江苏省塑料大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