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时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324-331
差距大小与人口流动性是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在测算分析福建城乡公共财政支出、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的差距变动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比较了依靠人口流动与依靠财政支出两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技术路线,提出以财政支出确保最低公共服务标准,以人口流动加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古典园林到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向来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于现代物质文明中的人们,渴望舒缓由高节奏的生活带来的紧张与压抑。于是,寄情山水就成了人们逃离喧嚣的手段。所以,山地公园就成了人们特殊的情感场所和户外开放空间。山地公园由于其富于变化和立体感的自然景观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但现代山地公园的建设并没有真正结合山地特点,山地景观资源非但没有得以利用和保护,反遭破坏,景观的城市化、现代化较为严重,与山地周围环境不协调。笔者希望从传统古典园林中得到启发,以求能够指导山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创造出大自然的美妙景观。  相似文献   

3.
猪圆环病毒Ⅱ型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猪圆环病毒II型的PCR方法;【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猪圆环病毒II型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用酚-氯仿法抽提可疑病料中的病毒DNA,应用PCR技术对猪圆环病毒进行基因扩增,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为对照,进行特异性试验;取部分病料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PCR方法扩增出了长度为702bp的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的序列为PCV2序列;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的PCR扩增均为阴性,与预期结果一致;部分病料PCR重复检测5次,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PCR检测方法可以对猪圆环病毒病作出敏感、特异、准确地诊断,该方法检测的基因最低模板量为2×10-5ng/ml。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研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农民增收、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6年的新疆棉花生产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影响程度,揭示了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经历了持续增长(1988—1999年)、缓慢减少(2000—2004年)以及波动增长(2005—2016年) 3个阶段, 2016年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其专业化集聚水平自1992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区域特征明显,南疆棉区的变化主导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变化;新疆棉花种植业的集聚水平自1988年起呈现出波动中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其高值集聚区由喀什地区转移至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新和县等地,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及低低集聚变化不大;推动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棉花比较收益、机械化水平以及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年文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布规律,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空间韵律测度、局聚类检验、平均最近邻指数、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文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文县农村居民点主要沿着交通道路和河流错落分布,形成以道路和河流网分布为主的枫叶状;(2)文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普遍偏小,空间上呈现出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在天池镇、城关镇等地区形成了小规模村庄集群分布的"冷点区",在范坝镇等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居聚落集中分布的"热点区";(3)受资源条件、自然区位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文县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以集群式和随机型分布为主;(4)文县农村居民的分布呈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的集聚模式,整体形成了以范坝镇、碧口镇为中心的高密度区,并依次向北、向西、向南以阶梯形式逐渐稀疏的低密度区;(5)全县农村居民点聚落形态整体相对规则、整齐、破碎化程度较低,呈现较为平稳的演化形态,局部地区居民点分布形态复杂程度较高,东西走向规模分异明显,复杂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摘 要:研究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各别县。整体来看,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个别县。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格局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3软件,利用甘肃省1995—2011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县域农民收入的时空变动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民收入水平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农民高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低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东、陇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失衡及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农民收入水平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猪圆环病毒II型(PCV2)是引起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重要病原。本研究用PCR方法扩增PCV2截短的ORF2基因并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1,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GEX-ORF2,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在37℃经IPTG诱导4小时。PCV2的cap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得到有效表达。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46KD,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饶旻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10-514
在分析中国2003~2007年专利受理量和授权量平均增长率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其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专利受理量的年均增长率在5.77~95.90%,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在-3.11~81.25%,其中位于中国东部和西部部分省区的增长率较高,对全国的贡献较大。中国专利受理和授权增长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在0.1535和0.0921,不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整体上呈随机分布特点;但在局部地区专利受理和授权增长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其中专利受理增长率“低-低”关联的省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区域,专利受理增长率“高-高”关联的省区则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专利授权增长率“低-低”关联的省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而专利授权增长率“高-高”关联的省区则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林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45-151
以福安市各乡镇空间单元作为研究区域,选用各单元的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为评价指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运用GeoDa、ArcGIS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各乡镇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全局和局域Moran’s I指数并绘制自相关图,进而分析福安市各镇域农业经济格局演变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安市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差异从2000年开始主要表现在西北和东南方向上,东西方向上存在两极化和聚集化趋势,农业经济发达的乡镇主要集中在湾坞镇、溪尾镇、下白石镇,农业经济落后的乡镇主要集中在坂中乡、城关、溪潭镇、穆阳镇,并预测2020年农业经济格局基本不变,农业经济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本研究可以为实现乡镇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露水河林业局森林景观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拟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自相关是建立森林景观模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众多研究中常忽略了这一点,为了探解决考虑空间自相关性,建立森林景观模型的问题,以露水河林业局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手段分析红松森林景观等景观类型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Moran’s I指数以及半方差图显示红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这种空间自相关性从1987-2003年呈现减弱趋势,红松的分布由非随机因素占主导地位逐渐变为随机因素占主导地位,采伐等人为因素对于红松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建立了红松森林景观分布与环境驱动因子的模拟模型,经过比较,认为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度优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1990~2015年四川省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四川省茶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推动茶产业发展,以1990—2015 年茶叶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方法,对四川省茶叶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川南、川西、川东北3 个主要产区。(2)四川省茶园面积重心迁移较小,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3)四川茶园全局Moran’s I 指数在0.35~0.457,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呈现出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4)在局部上,H-H象限单元主要是地处乌蒙山区、邛崃山区、秦巴山区的最适宜区,L-L 象限单元大多属于川西北高原、川中丘陵区的不适宜区或低适宜区。2000 年以后,川东北产区集聚趋势的显著性降低,川南产区、川西产区始终保持着显著的聚集趋势。四川茶叶生产格局是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主导的作物生理适宜性格局,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龙头企业、区域品牌、替代产业、扶持政策等因素成为四川茶叶生产空间演化的主要塑造力量。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解土壤养分及pH值空间异质性特征是石漠化澳洲坚果园土壤养分管理与施肥决策的前提。本研究基于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澳洲坚果园土壤表层pH值及土壤养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磷缺乏;土壤养分和pH值指标的变异系数在7.14%~33.92%之间,变异程度中等。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距离最大的是有机碳,最小的是全磷。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对新沂市耕地产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性等方法,对新沂市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法。结果表明:(1)从气候、自然因素及技术水平出发的耕地产能体系对于耕地综合产出及效果评定具有适用性;(2)新沂市耕地产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3)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大尺度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异程度较小,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性的分布格局具有趋同性;(4)结合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分区,以期为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麦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决定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笔者分析了中国大麦生产的时序变化特征以及大麦生产格局的总体变化。研究表明,1996—2010年,中国大麦生产重心由华北部向西北部及西南部转移,黄土高原区、蒙新区和西南区在全国大麦生产中的地位上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全国大麦生产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华北区大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逐渐减弱。影响大麦生产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种植大麦的比较利益变化;大麦的茬口优势是否存在;大麦收购商是否存在、饲料加工企业是否积极采用大麦原料等。建议制定有利于提高农民大麦种植比较利益的政策;关注饲用大麦的发展,着手解决饲用大麦生产—销售—饲料加工—畜牧养殖—畜产品消费等饲用大麦产业链的各环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