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虫害,我院根据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复配出50%螟纹杀克可溶性粉。2007年进行了50%螟纹杀克可溶性粉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虫是水稻上主要害虫,尤其一代二化螟虫,我县连年大发生,危害重,为筛选防治二化螟有效,安全,经济的新农药,我们在早稻上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新药剂,特进行了多种新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明显,适期用药1次,整体防效可达80%左右,值得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防治水稻二化螟有效的药剂及其经济有效的用量分别为:每667m2用阿维·氟酰胺30mL、氯虫苯甲酰胺10mL、四氯虫酰胺40mL、阿维·氯苯酰胺40mL,掌握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即可确保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螟纹杀克1050~1350g/hm^2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了天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达93.7%以上和95.0%以上,药后20天的保苗率及保叶数果分别达89.0%以上和84.7%以上,可使水稻增产20.0%~21.8%。  相似文献   

5.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影响产量和品质。做好二化螟的防治,促进水稻丰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是吉林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种植产业具有较大的危害。通过调查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分析目前吉林省水稻二化螟防控存在的问题,总结水稻二化螟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以期为绿色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危害水稻的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种,在我省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农民朋友常将水稻螟虫统称为钻心虫,  相似文献   

8.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探求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物,本文用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克明特(15%毒死蜱*10%三唑磷)乳油和20%三唑磷乳油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康宽10ml/667m~2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新型药剂乙基多杀菌素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于2022年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相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好,在一代二化螟初孵幼虫高峰期每667 m2用12 mL,施药后20 d的保苗效果接近80%,说明该药剂的持效期可达20 d以上,且该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0.
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为寻找价廉物美、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进行了2%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乳油对水稻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为避免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导致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的上升,2%阿维菌素乳油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理想药剂之一,建议在二化螟卵孵盛期以喷雾的方式使用,667 m2用量为20~25 mL。  相似文献   

11.
Urey HC 《Science (New York, N.Y.)》1966,153(3742):1419-1420
  相似文献   

12.
付其运  孟志中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22-323,327
从培训新型农民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2016年5月1日起拉开全面"营改增"的帷幕。它不仅是深入税制变革的"重头戏",更是从多方位作用了全民的创新创业,而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程度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本文将结合"营改增"一系列改革措施,分析"营改增"意义之所在,着重讨论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对全民创新创业的影响,并给出一定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15.
以华北某省3个行政村的调研资料为实证基础,以"公地悲剧"理论为视角,分析得出矿产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虚位是导致"私挖滥采"发生并屡禁不止的根源,同时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是加剧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度改革、产权明晰、地方政府职责"归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释“薅”     
杨成 《古今农业》2010,(1):73-81
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了从先秦到两汉这一时段内"薅"字字形字意的流变。从中发现"薅"字真正用于指代对固定农田实施"中耕除草"仅通行于汉代,及汉代以后的汉族地区农耕。此前的古"茠"字以及甲骨文中的""字,所指代的农事活动虽然也与除草有关,但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耕除草"却存在着不容相混的区别。古"茠"字是指播种前在整地的同时除草,前后两个"茠(薅)"字所指代的除草农事作业,无论是操作时间,所使用的农具,还是具体的操作办法都各不相同。鉴于"薅"字不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据此我们推断,我国固定农田的定型时间不可能早于汉代。这一结论不同于前人认定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发端于先秦时代的看法,导致前人误判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混淆了"游耕"与"农业"的本质区别;其二是,忽视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发达农业区所处的生态背景存在着极大差异。汉儒误将《诗经》中古"茠"字的本义曲解为"中耕除草",并将原诗句错改为"以薅荼蓼"。这就掩盖了先秦时代"游耕"农事操作的技术真相,从而将"中耕"的起源提前了八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18.
各类病害对杂交稻危害严重,为此进行了爱苗对杂交稻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爱苗EC对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人品茶及对茶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茶"字何时产生、为何产生?古今学者则所言不详。本文拟从"对荼认识的深入""荼字音的分化"及"对荼味苦的避讳"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此文探析"茶"字产生的原因,可为饮茶历史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丰果素在枣树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树的初花期和幼果期分别喷施50g/667m^2“丰果素”,可增加枣的坐果率和单果质量,比对照分别提高4.0%和7.5%,从而极显著地提高产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