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连麦1号”(原“连9825”)系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于2000年由“淮麦18”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表现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等特点,属优质面条、馒头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00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04年8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2.
淮安市淮安区小麦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鉴定引进的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淮安区开展了小麦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2号、淮麦36、西农822、瑞华麦520等品种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宁麦13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且综合性状较好,可进一步示范种植。其中,镇麦12、淮麦36的丰产性、抗逆性均表现突出,在本地区可作为高产栽培或超高产栽培示范。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是颍上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进行优质小麦栽培的过程中,我县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品质为核心,以高产为目标,努力探索和研究优质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良种准备小麦高产要以优质的小麦品种作为基础保障,我县因地制宜,精选一批通过审定的优质小麦品种作为生产优质小麦的基础条件。主要品种有泛麦5号、淮麦29、新麦21、郑麦9023  相似文献   

4.
许昌市小麦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度田间试验中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总结许昌市多年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在2009-2010年度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洛麦23、泛麦8号、周麦22、周麦24、矮抗58、豫农416和淮麦25,弱春性品种周麦23达到了高产水平(7 500 kg/hm2)。本研究为许昌市小麦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淮麦21"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新培育的中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籽粒为白皮角质,饱满度好.为根据品种特点确定其相适应的施肥方式,本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21"产量和部分品质指标的影响,旨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其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淮麦20”是江苏省淮安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白皮小麦。本地区引进种植后,表现高产、优质、高抗等优点,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为探讨该品种在本地区稻茬麦的适宜肥料、密度运筹,实现良种和良法配套,我所特组织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简析淮麦29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麦29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20/绵阳04254育成,属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特征特性上具有株型较紧凑.茎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等优点。本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中下旬,高产栽培采用机条播,有利于苗期、苗壮。更好地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一般产量在450kg/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者近一个时期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河南农业大学育种工作者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52号在高产、优质、广适和抗病的结合上获得了较大成功,本文就豫麦5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进行了介绍,旨为该品种在同类适宜麦区推广种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淮麦26(原名淮麦043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以淮麦18号、百农9267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介绍了泗阳引种淮麦26的特征特性,提出了淮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10.
明麦1号小麦由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淮麦18号/扬麦158//淮麦20杂交于2005年选育而成,自该县引进种搏瞿查i壁其尊争特性,栽培技走进彳亍研究,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等特点,适宜该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19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麦 19号”(原名“淮核 970 4”)是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的Ms2 (Ta 1)基因为工具 ,采用轮回选择法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 2 0 0 1年 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 产量表现1997~ 1998年在淮阴农科所品比试验中 ,淮  相似文献   

12.
总结淮麦30在淮安市清浦区的种植表现,并从播种、栽培密度、田间管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淮麦30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该品种的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淮麦17号"(原名淮阴9467)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本所选育的优质品系"淮阴82057"为母本,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引入的优质资源"徐州7471"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2000年11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淮麦17号"(国审麦20000004).  相似文献   

14.
筛选高产高效抗逆的绿色品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24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调查品种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赤霉病及白粉病抗性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江苏省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优势表现不一致,扬麦25、淮麦33、洛麦24等品种的平均产量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品种的氮肥农学效率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扬麦29、淮麦33、扬麦25等品种的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各品种赤霉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扬麦15、宁麦13、扬麦20等品种具有较高的赤霉病抗性,而扬麦29、镇麦9号、镇麦10等品种具有较强的白粉病抗性;增加施氮量降低了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扬麦25、宁麦资126、国红6号等品种的抗倒性较好;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的越冬期抗寒性整体上优于春性品种,但部分春性品种如宁麦13、宁麦26和扬麦29同样具有较强的越冬期抗寒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各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评价,提出扬麦25、扬麦29、宁麦13、镇麦18为适宜在江苏淮南推广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淮麦33和洛麦24为适宜在江苏淮北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麦新品种淮麦32在江苏淮北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及开发潜力。[方法]介绍了淮麦3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结论]淮麦3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冬春轮回群体选育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高,抗病性好,于201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结论]该研究可为淮麦32在江苏淮北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及促进其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早熟、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淮麦30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总结适合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豫麦21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麦21号(原名周麦9号)是周口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1992年和1993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潜力大,且抗逆性较强,半冬性,在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小麦区试中表现优异。现将该品种在我市  相似文献   

18.
高产宝是一种活性态综合体营养增长剂,为明确它对小麦的增产效应和选择最佳的喷施方案,给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了此项试验。1材料与方法供试小麦品种为豫麦10号,高产宝为北京台农农化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试验于1996~1997年在偃师大口乡农技...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对淮麦2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向群  周羊梅  顾正中  王安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17-5117,5119
[目的]为了研究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对淮麦2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根据其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进行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用量及运筹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播种期10月14日前后、基本苗密度240万/hm2、氮肥运筹5∶1∶2∶2及5∶1∶4时,淮麦21号的产量和品质都较好。[结论]该研究为淮麦21号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麦区的冬季温度较高、小麦苗期常年干旱,灌浆成熟期常常潮湿阴雨,使得小麦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严重而多变:由于常年阴天多,光照少,大穗大叶型品种在迄今育成的小麦品种中占主导地位,小麦栽培中的群体结构较差。针对上述问题,任正隆课题组提出“小麦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理论”,使用染色体工程新方法把黑麦、簇毛麦和偃麦草的有利基因引入小麦,并按照新选育方向,培育了“川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西南麦区传统小麦品种的株型很不相同,它们在保持与西南麦区大穗型小麦品种相似或更大的穗的情况下(见封2E图).突破了西南麦区小麦栽培中的“生态穗容量”极限.成穗数比传统的品种多10-30%(见封2左下图),生物产量显著较高。这种穗重和穗数较为协调的新品种被命名为“协调型”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