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通过调查测定巨峰、红富士、红瑞宝、玫瑰香、白香蕉5个品种葡萄的单株产量及与其相关的单株结果母枝数,以及结果母枝的剪留芽数、萌芽率、结果枝率、结果系数、果粒重、每穗果粒数、果穗重8个性状,应用逐个选入显著自变数的回归方法,得到包括单株结果母枝数、果粒重和每穗果粒数在内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入选的3个主要性状进行通径分析,明确了提高葡萄单株产量,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结果母枝数,这是形成枝叶和果穗的基础;其次要达到一定的果粒数;再次为增大果粒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疆大麦产量构成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2011~2012年度9个大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偏相关分析表明,穗长同穗粒数呈极显著相关,穗粒数同产量显著相关,穗长和千粒重同产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新疆大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以选育和选用千粒重大的品种为主,同时要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籽粒产量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许多相关分析,但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还不甚全面了解,本文通过对大豆不同类型品种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以期明确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大豆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我们于1987年对雌株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穗粒数是雌株玉米的增产关健,其中雌株顶穗的穗粒数与顶穗的穗粒重r_(X~(2M))=0.9879,P_(M·X~2)=0.9439;雌株腰穗粒数与雌株腰穗的穗粒重r_(X5N)=0.9999,P_(N·X5)=1.1528。而千粒重却是雌株后代正常玉米产量构成至关重要的因素,其r_(X9B)0.9095,P_(B·X9)=0.6648。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冬小麦新品种稳产性测定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1)
本文采用S.A.Eberhart和W.A.Russell提出的“稳定性参数法”,对十一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稳产性测定,并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稳产性的通径分析,评选出三个高产稳产小麦优良品种,初步探讨了影响稳产性的主次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农业学报》2022,(8)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