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分和覆盖措施及竹鞭性状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扩大厚竹繁殖系数,完善厚竹埋鞭育苗技术体系,以厚竹竹鞭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分条件、覆盖措施、埋鞭方式和竹鞭性状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条件对出笋率和出笋时间影响极显著,对竹笋地径影响显著,埋鞭时边覆土边浇水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埋鞭后不同的苗床覆盖措施对出笋率、竹笋地径和出笋时间的影响均显著,用茅草或遮阳网覆盖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泥浆处理后再用茅草覆盖苗床是厚竹埋鞭育苗效果最好的组合措施,而浇透水处理后用地膜覆盖苗床或不进行苗床覆盖的组合措施效果最差。鞭段长度、鞭节长度、有无鞭箨、埋鞭角度、埋鞭深度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鞭笋高产技术研究,提高竹林总产值,对毛竹鞭笋与冬笋、春笋的笋芽萌发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和竹笋生长方向等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冬笋和春笋相比,鞭笋笋芽萌发数量少、笋个体质量小,竹鞭平均直径比立竹平均胸径小4倍,且被挖出利用的鞭笋只占鞭笋总量的40.3%。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鞭笋产量低于冬笋和春笋的原因是由毛竹自身的内在特性所致。为提高鞭笋产量,应及时采挖鞭笋,促使岔鞭多发,并适时施肥,促进支鞭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3.
春笋冬出毛竹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激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进行了地表覆盖增温试验,并对出笋毛竹和未覆盖毛竹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出笋林分植株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都比未出笋林分要高,但除了P外,差距不甚明显,竹林中增施氮肥有利于出笋;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赖氨酸5种氨基酸出笋林分比未出笋林分高出20%以上,这5种氨基酸可能对毛竹林笋芽萌动有一定的作用;笋芽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含量是不一样的,随着发育阶段的前进,氨基酸含量也有很大增加;萌发芽GA3的含量是未萌发芽的12倍多,未萌发芽的ABA含量是萌发芽的5倍多,这表明鞭侧芽的萌发主要是由GA3/ABA的值来调控的。  相似文献   

4.
以毛金竹鞭段为试验材料,研究竹鞭年龄、竹鞭长度、育苗时间、育苗方式以及施肥等因素对鞭段成活率、竹苗高度、鞭段侧芽萌发率等的影响,以期为毛金竹鞭段育苗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鞭段年龄增加,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逐渐降低;随鞭段长度增加,鞭段成活率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侧芽萌发率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12月下旬鞭段育苗效果总体好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12月下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87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最高,分别为80.30%和20.79%;3月下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35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分别为51.74%和9.45%;4月中旬育苗,育苗至出笋历时20 d,鞭段成活率和侧芽萌发率分别为58.58%和9.56%。竹苗高度和育苗系数也表现为12月下旬育苗显著高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育苗。采用施肥处理的鞭段进行育苗,鞭段成活率和竹苗高度明显优于未施肥处理的鞭段。在毛金竹鞭段育苗初期,新生竹苗表现出混生竹的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5.
金镶玉竹埋鞭育苗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密集饱满鞭芽的1~3年生金镶玉竹竹鞭,采用埋鞭繁殖方法,探讨温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竹鞭自身特性等对金镶玉竹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镶玉竹鞭段鞭芽萌动及出笋的最适温度均为18℃,其萌芽率、出笋率分别为93.11%、81.83%;直径2 cm、鞭龄2 a的竹鞭埋鞭繁殖的鞭段成活率最高,为63.33%;长60 cm的鞭段经过300 mg.L-1的ABT生根粉溶液浸泡后的出笋系数最高。鞭段长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及浓度是影响金镶玉竹埋鞭繁殖成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白夹竹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林  杨大胜 《经济林研究》1998,16(4):9-11,19
经观察,白夹竹鞭梢生长期6-11月,鞭分布在土壤上层1-15cm。鞭年生长1m左右。笋芽3-4月萌动,笋从5月初长出地面至5月底不再出笋,历时28天左右,每公顷大年笋10000个左右,上林率为29.54%,虫退笋率为43.98%,自然 笋率为26.48%,上林率,大年高于小年,初期,盛期出笋高于末期出笋。竹笋从出土到长成幼竹,历时60天左右,竹笋高生长,一般夜晚稍大于白天,笋箨有吐水同象,1985  相似文献   

7.
毛竹春笋生长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毛竹春笋生长状况与笋芽地下分布深度的关系,对山地毛竹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笋芽地下分布的土层深度对出笋直径有显著影响,笋芽分布越深,出笋直径越大;分布在10~20 cm深土层的笋芽出笋数量最多;分布在土层深20 cm以上的笋芽长出的笋最易出笋成竹,而分布在0~10 cm浅层土壤的笋芽最容易退笋。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探索引导笋芽向深层土壤分布的技术措施,以实现多出笋、出大笋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8.
雷竹造林,以梅季6月最为适宜。一、梅季栽竹优越性1.梅季正是竹林行鞭期,挖取母竹后,竹林能立即行鞭填补空穴,当年就能恢复,不影响母竹园产量。2.成活率高,发鞭快,出笋成竹多。3.梅季栽竹,前期发的新鞭,次年就能出笋,比秋季栽竹提早一年成林。此时雨水多,湿度大,竹子生长活动旺  相似文献   

9.
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覆盖、单层覆盖对毛竹林出笋时间、笋期、竹笋产量、竹林土壤温湿度、幼竹及幼鞭生长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显著提高竹林土壤温度,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双层覆盖竹林出笋时间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提前6 d和15 d,笋期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增加9 d和15 d;双层覆盖竹林相对于对照竹林在竹笋净产量和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方面分别增加95%和102%;双层覆盖竹林幼鞭平均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竹林,跳鞭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竹林,表明覆盖措施对竹鞭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蛭石为基质,在无土栽培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不同鞭龄、鞭长、埋鞭方式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紫竹发笋率、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鞭龄的繁殖效果不一样,4a生竹鞭出笋率、退笋率、繁殖系数都是最高的.竹鞭斜插优于竹鞭平放.20 cm的竹鞭出笋为90%,退笋率为14.1%,效果最好.用50 mg/L的lBA浸泡6 h后效果明显,出笋率为100%.繁殖系数为140%.  相似文献   

11.
毛竹生长发育规律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生  陈建华  朱凡 《经济林研究》2007,25(4):74-76,89
毛竹不同于其它树种,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了掌握毛竹地下部分——竹鞭、笋芽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竹笋成竹规律,在湖南省湘阴县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毛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毛竹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条件:竹鞭在疏松、肥沃、湿润、板岩或页岩发育的黄红壤中生长最为适宜;竹鞭在土层中分布深、生长壮实,鞭芽饱满、生活力强、萌发力强、发笋多,竹笋粗壮、成竹率高,新竹胸径大、竹竿高、出材率高。  相似文献   

12.
在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林场,调查毛竹的母竹特性对新竹与地下鞭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母竹发笋多于1年与2年母竹;胸径>4 cm及胸径2~4 cm母竹发笋均多于胸径〈2 cm母竹发笋;栽植4年的母竹发笋多于栽植3年、2年及1年的母竹;1年鞭的母竹发笋多于2年与3年生鞭的母竹。不同年龄的鞭长与鞭重所占比例依次排列为:壮龄鞭>幼龄鞭>老龄鞭;在以母竹为中心的1.5 m范围内,竹鞭上的壮芽数、弱芽数、笋芽数及休眠芽数依次为74.86,21.10,56.68个及8.68个,分别占总芽数的24.64%,13.98%,26.88%及3.19%。壮芽比例越高,说明地下鞭系统活力越旺盛。毛竹造林时要对母竹特性予以高度重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与增加来年新竹数目。  相似文献   

13.
雷竹提早出笋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竹(PhyllostachyspraecoxC.DChuetC.S.Chaof.preveralisS.YchenetC.Y.Yao)又名:早竹、早园竹,是南方省区春季最早出笋的优良竹种,其笋具有“壳薄肉肥嫩、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满足人们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能尝到美味的鲜笋,必须通过林地覆盖增温和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提前出笋。雷竹在自然状况下,6月份新竹成林后就开始地下鞭的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9~11月笋芽膨大生长,冬季笋芽在地下增长缓慢,到翌年3月温度上升时笋体出土,共在地下需度过半年多时间。冬季低温小雨是影响雷竹延迟出…  相似文献   

14.
施肥后毛竹鞭笋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竹林实施施肥与不施肥的试验,分析施肥对提高鞭笋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的主要差别:1鞭笋单支重量变化很小,仅增加0.76%;鞭笋支数增加27.93%,t=18.965 6t0.012.821 4,达到极显著差异。2毛竹林竹鞭在土层中鞭段数所占的比例:0H≤10 cm和11 cmH≤20 cm分别增加153.11%和11.09%;21 cmH≤30 cm减少19.95%;31 cmH≤40 cm和H40 cm分别增加4.54%和7.56%。施肥提高鞭笋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肥可为主鞭提供充足的养分,确保支鞭萌发正常生长;但施肥后导致分布在土层中的竹林幼鞭上浮,鞭笋被采挖。因此,建议对施肥的林地,采取边挖鞭笋边埋鞭措施,以保证毛竹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雷竹林鞭根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崇阳县雷竹试验林的鞭根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竹鞭平均值为:段数5.95段/m2,鞭长度10.80 m/4m2,直径1.42 cm.在11.00~30.00 cm深土层中,竹鞭分布量达54.7%,2~4年竹鞭占67.31%.②健壮笋芽主要分布在第1~15节之间,占80.8%,出笋率占85.1%;第16节以上仅占19.2%,出笋率占14.9%.③岔鞭集中在第1~10节,占66.4%,第11节以上岔鞭较少,仅占33.6%.④竹鞭延长伸展方向以沿坡面向上类型较多,占总鞭数56.8%,向下延伸仅占16.7%.⑤立地条件、土层深度、土壤肥力和排水状况,对竹鞭粗度、笋芽、发笋率、成竹率、岔鞭量至关重要,呈正相关关系.⑥合理的立竹密度,关系到竹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群体结构、鲜笋产量.在立地条件较好情况下,以立竹密度900~1 000株/666.7m2的竹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林大小年改“均年”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林大小年现象分明,每二年约有六个月的竹叶发黄、脱落、换新小叶时间,这期间竹林光能利用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次年的产量。通过小年留笋养竹、大年疏笋、控制新竹数量,并采取切断部分立竹的支鞭,利用竹子生长顶端优势,多发叉鞭,造成大小年立竹的多鞭系统竹林结构,同时结合松土、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竹林光能利用率,使每年都有出笋成竹,其产量可比大小年分明的竹林增产20~30%。  相似文献   

17.
借鉴小径竹笋用林覆盖增温法,采用双层覆盖法,通过有机肥+稻草+砻糠的覆盖方式,促进笋芽分化,提早萌发,使原来在清明前后出笋,提前到春节前出笋,显著提高冬笋产量,提高竹农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毛竹鞭笋产量和地下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 a对毛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实施施肥与不施肥的试验,分析施肥对地下竹鞭生长和鞭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鞭笋产量增加28.9%,鞭笋支数增加27.9%,达到极显著差异;施肥鞭笋单支重量变化很小,仅增加0.7%;施肥地下竹鞭的总长度、竹鞭粗度、竹鞭节间长度均略有增长;施肥毛竹林竹鞭分布在土层中鞭段数所占的比例:0H≤10 cm和11 cmH≤20 cm分别增加153.11%和11.09%,21 cmH≤30 cm减少19.95%,31 cmH≤40 cm和H40 cm分别增加4.54%和7.56%。可见,施肥对鞭笋产量的提高效果显著,对竹鞭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连续施肥会导致分布在土层中的竹林幼鞭向上靠地表生长,对竹林经济产量不利,影响笋的孕育和萌发。因此,建议对连续施肥的林地,应及时采取埋鞭措施,确保毛竹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二年春,在我场附近山窝杉树幼林内,对毛竹进行截杆栽培试验。并与埋鞭、长杆造林对照。 经过试验,截杆造林比埋鞭、长杆造林的发笋率高,而笋长得又较粗壮。我们体会,毛竹主要靠地下鞭芽发笋成竹,鞭养竹,竹护笋。把长杆截断以后,竹鞭所贮存的营养就集中地供养鞭芽生长、发育,促成了截杆造林发笋多成林快的内部原因。从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