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结合ITS1-TUB2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综合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分离菌株KLXY-7-3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序列比对分析,分别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MF375901. 1、MK409844. 1菌株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且置信度为99%。本研究系统调查采集贵州油茶主要种植区的典型病样,可为该病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2015年6月在来自湖北随州的蓝莓苗木中,发现一种由帚梗柱孢霉引起的枝枯病。本研究开展了致病菌的鉴定工作,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病样分离物通过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及纯化后,用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致病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基于EF-1α,β-tubulin和Histone 3三段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联合确定,同时本研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通过分离及致病菌测定后,选取代表菌株HBSZ05Ba进一步研究。形态学特征及ITS比对结果均将代表菌株划分入帚梗柱孢霉属球状囊泡组,三段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菌为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有性态为Calonectria canadensis)。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PDA,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最适氮源为NaNO_3,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结论】湖北随州蓝莓枝枯病病原菌经鉴定为C.canadense,该种真菌在蓝莓上的为害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柚[Citrus grandis Osbeck, Syn. C. maxima (Burm.) Merr.]果实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斑点病观察发现: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已转色的成熟果实表面,斑点细小,红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略凹陷,渐变灰白色,偶尔可见少量的黑色霉状物;病斑发生仅局限于果皮,仅影响果实的商品性,不影响果实的内在品质。对发病部位进行病菌的组织分离培养,从中获得20株疑似枝孢属真菌菌落,对其进行了菌落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rDNA的内转录间隔(ITS)区、转录延长因子(TEF)基因区和微丝肌动蛋白(ACT)基因区的序列比对分析,对这些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都属于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这20株枝孢菌分为2个种,其中18株属于极细枝孢(C. tenuissimum),2株为散黄枝孢霉(C.xantochromaticum),说明极细枝孢(C. tenuissimum)为优势种。而散黄枝孢霉(C. xantochromaticum)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也是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上分离得到的。接种试验表明,这2种枝孢菌均可在柚果上引起典型的斑点症状,其症状与田间观察到的相一致。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枝孢斑点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洛阳牡丹、芍药4种真菌性病害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洛阳牡丹、芍药种植园圃,记述了牡丹的2种真菌性病害(牡丹灰霉病和牡丹黄斑病)和芍药的2种真菌性病害(芍药红斑病和芍药拟盘多毛孢褐斑病)。根据形态学特征,4种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斑点叶点霉(Phyllostica commonsii Ell.et Ev.)、芍药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多毛粘质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angloisii(Guba)P.L.Zhu]。  相似文献   

5.
从芝麻连作田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10-26,为明确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分类地位,采用纸碟法及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其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菌株B10-26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生防菌B10-26菌体和活性物质对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芝麻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esam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株B10-26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只能将其鉴定到芽孢杆菌属;对菌株B10-26的ITS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10-26的ITS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ITS序列位于同一簇群,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ITS序列分析鉴定指标,将B10-26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形态学特征明确四株马铃薯甲虫致病菌分类地位,探讨利用18S及ITS核酸序列鉴定四株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传统形态学特征及18S、ITS序列分别对四株马铃薯甲虫白僵菌1572、1573、1576和1577进行鉴定.[结果]孢子形态、产孢结构、菌落等形态学特征表明四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四菌株18S rDNA序列分析获得1 665个共同碱基,在GenBank比对,从结果中选择相似度大于98;的序列与四菌株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I,发现白僵菌属归于一个分支,四菌株均归属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剔除遗传关系比较远的、冗余的属外菌重新构建18S系统发育树Ⅱ,结果四菌株都与Beauveria bassiana(登录号为EU334676.1)分到一个枝上.ITS核酸序列分析获得513个共同碱基,在GenBank比对,显现的序列均属白僵菌属,下载这些序列与四菌株构建ITS系统发育树I,发现球孢与布氏白僵菌归属在一个分支.选取Stephen A.Rehner注册的白僵菌属六个分支的代表种及数据库中部分球孢和布氏白僵菌与四菌株一起构建ITS系统发育树Ⅱ,四菌株与代表种Cordyceps bassiana(AY532041.1)分到一个枝上,但在该枝上有三株布氏白僵菌,球孢与布氏白僵菌不能完全区分开.[结论]利用18S和ITS核酸序列均可将白僵菌鉴定到属,根据ITS序列可以确定四株白僵菌归属于球孢白僵菌的分支.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省内采集病植物标本,对爬地柏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学初步鉴定爬地柏枯梢病病原物为微色二孢属(Microdiplodia sp.)。通过对该病原菌r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出该序列与Gen Bank中微色二孢属的同源性为99%。从爬地柏枯梢病症状、病原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4个方面描述爬地柏枯梢病,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患真菌性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等病料样本中分离皮肤病原真菌并对其进行种属分类鉴定,为牛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无菌采集宁夏地区患皮肤病肉牛的毛发、皮屑、痂皮,将病料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 KOH溶液1滴,静置5 min后进行镜检观察;将病料样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中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对分离的真菌用乳酸酚棉兰染液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真菌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用分离的真菌制备浓度为1×108 cfu·mL-1的孢子悬液涂抹健康ICR小鼠皮肤,根据其致病性筛选病原真菌;提取病原真菌DNA,对其内部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登录NCBI GenBank数据库,对病原真菌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其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结合真菌形态学特征对病原真菌作出种属分类鉴定。【结果】病料中含真菌菌丝及链状厚垣孢子,毛发中存在大量小分生孢子;从病料样本中共分离、纯化到23株真菌,分属于毛癣菌属(Trichophyton)、曲霉属(Aspergillus)、横梗霉属(Lichtheimia)、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附球菌属(Epicoccum)、毛霉菌属(Mucor);小鼠皮肤感染试验表明,分离的毛癣菌属真菌NXGY1、NXGY2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试验组小鼠均出现瘙痒、皮屑增多、形成结痂、脱毛等临床症状;毛癣菌属NXGY1、NXGY2 的ITS序列长度大小分别为660、662 bp,其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NXGY1、NXGY2与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同源性高达99% ,在系统发育树上属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论】根据真菌形态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鉴定分离的肉牛皮肤病原真菌NXGY1、NXGY2为疣状毛癣菌(T. verrucosum)。  相似文献   

10.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 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然后,基于r 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述了牡丹(丹皮)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香蕉叶部病害调查时,发现了1例国内新记录病害。通过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以及病原菌形态学、rDNA-ITS序列克隆和绘制Pyricularia属系统发育树等鉴定方法,系统性地鉴定了这一病害,将该病害命名为香蕉角斑梨孢叶斑病,病原菌为Pyricularia angulata Hashioka。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枝孢霉属的系统发育情况,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TS)通用引物,PCR扩增3株来自不同地方的黄瓜黑星病菌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株黄瓜黑星病菌之间同源性为100%,ITS全长463bp,其中ITS1长154bp,5.8S rDNA长159bp,ITS2长150bp,各碱基的个数分别为G 119个、C 118个、A 120个、T 106个,GC含量为51.2%。利用MEGA4软件中的NJ法和ME法,对3个样品序列以及GenBank中登陆的枝孢霉属其他25个种构建ITS聚类分析树状图,NJ法和ME法构建的结果基本相同,枝孢霉属可以分为5个聚类组,所测的3个样品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在一个聚类组中。  相似文献   

15.
红掌炭疽病和叶霉病是危害切花红掌生产的两种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切花红掌生产中两种主要病害进行鉴定,并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感病植株上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通过ITS序列分析和比对,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红掌炭疽病的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17207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红掌叶霉病系复合侵染,其致病菌为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Alternaria alternata,分别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880082.1和JX406531.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6%和97%。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分离油茶白朽病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IT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经B lastn搜索,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病原菌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最高仅为94%,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菌不与其他菌株聚类而是单独聚为1支。由于Genbank数据库有限,难以根据同源性来确定其属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相似文献   

18.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9.
对引起的树木溃疡病的病原菌B otryosphaeria属及其相关无性态的分类演化、形态特征和寄主种类、分布及危害进行了归纳,并提出其在分类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