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研究葡萄小麦复合酒不同原料的混合比例对复合酒品质的影响,以葡萄、小麦为主要原料,用不同比例的未发酵的葡萄汁与糖化后的小麦混合发酵,并测定干浸出物、花色苷含量等指标,以确定最佳的复合比例.结果表明,复合酒最佳的原料配比为葡萄醪:糖化后的小麦3 ∶ 1,在该混合比例下,经过发酵后总糖1.2 g/L,滴定酸6.49 g/...  相似文献   

2.
酒的浑浊和沉淀现象严重影响其感官品质,为了减少葡萄小麦复合酒浑浊对发酵的影响,保证酒的感官品质,本试验探究了三种澄清剂(果胶酶、皂土、壳聚糖)对葡萄小麦复合酒A、B澄清效果的影响,以花色苷含量、色度和透光率等为评价指标,筛选出葡萄小麦复合酒A、B的最佳澄清方式及澄清剂浓度。结果表明,复合酒A的最佳澄清剂为40 mg/L果胶酶,澄清12 h后,色度7.7,透光率26.8%,花色苷含量146.3 mg/L,澄清效果最佳,花色苷等营养物质损失少,透光率、色度均较好。复合酒B的最佳澄清剂为30 mg/L果胶酶,澄清12 h后,色度3.5,透光率63.6%,花色苷含量5.3 mg/L;该方法对复合酒B的澄清效率高、效果好,颜色保留完整。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双层筛网去籽,研究了不同去籽处理(早期去籽、中期去籽、后期去籽、以不去籽为对照)对葡萄酒理化性质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葡萄酒常规理化指标与柔和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处理对葡萄酒总酚、单宁、总花色苷、色度和明胶指数均产生影响,表现为葡萄籽参与发酵时间越长,葡萄酒中总酚、单宁、总花色苷、色度以及明胶指数越高;色调除对照外,其它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品评结果可知,发酵结束后去籽的葡萄酒品质最好、酒体结构感强、酒体饱满度及复杂度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北红"葡萄为试材,研究葡萄浆果成熟度(9月25日和10月10日)和浸渍时间(3d和6d)对葡萄酒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贺兰山东麓"北红"葡萄的采收期,显著提高了葡萄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花色苷和其它酚类物质含量也明显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延长浸渍时间显著提高了葡萄酒的干浸出物含量,明显的提高了葡萄酒中总色素和酚类物质含量;因此,在贺兰山东麓,可通过适当延迟采收和延长浸渍时间来提高"北红"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对葡萄采收期和果实组分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葡萄酒酿造工艺、酿酒微生物、葡萄酒化学和葡萄酒的感官品质。温度升高会使葡萄采收期提前,果实含糖量、钾离子浓度、pH增加,酸度和花色苷总量降低,香气成分发生改变。高温促进果表微生物的繁殖,会导致酒精发酵减缓或中止。由高温带来的氧化速度加快,使葡萄酒颜色发生褐变,并具有氧化味。含糖量过高会对酵母产生渗透胁迫,促进乙酸、甘油等发酵副产物的合成。导致酒精发酵中止的另一原因是钾离子浓度高,同时还会降低酒石酸钾的溶解度。高pH会降低葡萄酒中微生物稳定性,增加腐败的风险,而高酒精度会抑制苹果酸-乳酸发酵,影响葡萄酒的香气和口感。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汉沽产区的"玫瑰香"葡萄为试材,分别选取了2、6、10℃为酒精发酵前浸渍温度,并以24、48、72h为低温浸渍时间,研究了低温浸渍前处理方式对低醇桃红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对其香气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下低温浸渍处理葡萄汁48h后再发酵获得的低醇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均优于其它浸渍温度和时间。在此条件下酿的低醇葡萄酒香气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颜色浅桃红、果香浓郁、清新爽口、口感均衡、余味较长,具有"玫瑰香"葡萄的典型性。其中对22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低温浸渍增加了总的香气成分含量,赋予了低醇葡萄酒更多的新鲜水果香和花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低醇发酵造成的香气不足。说明短期低温浸渍可以改善"玫瑰香"低醇桃红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生葡萄酒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野生葡萄酒的香气成分由醇、酯、醛、酮等构成。其中,大复叶葡萄酒的香气成分种类最多,达79种,北醇酒的种类最少,仅44种;各野生种间香气成分的含量差异很大:含量最高的秋葡萄酒(11439.81)为最低毛葡萄(白)酒(3410.19)的3倍多;野生种葡萄酒的总酸、干浸出物、单宁、总酚、花色素苷等滋味物质均高于相应栽培品种。野生种葡萄酒普遍具有青草、烟熏、肥皂、焦糖及酸涩等香味特征。根据香味成分将供试的野生种(或品种)分成了3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野王20号"(Vitis vinifera,V.amurensis)是新培育的抗寒酿酒葡萄品种,以该品种小批量酿造的葡萄酒为试材,采用测定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的方法,初步评价了葡萄酒的品质,并与其它品种葡萄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从葡萄酒的酒精度(13.99%)、可溶性糖(7.11°Brix)和还原糖含量(3.19g/L)方面分析,该品种适合酿造干红葡萄酒;酒中总酚含量(1 127.96mg/L)丰富,尤其是花色苷含量(109.28mg/L)明显高于对比酒样;但酒中总酸含量偏高(10.67g/L),主要是酒石酸(4.54g/L)和苹果酸(1.04g/L)含量较高;在感官品质方面,其外观表现较为突出,但在香气、酸味、平衡性和酒体上表现不理想。综上,该品种酿酒工艺首先应在降酸、外加单宁和改善香气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提升葡萄酒的整体品质。"野王20号"可作为我国寒冷地区的优势酿酒葡萄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湖南省中方县的‘紫秋’和‘涩葡萄’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为试材,研究其位于3个不同海拔(240、620、700 m)葡萄园的果实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为湖南省优质酒用刺葡萄果实生产及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法对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成熟期果皮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测定成熟期果皮香气物质含量。【结果】(1)‘紫秋’葡萄在海拔240 m,其果实还原糖、花色苷单体含量、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在3个园中最高。(2)‘涩葡萄’在海拔700 m,其果皮花色苷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拔的葡萄。【结论】海拔240 m的‘紫秋’葡萄及海拔700 m的‘涩葡萄’风味物质含量最佳,更有利于葡萄酒酿造。  相似文献   

10.
以‘紫秋’葡萄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黔东南地区‘紫秋’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酵母菌数量、p H值、总酸、花色苷的变化,以及对‘紫秋’葡萄酒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酵母菌数量在发酵初期快速增加然后逐渐减少,pH值先上升后下降,保持在3.0~3.6之间,在酵母菌的最佳发酵范围之内,总酸呈逐渐下降的状态,花色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紫秋’葡萄酒成品的理化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pH值3.13,酒精度为10.3°,维生素C含量7.68mg/L,总糖含量3.8g/L,总酸含量5.88g/L,总酚和花色苷分别为58.20mg/100m L、31.10mg/100m L,并且酒液澄清透亮,酒香浓郁,果香四溢。综上,本研究可为‘紫秋’葡萄酒发酵条件和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芦荟汁、葡萄酒酵母、蔗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芦荟保健果酒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当以产品的酒精度为衡量指标时,发酵工艺条件的最佳组合为主发酵温度22℃,干酵母接种量0.5 g/L,蔗糖添加量27%;当以产品感官品质为衡量指标时,最佳组合为主发酵温度24℃,干酵母接种量0.3 g/L,蔗糖添加量27%。芦荟保健果酒不但酒体醇厚、风味优雅,而且营养丰富、养生益颜。  相似文献   

12.
左优红是1987年用79-26-18与74-1-326杂交育成的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长圆锥形,平均穗重144.8g;果粒圆形,平均粒重1.36g,果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24.4%,总酸含量1.191%~1.447%,单宁含量0.0291%~0.0307%,出汁率66.4%~70.2%;酿制的干红葡萄酒宝石红色,酒香怡人,酒体醇厚、圆润,具典型品种香气;6年生树每667m2产量1008~1309kg,在吉林市果实9月中旬成熟。抗寒性强,抗病。2005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最适酿酒的葡萄品种与蜂蜜及其配比关系,选取"巨玫瑰""巨峰""夏黑""蜜莉"和"大紫"葡萄以及优质槐花和枣花蜂蜜为试材。以不同葡萄品种添加不同种类和比例的蜂蜜,进行发酵试验。发酵过程中测定酒液的总酸与色度,最后对成品酒测定其酒精度和进行感官分析。结果表明,枣花蜜和巨玫瑰葡萄按2∶10配比时,所酿得蜂蜜葡萄酒风味好、色泽佳。  相似文献   

14.
以"玫瑰香"葡萄为试材,研究了糠醛的不同添加量、不同添加时机和不同发酵温度对葡萄酒的酒精度、残糖、总酸、挥发酸等重要理化指标的影响,从而获得糠醛酿造低醇葡萄酒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糠醛确实可降低葡萄酒的酒精度,减少挥发酸含量,但是对残糖、总酸的影响不明显。在20℃下,发酵中期添加60mg/L的糠醛抑制剂,可获得7.12%(v/v)的低醇干葡萄酒,具有酒精度低,果香新鲜,稳定性高且舒顺易饮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水是酿酒葡萄生产必需的环境因子,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葡萄品质。为了探索山区蛇龙珠葡萄的灌溉方式并实现节水增效,本试验对烟台石良艾崮山山前沙壤蛇龙珠葡萄进行隔沟交替灌溉和常规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处理,定期测定蛇龙珠葡萄成熟度和所酿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单体酚以及花色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溉(AFI)处理的葡萄果实糖酸比较常规漫灌(CFI)处理提高了8.7%。小容器酿造法所酿的葡萄酒中,CFI和AFI处理均检测出7种单体酚和8种花色苷,但AFI处理较CFI处理下单体酚总含量提高了9.06%、花色苷总含量提高了23.28%。说明隔沟交替灌溉在节水的同时,能够提高葡萄原料糖酸比和葡萄酒中单体酚和花色苷的含量,从而改善葡萄酒的质量,可在酿酒葡萄生产管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向土壤施等量纯氮,其硝铵比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0∶100和不施肥6种处理,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硝铵比处理的葡萄果实硝态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00∶075∶2550∶5025∶75CK0∶100,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配施的果实百粒重、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总酚、总花色苷、类黄酮、单宁含量均高于全硝、全铵和CK,而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其中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葡萄果实还原糖、总酚、总花色苷、类黄酮、单宁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其果实还原糖、总花色苷、单宁含量与对照及其它4种施氮处理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硝铵比50∶50处理的葡萄果实百粒重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说明硝铵比75∶25和50∶50是赤霞珠葡萄较适宜的氮素形态配比。  相似文献   

17.
以2021年张掖产区‘马瑟兰’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不同采收期‘马瑟兰’进行品质评价和分级,并且研究了葡萄酒理化指标、多酚指标和感官评价,以期对‘马瑟兰’葡萄最佳采收期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马瑟兰’葡萄转色后果实中还原糖含量持续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逐渐下降,临近采收期变化幅度较小。果皮中总酚、花色苷及单宁含量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但果籽中总酚和单宁变化与皮中不同,呈波动状趋势。根据技术成熟度指标(糖酸比)判定,张掖地区‘马瑟兰’葡萄于9月1日已达到可采收条件,满足酿造干红葡萄酒的原料要求;综合葡萄原料品质和葡萄酒品质考虑,在9月22日前后5 d进行张掖产区‘马瑟兰’葡萄的采收酿造最为适宜,此时原料中含糖量>270 g·L-1,糖酸比>32,符合酿造优质干红葡萄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节约灌溉用水且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通过调亏灌溉(regulateddeficitirrigation,RDI)设定葡萄的灌水量分别为传统灌溉量的60%(RDI-1)、70%(RDI-2)、80%(RDI-3)和100%(conventionalirrigation,CI),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和花色苷组成及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赤霞珠”葡萄水分的精确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CI相比,调亏灌溉显著增加了葡萄果皮乙酰化及香豆酰化花色苷的比例,降低了非酰化花色苷的比例。RDI-1处理可显著增加果皮和酒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的含量。此外,不同RDI处理对葡萄酒中花色苷组成的比例影响与果皮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RDI-1处理即灌水量为传统灌溉量的60%是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北红’‘北玫’为原料,通过挑选、清洗→破碎→葡萄醪加热处理→榨汁分离→冷冻澄清→加热杀菌→装瓶等过程获得葡萄汁,经后续调配进一步获得葡萄汁预调酒。对制汁过程中的加热浸渍过程设定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浸渍时间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葡萄汁的总糖、有机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及单宁、白藜芦醇含量等营养指标,确定了最佳制汁工艺;并对所获得的葡萄汁与纯净水及蒸馏酒进行不同比例调配,通过感官品尝及打分,获得了‘北红’‘北玫’葡萄汁预调酒最佳调配比例。综合工艺优化和品尝分析结果,确定‘北红’‘北玫’葡萄品种具有色泽深厚、高糖、高酸、低单宁的特点,适合制汁并调配预调酒。  相似文献   

20.
以4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花前10d在1m~2架面分别保留9、12、15、18个新梢,研究花前不同新梢保留量对葡萄以及对应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的影响,以探讨花前1m~2架面不同新梢留梢量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花前新梢保留量的递增,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和pH呈现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的葡萄中固酸比最高(6.13),固酸比最低的为花前1m~2架面保留18个新梢(3.59);与之对应的葡萄酒中总酸含量和pH变化趋势与葡萄中一致。对于葡萄与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而言,花前1m~2架面保留12个新梢能够使葡萄果皮和葡萄籽中的酚类物质(单宁、总酚)得到更好的积累,从而使对应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单宁、总酚、总花色苷)含量最高;而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的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在4个处理中均为最低,即花前1m~2架面保留9个新梢不利于单宁、总酚等酚类物质的积累,原因可能是因为葡萄果实暴露阳光过多会加速糖的积累,加速果实成熟,却不利于酚类物质的积累;试验表明,"赤霞珠"葡萄在花前1m~2架面保留12个新梢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品质,进而使葡萄酒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