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酮类物质是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能够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具有潜在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槲皮素属于黄酮类物质中的黄酮醇类,因此,研究槲皮素及其糖基化衍生物在体内的消化机制,对开发调节脂质代谢功能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板栗皮槲皮素类物质经过模拟人体消化体系后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板栗皮样品中的槲皮素类物质含量在消化后显著降低(P<0.05),差异代谢物分析显示,下降较为显著的是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模拟胃肠消化后分别降低了94.08%(板栗内皮)和90.88%(板栗外皮)。综上,板栗皮槲皮素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稳定性较差,未来可采用纳米颗粒负载等方式对其进行包埋,以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新疆野苹果多酚物质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30个单株的成熟果实为试材,对果实多酚物质的组成、含量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30个单株多酚物质含量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均在36.12%以上,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鉴定出原花青素、没食子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儿茶素、表儿茶素、香草醛、阿魏酸、苯甲酸、根皮苷、槲皮素、肉桂酸、根皮素等13种多酚物质,其中原花青素、表儿茶素、根皮苷和绿原酸是野苹果的主要多酚组分,总酚及主要多酚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品种红星。  相似文献   

3.
苹果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与果实苦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乜兰春  孙建设 《园艺学报》2005,32(5):778-782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研究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与果实苦涩的关系以及酚类物质在果实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苦涩的幼果中, 根皮素和儿茶素含量均高达成熟果实的30多倍; 表儿茶素、原花青素和绿原酸含量分别为成熟果实的10倍左右。在成熟果实中, 有涩味的果实其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风味正常的果实; 有苦味的果实其根皮素和原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风味正常的果实; 苦涩味均较强的果实其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素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苦痘病果病变组织中根皮素和原花青素含量分别是正常组织的15倍和3倍。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是引起苹果果实涩感的主要物质; 根皮素、儿茶素和原花青素是引起苦味的主要物质。成熟果实中绿原酸主要分布于种子、果心和果肉; 儿茶素、表儿茶素和槲皮素主要分布于果皮; 原花青素主要分布于果皮中, 果肉和果心中也有分布; 根皮素则主要分布于种子、果皮和果心中。  相似文献   

4.
MdMYB10对苹果果皮苯丙氨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dMYB10对苹果果皮花青苷合成起重要作用,但对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其他酚类物质合成是否起作用尚不清楚。从‘粉红女士’苹果(Malus ? domestica‘Pink Lady’)果皮中克隆了MdMYB10,分别构建其过表达载体pCAMBIA2301-MdMYB10和沉默载体pTRV2-MdMYB10,在套袋苹果果皮下注射农杆菌诱导MdMYB10过表达和沉默,分析MdMYB10对解袋后苹果果皮苯丙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表达MdMYB10的果皮组织中,MdMYB10表达量上调了19.62倍,MdPAL、MdCHS、MdF3H、MdDFR、MdANS、MdUFGT、MdFLS、MdANR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只有MdLAR无显著变化;沉默MdMYB10的果皮组织中,MdMYB10表达量降低了87%;MdCHS、MdF3H、MdDFR、MdANS和MdUFG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MdANS和MdUFGT下调最多,分别下调83%和82%。在过表达MdMYB10的果皮中,花青苷含量升高了3.05倍,槲皮素–3–O–半乳糖苷、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绿原酸、对香豆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根皮苷含量无明显变化;在沉默MdMYB10的果皮中,花青苷含量降低了83%,槲皮素–3–O–半乳糖苷和表儿茶素含量分别降低58%和52%,原花青素B2、根皮苷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绿原酸含量升高了24%,对香豆酸含量升高了21%。可见,MdMYB10不仅调控苹果果皮中花青苷合成,同时还调控苯丙氨酸代谢中绿原酸、对香豆酸、槲皮素–3–O–半乳糖苷、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等物质的合成,但对根皮苷的形成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丹霞2号’红茶在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5个加工阶段次生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线性离子阱质谱系统(LC-Q-LIT-OT-MS)对不同阶段茶叶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在‘丹霞2号’茶叶中共鉴定到124种代谢物,包括22种儿茶素类、19种儿茶素聚合物类和32种黄酮及黄酮糖苷等。多维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在由鲜叶采摘到萎凋、萎凋到揉捻、揉捻到发酵、发酵到干燥的转变中分别涉及162、412、308、126种代谢物的显著变化。其中红茶滋味品质特征成分种类和含量在揉捻和发酵两个阶段变化最为显著。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随着加工过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儿茶素聚合物在揉捻期含量显著升高,随后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逐渐降低。黄酮类及黄酮糖苷类物质的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在揉捻或发酵阶段升高最为明显。儿茶素类、儿茶素聚合物、黄酮及其糖苷类的含量与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艳  王铤  刘磊  梁东  王进  吕秀兰  黄科文 《中国果树》2023,(12):53-58+65+172
以4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于盛花后50 d开始套白纸袋、绿纸袋、三色纸袋和透明微孔塑料袋,以不套袋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果袋对阳光玫瑰葡萄果锈形成及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以降低阳光玫瑰葡萄的果锈指数,其中套绿纸袋的果锈指数低于5%;果实成熟期不套袋对照果皮的木质素、总酚、总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含量以及没食子酸、表儿茶素、绿原酸、丁香酸、咖啡酸、槲皮苷、香豆酸和阿魏酸8种酚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套袋处理,表明套袋均可降低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及酚组分的含量。综合比较发现,套绿纸袋可显著降低果皮中木质素、酚类化合物及酚组分的含量,减少果锈形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苹果新品种‘瑞阳’和‘瑞雪’及其亲本果实中主要糖酸、酚类、矿物质及维生素类物质的含量进行差异分析,为完善新品种的果实评价体系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瑞阳’和‘瑞雪’及其亲本‘秦冠‘’富士’和‘粉红女士’果实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果实中主要糖酸、酚类和维生素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进行分析,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果实中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成熟期‘,瑞阳’和‘瑞雪’及其亲本果实中所含主要糖酸、酚类、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的组分一致,但含量差异显著‘。瑞阳’果皮中酚类物质总量显著高于其亲本‘富士’和‘秦冠’,其中根皮苷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富士’‘;瑞雪’果皮中酚类物质总量接近‘富士’,低于‘粉红女士’,介于双亲之间,其中表儿茶素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富士’。5个参试品种中钾、钙、镁含量相对较高,铁、锌含量较低‘,瑞阳’果实中Ca含量接近‘富士’,显著高于‘秦冠’‘,瑞雪’果实中Ca、Zn含量显著高于‘富士’。冷藏期间,5个参试品种中糖酸、酚类和维生素类物质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在不同的品种间存在稍微差异。【结论】‘瑞阳’果实中酚类和矿物质明显优于‘秦冠’,接近‘富士’,最佳食用期为冷藏60 d左右‘;瑞雪’果实继承了‘粉红女士’的诸多优点,果实中苹果酸、维生素C、矿物质Ca含量显著高于‘富士’,最佳食用期为冷藏90 d左右。  相似文献   

8.
桃3种颜色果肉中10种酚类物质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了桃酚类物质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测定和比较了红、黄、白色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组分。以甲醇(0.1% H3PO4)为提取剂,采用C18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 H3PO4)和水(0.1% H3PO4)为流动相梯度冲洗,流速1.0 mL · min-1,温度30 ℃,检测波长280 nm,适于桃果肉酚类组分分析。在桃果肉中检出了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根皮苷和根皮素。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红肉桃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和新绿原酸,黄肉桃为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儿茶素,白肉桃为新绿原酸、儿茶素和芦丁;红肉桃含量最高的酚类为表儿茶素最高(78.91 ~ 673.90 mg · kg-1FW),黄肉桃为新绿原酸(7.28 ~ 25.57 mg · kg-1FW),白肉桃中含量最高的酚类因品种而异,规律不明显,以新绿原酸(3.17 ~ 6.16 mg · kg-1FW)和儿茶素(4.21 ~ 14.55 mg · kg-1FW)较高;各酚类含量差异显著,对于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等桃果肉中的主要组分而言,红肉桃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桃。同一肉色不同品种间一些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可用于筛选桃特异种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鲜切苹果在4℃贮藏过程中多酚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鲜切苹果中主要含有丁香酸、儿茶素、咖啡酸、绿原酸、表儿茶素5种多酚,在贮藏过程中5种多酚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15天后,与第0天相比,丁香酸、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鲜切苹果在贮藏过程中抗氧化能力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冀姜5号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生姜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替代10%~30%化肥可显著增加生姜产量,促进氮磷钾素向生姜根茎中积累和分配,提高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其中20%生物有机肥+80%化肥(T2)处理生姜产量和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最高,较单施化肥(CF)增产25.60%,纯收益增加22.57%;T2处理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43.25%~173.93%、49.55%~70.40%和13.77%~29.63%。随生物有机肥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T2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综上所述,20%生物有机肥+80%化肥(4560 kg·hm-2生物有机肥配施+2400 kg·hm-2化肥)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生姜最为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1.
苹果果实酶促褐变底物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以5个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的褐变度,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对不同底物的活性。结果表明,‘富士’果实褐变度最高,其次为‘新红星’,‘金冠’最低。3种酚类物质总量新红星和富士最高,金冠最低。儿茶素仅在‘乔纳金’和金冠果实中检测到少量。富士果实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表儿茶素,新红星和‘王林’表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绿原酸。以绿原酸为底物,PPO活性新红星最高,其次是富士和金冠,王林最低。以表儿茶素为底物,富士、乔纳金和王林PP0活性显著高于金冠和新红星。以儿茶素为底物,王林PPO活性最高,其次是富士,新红星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石榴品种果实成熟期酚类物质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揭示不同石榴品种成熟期果实酚类物质组分与含量的差异,【方法】以‘水晶甜’、‘红宝石’和‘绿宝石’3个不同果色表现型(白皮、红皮、绿皮)石榴品种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其果皮、种子和果汁中酚类物质的组分与含量。【结果】各石榴品种果皮和种子中共检测到13种酚类物质,果汁中检测到12种,未检测到表儿茶素。不同品种同一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在果皮、种子和果汁中‘绿宝石’石榴多酚含量最高,‘水晶甜’果皮和果汁中多酚含量最低,‘红宝石’种子中多酚含量最低。各石榴品种不同部位多酚的总量均是果皮(5.957 mg·g-1)最高,主要成分为对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和儿茶素;果汁(1.037 mg·g-1)次之,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对羟基苯甲酸;种子(0.295 mg·g-1)含量最低,主要成分为根皮苷和儿茶素。【结论】石榴不同品种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根皮苷和根皮素对桃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桃嫁接苗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苹果园土壤中特征酚酸类物质——根皮苷和根皮素对桃苗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保护性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皮苷对桃幼苗的伤害显著,与对照相比,鲜质量、干质量分别降低了16.66%和21.58%,根系活力降低了33.04%,SOD、POD活性分别降低了40.80%和31.10%,MDA含量提高了116.34%。根皮素对桃苗的影响不大。高锰酸钾处理明显缓解了根皮苷对桃苗的伤害,苹果园土壤中的根皮苷含量降低了57.80%,提高了桃苗的生物量、根系活力和保护性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综上,老龄苹果园土壤实测含量的根皮苷(0.343mg·kg~(-1))可降低桃苗的生物量,适量的高锰酸钾能缓解根皮苷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促糖基化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蛋白质消化特性及消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子实体蛋白质,并制备糖基化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 TGase)促糖基化蛋白质,通过模拟胃肠消化分别测定蛋白质组(C)、糖基化蛋白质组(G)和促糖基化蛋白质组(TG)的蛋白质消化率、水解度、蛋白质消化产物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多肽含量,以及蛋白质消化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G组在模拟消化90、120、180、240、270min时和TG组在模拟消化90、120、210、240、270min时消化率显著降低,且G与TG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模拟消化60 min时G组水解度显著增加,在90~360 min时显著降低,TG组在模拟消化30、60、150~240、300 min时显著增加,且在模拟消化60~360 min时显著高于G组;G组在模拟消化60、210~360 min时和TG组在模拟消化0、60~360 min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在模拟消化0、120、300~3...  相似文献   

15.
‘红星’苹果花芽分化期细胞分裂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成年‘红星’苹果短枝停长后15~85天顶芽内细胞分裂素(CTK)类物质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切处理后的影响。薄层色谱(TLC)配合生物鉴定的定性结果表明,短枝顶芽内至少含有两种CTK,玉米素是其中之一。生物鉴定的定量结果表明,在短枝顶长后15天,短枝顶芽内CTK类物质含量还很高,以后逐渐下降;环切处理后明显延缓其降低速度,从而使得处理后30天前后CTK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1),短枝花芽随即开始大量分化;在短枝顶长后25天,短枝顶芽内CTK类物质含量小年显著高于大年(P<0.01)。本文还对CTK在苹果花芽分化中的作用以及CTK的产生部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板栗壳中富含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但PC稳定性差导致其在消化道中容易降解,从而降低其生物利用率。采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负载板栗壳PC制备板栗壳PC-MSNs复合体,可提高其生物利用率。本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试验设计法对MSNs负载PC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PC浓度0.3 mg/mL、MSNs添加量0.005 g、变温交替处理3次时,优化工艺效果最好,此时,板栗壳PC的负载率最高,为15.96%。  相似文献   

17.
‘金华美女’是从‘贝拉大玫瑰’中选育出的茶花芽变品种,其主要特点是叶色呈现暗红色。分别测定了上述两个品种在4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花青苷、矢车菊素葡萄糖苷、总多酚、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结果表明:(1)在相同阶段,两个品种间叶绿素a和叶绿素b差异均不显著。认为红叶品种的叶绿素合成途径也正常,排除因叶绿素变异引起的叶色变异;(2)红叶品种‘金华美女’叶片中的类胡萝素含量显著低于绿叶品种‘贝拉大玫瑰’,可见其积累对‘金华美女’的叶色无影响;(3)在4个时期中,‘金华美女’叶片总多酚、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平均含量仅占‘贝拉大玫瑰’叶片中的相应含量的33.1%、42%和15%,可见变色品种叶片的多酚合成途径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4)‘金华美女’叶片中总花青苷平均含量达3.06 mg·g~(-1),是‘贝拉大玫瑰’的7倍。由此可见,叶片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红色类组分的积累和多酚合成途径中无色类组分的合成受阻,是引起‘金华美女’叶色变红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以盆栽M9T337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盆土生物炭添加量0、15、30、60 g/kg分别对苹果幼苗生长、磷素吸收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M9T337植株根、茎、叶生物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最高。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植株磷积累量最大,较对照(0 g/kg)提高了24.61%;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也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24%和28.3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降低了磷损失,其中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效果最显著,磷肥利用率比对照提高了24.61%,损失率降低了35.70%。综上,适量生物炭显著促进了M9T337苹果幼苗特别是根系的生长,提高了磷利用效率,减少了磷损失。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扩散模拟试验及盆栽试验研究了茄子专用缓释肥氨挥发特性以及对茄子产量、品质,
NPK 养分吸收以及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室内扩散模拟试验中,与大颗粒尿素(PUR)相比,
茄子专用缓释肥(QSRF)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速率和氨累积挥发量。培养前期大颗粒尿素(PUR)氨挥发
平均速率最大,28 d 以后茄子专用肥(QCCF)挥发速率则为最高。QSRF 处理的表观挥发量比等氮量的
PUR 及QCCF 降低了62.17% 和56.76%。在盆栽试验中,QSRF 显著提高了茄子产量。2 个品种的QSRF
处理分别较普通复合肥(OCCF) 增产37.1% 和37.8%, 较商品缓释肥(MSRF) 增产1.4% 和27.6%。
QSRF 处理增加了果实VC、氨基酸含量,果实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OCCF 处理。QSRF 处理可显著提高氮
素和钾素的表观利用率,而对磷素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硼砂和蔗糖对板栗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硼砂、蔗糖后板栗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增加的原因,为板栗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板栗‘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Yanshanzaofeng’)为试验材料,研究分别喷施0.2%(ω,后同)硼砂、4%蔗糖、0.2%硼砂+4%蔗糖对板栗叶片不同形态硼含量、光合特性与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板栗叶片各形态硼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水溶态硼>半束缚态硼>束缚态硼。不同处理板栗总硼含量与3种形态硼在各处理中的含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喷施硼砂+蔗糖处理为最高,而蔗糖处理与对照差异最小。硼砂+蔗糖处理板栗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板栗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与3种硼形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板栗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与叶片3种硼形态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叶面喷施硼砂、蔗糖均能提高叶片的硼形态含量、光合特性,进而增加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其中,喷施硼砂+蔗糖的效果最好。这是由于叶面喷施硼砂、蔗糖后,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使同化物增多,进而引起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