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讨论了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后果。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描述这种关系所用的模式有线性回归分析、A10关系式、幂关系式、Arrhenius关系式及其它关系式,但这些模式通常不能准确地估计呼吸率。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土 壤温度强烈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土壤变暖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率。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机制是微生物群体组成随温度升高而改变。文章最后指出,为了得出更加的结论及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变暖对土壤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土壤变暖对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甲胺磷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有机磷杀虫剂甲胺磷在5种没的浓度下对土壤微生物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胺磷地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群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真菌却有一定的刺激效应;土壤的呼吸作用、氨化作用增强,自生固氮能力、硝化作用以及铁离子价数转换作用减弱,甲胺磷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作用强度、作用时间有所加剧和延长。 相似文献
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中3大菌群的数量;AWCD值及微生物对不同碳底物利用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土壤中的羧酸、胺类和其他类碳源等。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改善微生物营养条件,使微生物保持较高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酸沉降可以影响陆地的环境,并能导致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变化。这种化学变化包括由于基本营养离子被淋溶而导致土壤生产力降低,以及重金属和铝的增溶作用,造成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环境的有害影响。生物学变化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由工业排放的硫和氮氧化物导致的酸沉降对水生和陆生环境中动植物的生物学过程都可能带来有害影响。湖沼学家对获得反映酸雨对水生环境中生物群体影响的数据是很重视的。但是有关酸雨对微生物的影响却了解得甚少,而人们关于酸雨对陆生环境中生 相似文献
6.
7.
选取退耕还湿火烧当年的土壤,研究了火烧和未烧对照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微生物商(Cmic/Corg)和代谢商(qCO2)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烧0-1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基础呼吸、微生物商和代谢商分别增加6.7%,26.8%,23.1%,18.7%和15.4%,火烧0-10 cm土壤有机碳低于未烧对照,且差异显著,而火烧0-10 cm土壤呼吸势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火烧对10-20 cm和20-30 cm土壤无明显影响;火烧增加了0-10 cm土壤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强0-10 cm土壤微生物活性,同时,土壤微生物利用基质的能力下降;而火烧对10-20 cm和20-30 cm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培肥土壤及土壤主要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机农业施肥方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调控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倍数增加。阐明施用有机肥料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了稀土(La,Nd)与唑类二元和三元配合物及其稀土盐对耕作土壤中细菌、霉菌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各供试稀土盐配合物在浓度小于1.5 mg/g时对土壤生物活性影响不大。当浓度大于3mg/g时,对土壤中细菌、霉菌及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化合物浓度为15mg/g土样中:细菌生长的抑制率达47%-63%,霉菌为23%-34%,过氧化氢酶抑制率为9.5%-38.7%,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稀土化合物农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蚯蚓粪对豇豆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施用蚯蚓粪对豇豆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CK(对照,不施肥)、CF(单施化肥)、VC(蚯蚓粪)和VC+CF(蚯蚓粪和化肥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豇豆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CPMI)、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呼吸、代谢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施用蚯蚓粪处理的活性、中活性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升高。VC+CF的活性有机碳含量与CPMI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较CF分别高出30.38%和36.69;同时,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此外,VC+CF还明显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但降低了代谢熵,其中土壤微生物呼吸分别比CK、CF和VC提高64.91%、36.23%和16.05%,而代谢熵分别下降10.85%、9.06%和5.32%。与VC+CF相比,VC对豇豆土壤的影响作用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不同程度的活性有机碳、CPMI与微生物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各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综上所述,蚯蚓粪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豇豆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且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该研究为豇豆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尿素施用量对道地药材滁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尿素施用量对道地药材滁菊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施用量的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N1(225kg N/hm2)或N2(450kg N/hm2)处理的酶活性较高,N3(675kg N/hm2)处理的酶活性略有降低;磷酸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以N3(675kg N/hm2)处理的脲酶活性最大。就土壤微生物量而言,土壤微生物C和土壤微生物N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尤其以土壤微生物N变化较为明显。表明适宜尿素施用量有益于滁菊根际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施用量过高则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选用肥熟旱耕人为土(黄棕壤),设置了在土壤中施加100 mg kg-1 DEHP与不施加DEHP两个水平,盆栽试验研究了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施加DEHP显著抑制了土壤脱氢酶活性,30 d时与对照相比降低了约30%, 第60 d时尽管有缓慢的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p<0.05)。从BIOLOG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DEHP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均度均显著低于无污染的对照,说明DEHP的污染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种植植物对土壤脱氢酶和微生物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DEHP的毒害作用,但并未消除DEHP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亚铁毒害,研究了土壤-水稻-亚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加Fe2+ 不同处理水平 (0、 100、 200、 400、 800和1600 mg/kg) 对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相关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含一定亚铁本底(207.77 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外源性Fe2+的加入将逐步抑制水稻生长、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外源Fe2+浓度达100 mg/kg后,水稻的株高、 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 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 脯氨酸含量、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 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Fe2+ 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 同时随外源Fe2+浓度的增加, 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功能菌系总量(氨化细菌、 固氮菌、 纤维分解菌)、 铁还原菌总量总体是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降低。 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 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 功能菌系总量、 铁还原菌)EC50变化的临界值; 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表明供试土壤亚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亚铁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结果。综上结果可知,外源Fe2+浓度100 mg/kg为导致供试土壤中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进而推知,本研究所用土壤对水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的亚铁毒胁迫临界浓度约为300 mg/kg(含本底), Fe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镉胁迫对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d污染胁迫与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野外土样采集和室内模拟胁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d污染胁迫对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胁迫浓度为3 mg kg~(-1)时对洞庭湖湿地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刺激作用显著,当Cd胁迫浓度为6 mg kg~(-1)时对真菌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对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Cd胁迫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SMBC、SMBN的抑制作用增强;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基础呼吸(SBR)与代谢墒(qCO_2)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放线菌、SMBC、SMBN、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SBR及qCO_2与Cd胁迫浓度相关显著或极显著;Cd胁迫条件下脱氢酶活性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0.0%,表明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对Cd胁迫反映最为敏感,可作为洞庭湖湿地Cd污染土壤质量评价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干湿处理对灰漠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风干.润湿过程可加剧土壤有机质矿化反应,其矿化来自于土壤非生物有机质分解和土壤微生物在干湿变化过程中死亡两个过程。因此,干湿变化可能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湿变化过程中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作用及有机磷矿化作用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及有机碳矿化作用等等,实验对象多为肥沃或酸性土壤。灰漠土是干旱区的典型土壤类型之一,本文以阜康绿洲与其毗邻荒漠为研究对象,对干湿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呼吸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了解干湿变化过程对荒漠一绿洲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荒漠土壤的演变机制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干旱区土壤样品长期贮存后的再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腐殖酸生物活性肥料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施用腐殖酸生物活性肥料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试验结果表明,于等量无机养分水平下,施用腐殖酸生物活性肥料冬小麦群体发育平稳,改善植株性状明显,增强抗逆性能。与施用无机复混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施用腐殖酸生物活性肥料,冬小麦穗长分别增加0.4和0.5cm,旗叶面积分别增加0.7和1.1cm2,次生根条数分别增加1.3和2.2条。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施用生物活性肥处理也明显高于无机复混肥和习惯施肥,其产量分别增加9.0%和15.2%,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腐殖酸生物活性肥料能够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繁衍,使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提高肥效,增强土壤肥力,改善作物营养环境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焚烧作物秸秆是常见的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病虫害和增加土壤养分的方法。但秸秆焚烧污染大气,妨碍农业健康发展。前人对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已研究颇多,而对土壤环境所受影响的探究较少。本文选取焚烧不同小麦秸秆量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焚烧在短期内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秸秆减量焚烧(0.24 kg/m2,A1)、全量焚烧(0.48 kg/m2,A2)和增量焚烧(0.72 kg/m2,A3)4种处理。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地表进行焚烧,并对残留较多的部分进行补充焚烧,以确保秸秆焚烧完全。焚烧完成5 h后,待土壤温度恢复正常,采集0—5 cm、5—10 cm、1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各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秸秆焚烧对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各处理均表现出减少的趋势。有机质含量下降了6.37%~19.47%,含水量减少22.15%~39.19%;细菌数量减少52.26%~75.25%,真菌减少45.21%~63.29%,放线菌减少46.87%~68.26%。蔗糖酶活性降低14.19%~30.75%,脲酶活性降低7.81%~25.48%,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9.63%~39.53%,磷酸酶活性降低11.36%~40.44%;各处理与CK间大多呈显著差异。5—20 cm土层中各指标无显著变化。焚烧处理各指标的减少量均表现出A3A2A1的趋势,不同秸秆焚烧量之间大多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焚烧量与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小麦秸秆焚烧在短期内显著降低了0—5 cm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而对5—20 cm土层的土壤影响不显著。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强度随秸秆量的增多而加大。焚烧量与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鉴于秸秆焚烧对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复杂性,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需要长期定位试验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