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家林业局党组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在深刻分析林业的现状和新变化,以及面临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林业发展思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正开始经历由以产业为主转向以生态效益优先、由采伐天然林为主转向采伐人工林、由毁林开荒转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转向全社会办林业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转变,意义重大,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林业发展,推进国土绿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立体林业是由传统的农林间种(套种)发展而来的,到现代被赋予了生态系统的新内涵。本文就新型立体林业的概念、性质、模式类型以及发展立体林业的建设原则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立体林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立体林业的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了立体林业的发展特点,并对立体林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既提升了对立体林业的理解,又可以为立体林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纯的资源索取转向可持续发展,开始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林业发展与改革离不开林业技术的支持,而科技则成为林业发展的推动力.针对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快林业技术发展的办法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立体林业的重要性立体林业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种角度来理解。从空间结构上讲,森林是由处于上、中、下层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包括动物和微生物多层次组成的协调发展的自然综合体。从经营效益上讲,它又有长、中、短三个收获期。因而又有人把它称为“多层次多效益的立体林业”。发展立体林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平原、水域、空间以及光、热、水、土、气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立体林业是集约经营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良性生态循环,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活跃商品经济,有着重要意义。立体林业是多树种,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林业。它具有面积广、潜力大、技术性强、效益高等特点。因此认识立体林业、研究立体林业,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演变中的世界林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70年代以来,世界林业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主要有:从由政府制定和执行全国统一的林业政策转向鼓励各方,特别是乡村社区,参与制定和执行林业政策,使林业建设同乡村发展相结合;从制定孤立的林业政策转向制定同其它部门相互联结又相互作用的政策,使林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将对森林的管理从木材的持续产量转向可持续森林管理,从而全面发挥森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本国的林业政策同国际间的利 益相协调,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寻求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立体角度出发,提出了“立体林业”这一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划分了“立体林业”中的6个主层(即:乔木层、林木层、藤本层、草本层、地被层、地下层。)和4个附属层(即:虫类层、禽类层、兽类层、微生物层。)。从而阐述了建立“立体林业”的意义、可能性、必然性、模式、具体的条件和建立“立体林业”的建议。论证了“立体林业”是林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对今后在林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并进一步提出我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推进林业发展──李珪厅长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录随着全国改革的深入,我省林业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总体特征是:改革发展的广度、深度、力度、难度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林业的发展已由重点突破转向全面推进;林业的改革将由政策调整逐步转到新体制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以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的立体林业的涵义和特点,总结提出了适于我省发展立体林业的8种模式及其效益,结合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的思路,特别是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笔者认为,发展立体林业和复合经营是实现“两大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由国际林联和印度林学会联合召开的国际农用林业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有16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对有关农用林业的10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中国林科院竺肇华副研究员和南林大熊文俞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中国农用林业发展概况”和“中国沼泽地区的农用林业系统”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 从会议看出,发展农用林业(我国有农林间作、混农林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立体林业、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等多种名称),已成为一种先进的耕作和土地利用制度,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端正业务指导思想,是搞好林业建设,搞活企业,增加经营后劲,加快转轨变型的重大问题。为了适应四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林业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六个转向”,搞好“两个开发”,即:在生产结构上,由单一原木生产转向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的全民经济转向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在计划体制上,由单一指令性计划转向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3.
对“灭荒”后林业投资结构的思考省农林厅林业局钟伟宏实现“灭荒”,是江苏林业发展进程中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和飞跃,意味着江苏林业生产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林业生产由单一的造林逐步转向营林、保护、开发、利用多方面发展,林业产业由低级的粗放经营逐步转入高级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林业“三定”,落实了农村林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林业生产由以集体经营为主,转向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从1981年以来,林业又经历了由“各自为战”到联营的转变过程。武宁、修水两县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发展国营、集体和农民个人造林的同时,实行了一种国乡联营造林的新形式。实践证明,在林区县,实  相似文献   

15.
兼业性林业是南方集体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兼业性林业对促进集体林业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兼业性林业产生的机制与发展条件,阐述了兼业性林业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制约,论证了兼业性林业在市场经济中由小块分散林地的经营转向规模经营,从兼业经营逐步转变为专业性经营,是其演进的方向,并认为林业区域专业化是其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6月下旬,我们随“中德合作湖南生态造林项目技术培训考察团”到德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考察。德国生态林业建设的经验,对我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一、德国生态林业的主要经验(一)更新林业经营思想,由获取木材的单一目标经营转向森林多功能经营当今德国林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全国城乡,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但是,德国林业的发展却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再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的以获取木材的单一目标向发挥森林多功能综合效益的可持续经营方向转变的发展过程。18世纪初,德国在…  相似文献   

17.
继续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传统的林业观念,实行林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促使林业经营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这是能否在较短时期内使林业摆脱困境,走上中兴之路的关键。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林业计划会议上,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林业观念,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的效益,我国林业振兴就大有希望。(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下,林业改革逐步开展,逐步深入。各级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林业生产建设有了较快发展。总起来说,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是发展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一是逐步端正了林业的业务指导思想,加强了森林管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林业工作的重点已开始转向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18.
论平原林业     
平原林业,亦可称谓平原农区林业(下同)。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平原林业主要是“四旁植树”的形式,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个高潮。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主要是桐粮间作)的发展,平原林业开始由“四旁植树”迅速地转向“平原绿化”。经过八十年代的奋斗与实践,我们开始掌握了平原农区林业发展的规律,并初步把握了它发展的方向、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四川省安县立体林业发展现状,分析安县发展立体林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安县发展立体林业的对策和建议。(1)建议国家在政策、财政、信贷和税收优惠方面对林下种养应加大扶持力度;(2)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促进林地流转、林地租赁;(3)建议政府加强对因缺技术的林农提供无偿培训,培育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4)建议林农业注重林下养殖、种植技术,保护植被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禁伐以来,我国由以发展经济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森林效益的现代化林业转变,工作重点转向生态工程建设,转向恢复和发展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来,效益有了明显改观。但由于各林区地处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贫困,随着“天保”工程逐步推进和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暴露,“天保”工程难度逐渐增加,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多,必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