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黑斑病防治试验中的一些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延熙 《植物保护》1964,2(1):38-42
甘薯黑斑病为害严重,目前各国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防治问题还了解得不多。解放以来,国内各有关单位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仍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从植物病理学领域来看,关于黑斑病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病菌生物学、侵染、流行规律和抗病性等,都必须加强研究;至于一向做得比较多的防治试验,亦有待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文俊 《植物保护》1965,3(3):90-91
四川重庆市自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为害以来,目前传播蔓延很快,几乎遍及所有公社。据在北碚、南桐等区重点调查,苗期发病一般在10%左右,严重的达40%;窖藏期发病一般在20—25%,严重的达100%。现将我们在四川省科协、农业厅、粮食厅的领导和协作下,与各单位配合,对防治甘薯黑斑病所进行的工作,作一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3.
刘养正  冯代贵 《植物保护》1964,2(6):251-251
四川省自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之后,为害损失甚重。其为害严重期主要表现在收薯入窖后一个半月左右。四川收获甘薯一般在霜降前后,此时温湿度较高(旬平均气温在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加上在刨收、装运、入窖过程中,人为的创伤,为黑斑病菌的侵害活动,提供了条件,因而往往在下窖后七、八天,就发病烂窖。 1963年9月,我们选择了重病区之一,营山县城附公社红光大队一、二生产队,和平大队四生产队进行防治示范。方法是,适时收薯,提高入窖质量,改进打窖方法,加强窖藏管理,进行药剂处理等措施。霜降至立冬收薯;薯窖大都打在地势高燥、土质带沙、阳光不直射地方;窖口径1.7—1.8  相似文献   

4.
粉锈宁防治甘薯黑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锈宁以高于277ppm(25%粉锈宁900倍液)浓度,对甘薯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接菌3小时后,用此浓度药液浸薯片或薯块10分钟,药效达99%。277ppm药液浸薯片10分钟,5天后接菌,薯片表面不长菌落,1毫米深处尚有一定药效,3毫米深处无效。800ppm药液浸整薯15分钟,4天后接菌,药效作用平均深度1毫米。在无病大田试验,277ppm药液浸带菌薯苗5分钟,防效为84.6%。试验表明,粉锈宁只能通过伤口渗入薯块;浸药后用水冲洗,基本上不影响药效;提高药液温度,可增加药效。部分试验还加入了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了药效比较。  相似文献   

5.
6.
在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治中,多以苗期防治为首要环节,解放以来我国植病和栽培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宝贵工作。如温汤浸种和高剪苗两种措施早就用于生产,“顿水顿火”、高温育苗、和赛力散浸苗亦正在推广中。硫酸铜、硫酸亚铁、和赛力散等浸种法也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近来抗菌剂“401”、冀保农、酚钠、和异放线酮等浸种处理在小型试验中,也表现不同程度的良好防病效果。 各种防治措施虽各具特色,但以黑斑病区地跨南北,气候土宜与栽培条件悬殊,以致每种措施还未能作到大面积的全面推广。面对当前黑斑病严重病情,除加强推广已有防治措施外,还有必要试用其他措施,以期扩大防治面积,减轻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7.
贮藏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国光牌保鲜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贮藏期甘薯黑斑病进行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国光牌保鲜剂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保鲜率为92.75%;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保鲜率为79.24%;50%菌灵效果较差.保鲜率为67.73%。  相似文献   

8.
1964年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火炕育苗试验,找出代森铵防治甘薯黑斑病效果较好,1965年继续试验,并进行生产示范,证明0.2—0.5%代森铵溶液冷浸种薯10分钟,防病效果可以相等或超过温汤浸种。今将两年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防治贮存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 sted)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 ,造成甘薯大量烂窑、烂床、死苗。甘薯黑斑病菌侵染薯块组织产生毒素 ,人畜食后引起中毒。贮藏期甘薯因受黑斑病危害造成损失达 2 0 %~ 50 %。为此 ,笔者进行药剂防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保护》1966,4(1):18-19
山东省自1963年起,大面积推广赛力散液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取得很好效果。1963年示范面积2万5千亩,1964年扩大到215万亩,到1965年再扩大为400余万亩,保苗增产作用显著,防治成本很低,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田间成活率。薯苗经过挑选、剪根、浸药等处理,把秧苗的带病率和带菌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栽苗以后,田间发病很轻,甚至找不到病株,达到一次栽秧,一次全苗。据17个对比材料统计,在栽秧后半个月左右的调查,用赛力散处理的秧苗,病株率为0—30%,平均为3.9%,而未经处理的病株率为2.8—100%,平均为45.9%;处  相似文献   

11.
营山县从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以来,由于秋冬气候温和,湿度较大,其为害严重性,集中表现在貯藏期的烂窖。如何做好甘薯貯藏期间的防治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药剂浸薯秧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浸秧防治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 Halst.)Hunt.]的試驗証明赛力散与二氯萘醌效果最好。1960—1962年田間試驗用剪去薯秧基部1厘米长的白茎,豎插于10厘米深的600倍(50%)可湿性二氯萘醌或2000倍赛力散水悬液内浸10分钟,再整株蘸药保护,其保苗率一般在80%—95%,比对照增产50%左右。經大田示范推广,一致証明保苗率在90%以上。在薯秧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可将带有病斑的薯秧剪去病斑及以上1厘米高处,然后浸药,也有相同的防病保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药剂浸种试验 薯块全部经过人工接菌,供试品种为无病的胜利百号,接菌量为每一低倍显微镜视野下(10×12)有分生孢子10个,将薯块在清水中洗净晾干后接菌,再晾干浸药,浸药时间10分钟,水温一般在14℃左右。对照薯块于接菌后浸清水,然后在回  相似文献   

14.
两年试验结果证明,0.1—0.2%“401”,冷浸薯种10分钟,对甘薯黑斑病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供试甘薯品种为华北52—45,育苗前种薯发病率为29%和46%,从中选取无病斑薯块作试验。1963年每处理用种120—130斤,重复二次;1964年每处理用种140斤,重复二次,在同一苗床上。 育苗方式为室外回龙火炕,全育苗期平均为  相似文献   

15.
苏光麟 《植物保护》1965,3(3):89-89
防治甘薯黑斑病,过去在插秧期间多采用高剪苗或剪白根的方法,但因高剪苗影响提前插秧,剪白根防病效果也不彻底。1964年试用1%硼砂溶液和0.1%硫酸铜溶液浸苗的办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兴城县用硼砂温浸种薯防治甘薯黑斑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4年十五年中,甘薯的栽植面积由6千多亩扩大到13万多亩,每亩产量由157斤(折粮)增加到414斤。尽管如此,黑斑病仍然是甘薯生产上的最大病害,烂窖、坏炕和栽后死苗  相似文献   

17.
河北卢龙县是甘薯产区,过去育苗多用零水零火的方法,炕温不高,一般只烧到22℃左右,最高不超过25℃,上水是凭经验,随时零浇。这样,薯坑处于低温多湿的条件下,不利于秧苗生长,而有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坏坑现象比较普遍而严重,甘薯产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顾万钧 《植物保护》1965,3(6):207-209
1964年,河南省部分地区根据科学普及资料的介绍,于甘薯收藏期先用硼砂浸薯,然后窖藏,以防治黑斑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快地为群  相似文献   

19.
甘薯增产菌是北京农业大学筛选、研制的有益细菌(以腊质芽孢杆菌为主)。1986~1988年在宿县地区7个点,进行了甘薯增产菌防治黑斑病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方法:用甘苗专用增产菌(液剂),每亩50~100毫升,兑水1~1.5公斤稀释。然后将剪好的甘薯秧苗栽入地下部分,放在菌液中浸蘸2分钟,即可取出栽插;或边浸蘸秧苗边扦插。收获时考察处理出与发病田的发病情况。 结果:增产菌浸蘸薯秧,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1986年为33.30~91.67%;1987年  相似文献   

20.
甘薯根腐病近年来在开封地区为害十分重。苗床,大田均可发生。 一、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初发病时,薯苗须根尖端发黑,不久须根腐烂,而且发展到地下茎上,形成黑色病斑。病斑扩大,致使地下茎绝大部分腐烂,干枯死亡,地上部植株矮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