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洪花 《蔬菜》2009,(2):17-17
棒式栽培香菇的菌棒经过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减少,为了使香菇增加产量,需要进行补水处理,补水方法有注水法和浸水法两种,现主要介绍注水法补水。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动,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沿着畦向安装,菇畦中间设总水管,  相似文献   

2.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3.
代料香菇畸形菇是指外观组织形态与色泽出现部分或全部变化的非正常香菇子实体。畸形菇是代料香菇最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由于产菇期生长环境不良和内部遗传缺陷而引发。另外,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菌棒和子实体被病虫害侵染也是引发畸形菇的重要因素。畸形菇(花菇例外)既降低了香菇的商品价值,又消耗了菌棒养分,造成减产和欠收,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4.
代料栽培香菇具有培养料来源丰富、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由于代料栽培香菇出菇集中,菌棒养分消耗大,长出的香菇子实体往往肉薄、色浅、产量低,影响香菇产量和品质的  相似文献   

5.
叶礼奎 《食用菌》1998,20(5):39-39
我国香菇生产区分布在浙闽边境山区,80年代主要采用古田秋菇栽培模式,春、夏季不生产菌棒。自80年代末福建屏南县推广夏菇生产,90年代初浙江庆元推广241栽培,近年浙闽两省推广花菇生产以来,浙闽边境各县互相模仿,春、夏季生产的菌棒已远远超过了秋季生产的菌棒。在菌棒越夏过程中,各地相继发生了菌棒腐烂现象。据景宁县刘世祥1997年夏季的调查,菌棒腐烂有的是制作引起,有的是发菌期刺孔通气引起,严重的菇场污染达50%以上,一般在10%左右。笔者1997夏调查了本市四个乡镇和庆元县五大堡乡的五个村,发现越夏菌棒不同程度发生腐烂,烂棒率在1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6.
方新纪  施再旺 《食用菌》2003,25(2):33-33
覆土栽培在香菇的反季节生产中,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它有效地降低了菌棒的出菇温度,增加了菇床的通风量以及子实体均匀地接受散射光,而且现蕾后菌棒无需喷水,因而可提高鲜菇的质量,但如何有效解决覆土后菌棒背面长菇和由于土壤湿度大而引起的提早烂筒乃是覆土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将我地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商品性要求,袋栽金针菇2潮后一般不再进行出菇管理。实际上,这时的菌棒仍有出菇趋势,由于塑料皮限制其生长,且阻碍补水补养,致使无法产生商品性好的菇,培养基中养分无法利用充分。试验中割破塑料皮,采用脱袋排场盖膜法和脱袋拱棚盖膜法进行继续出菇管理,并设置对照。结果表明,2种措施可分别再出菇3潮,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34%和28%,商品性满足三级以上标准,是可推广的金针菇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7,(5)
<正>6月份庆元县持续普降大雨,导致部分香菇菇棚倒塌受损及菌棒受淹、浸水或受到机械损伤,如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极易发生病虫害。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通过多举措指导菇农做好汛后香菇菌棒应急管理。1上门贴心服务推广站工作人员赴屏都街道、松源街道、濛洲街道、淤上乡、五大堡乡等乡镇(街道)开展汛后香菇菌棒应急管理指导工作。技术人员查明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预防和处理的建议措施。2及时编发资料及时编写《汛后香菇菌棒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9.
指出香菇爆发性出菇的危害为导致产品品质降低,菌棒易断裂,抗逆性降低。从品种自身原因,菌棒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3方面分析造成爆发性出菇的原因。总结提出预防措施:菌棒转色适度,分批次催菇,降低出菇刺激,催菇时提高菌棒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10.
在夏季高温期间,香菇菌棒每出一潮菇后需要一个间歇养菌期(复菌期)。这个养菌期是高温期间香菇出菇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被菇农形象地称为菌棒的"坐月子"。在此时期菌棒能否得到良好的休养生息,不仅决定着下一潮菌棒出菇的质量和产量,也决定着菌棒能否安全渡过病虫害侵染的高发危险期。这也是高温反季节香菇管理的难点所在。菇农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期管理上发生错误,使菌棒整体产量下降,甚至菌棒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夏季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04,(2)
香菇添加剂(真实有效)香菇添加剂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最新科研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适合予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培养料配制。每1000kg培养基或每1000根菌棒加入本品2kg,也可采用如下配方,则可明显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 配方1:68.8%木屑 20%香菇废菌棒(当年菇采完后选无霉烂菌棒、晒干备用) 10%麦麸 1%石膏  相似文献   

12.
1春栽香菇难出菇和出畸形菇的原因及对策1.1难出菇春栽袋料香菇不出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转色过度,呈黑褐色。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制袋拌料时水分过多,越夏时菌袋接地汲潮浸水过多,或拌料不均,营养失调。由于袋内水分偏大,影响培养基内菌丝养分的吸收,菌袋表面气生菌丝突长,易形成封闭的转色过深的菌丝体。对策:进  相似文献   

13.
1)增氧醒菌。在直径3cm、长15cm的木棒上均匀钉入3根8~10cm长的铁钉,制成刺孔钉排。对含水量40%左右的菌棒单面刺孔2~4行,每行9-12孔,孔深3~5cm。含水量在50%左右的菌棒浅刺2~3行,孔深2cm左右。注水后或含水量大于55%的菌棒,不宜刺孔增氧和浸水醒菌。刺孔后放入铁桶内,立排2层,用重物压实防浮。按水桶水量配成35℃、浓度0.3%的尿素水,倒入大铁桶内,浸没醒菌1.5~2小时,捞出菌棒,用薄膜盖严保温。第2桶以后,可用开水补足用水,先配水后放菌棒,按比例在新加水中配入尿素。  相似文献   

14.
袋栽香菇出菇后期,菌筒逐渐变干,当菌筒含水量下降至一定值时,则无法出菇。此时,用淋水、浸水已不能满足出菇对水分的要求,必须采用菌筒打洞浸水法,才能使其充分吸水。本试验主要是探索菌筒含水量与出菇量之间关系,找出浸水的最佳时机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21,(5)
长根菇属偏高温型珍稀高档食用菌,发菌与出菇期较长,以覆土栽培为主,其菌棒和菇体极易感染霉菌。在分析近年来导致长根菇霉菌重度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棚地栽和控温菇棚层架立体周年生产条件下针对霉菌污染的绿色有效防控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桂芹  司桂兰 《食用菌》2004,26(6):10-10
1 墙式出菇法 将发好的菌棒依次排成菌墙,菌墙间距为1.8m。以利出菇和采菇,菌墙高度不超过1m为宜,排好菌墙后将温度控制在8~20℃,拉大昼夜温差,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当袋内原基长到黄豆大小时解口,长到蚕豆大小时放口,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光温湿度正常时,7~10天可采收。  相似文献   

17.
代料香菇菌棒暴发性出菇多发生在出菇的第一潮,指在生产管理中对菌棒采取催菇措施后,菌棒密集出菇,每个菌棒出菇50个以上,甚至超过100个,栽培者往往来不及采收处理,俗称"暴菇",暴菇会使菇农经济效益严重下降,打击菇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种菇富民的社会效应日益下降.暴发性出菇一直是困扰香菇生产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暴发性出菇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防控手段,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代料香菇菌棒安全越夏后,进入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如何让这些已安全越夏的菌棒出好第1潮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周期的花菇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故把这第1潮称为“领队菇”。在这“领队菇”出来之前,还有一段出菇前的管理工作至今未引起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的高度注意,以至造成菇木不出菇或出菇多、香菇过小或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7,(6)
试验从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控温出菇对当潮袋均商品菇产量、以后潮次袋均商品菇产量、5潮总商品菇袋均产量及菌棒耗损率等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季节控温出菇的香菇菌棒5潮菇袋均商品菇总产量为715 g,生物转化率达81.8%;高温季节利用空调辅助降温催蕾出菇,对提高当潮商品菇的产量效果明显,对以后潮次的商品菇产量与菌棒的总耗损率没有明显影响;高温季节空调控温出菇,对部分菌棒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主要是因控温出菇期间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20.
梁爽  高继海 《蔬菜》2022,(10):59-62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 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 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关 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