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前期幼虫钻蛀叶片,啃食叶肉,形成花叶,影响光合作用,穗期危害,常使穗部发育不全,茎秆折断,造成玉米减产。一、发生及危害规律玉米螟在我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茎秆内越冬,其次在果穗内和玉米茬内越冬。玉米螟化蛹始期在4月下旬一5月中旬,盛期在5月下旬,成虫羽化始期在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第1代卵开始出现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1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二代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310天。其成虫白天隐蔽在湿度较大的小麦、苜蓿田及杂草丛中植株叶背面或其他隐蔽处,傍晚飞出活动,卵多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处。它以幼虫为害玉米的果穗、花丝、果柄、雄花、茎秆等部位。1—3龄幼虫咬食玉米心叶,4—5龄蛀入茎内取食。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为完全变态害虫,一生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和穗轴里越冬,由于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靠单一的防治方法很难达到预期防治效果。所以,在玉米螟的防治上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玉米螟综合防治,通过调查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田间落卵和卵的孵化进度以及幼虫发生情况,明确了黑龙江省中西部(大庆)地区亚洲玉米螟蛹和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及幼虫的发生规律。大庆地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一代,化蛹高峰期出现在7月3日,羽化高峰期为7月11日,落卵高峰期为7月23日。  相似文献   

5.
伯南夜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南夜蛾是黑荆树的一种主要害虫,在福建华安一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卵散产于嫩枝叶上,4月下旬孵化,卵期5~9天,幼虫6龄,以取食嫩叶为主,历期27—42天,越冬蛹历期161—178天,每雌可产卵103—421粒,成虫寿命4—9天。结合冬季抚育,清除越冬蛹,可压低来年虫口发生基数。防治试验表明,用灯光诱杀成虫、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50%甲胺磷1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4000倍液喷洒幼虫,效果均很好。  相似文献   

6.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朝阳市是辽宁省农业大市,2017年玉米面积达32.24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6.71%,玉米螟是朝阳市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利用白僵菌封闭玉米秸秆堆垛防治越冬玉米螟幼虫是一种简单有效防治措施,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确定田间最佳防治时间,我们做了以下试验。1试验设计试验材料:16000IU/mg白僵菌可湿性粉剂(河南吴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相似文献   

8.
曹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45-148
分别在亚洲玉米螟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防治害虫,采用4项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天敌昆虫释放、昆虫信息素引诱、微生物杀虫剂喷施)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技术平均防效达90%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15%以上,玉米增产达13%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6,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高效防控亚洲玉米螟,能够取得很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五、摘要 1.茶小簑蛾是茶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我国台灣、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茶区均常發生。幼虫食害茶叢叶片、小枝皮層和果皮,因此茶叶的常年損失达10—50%。 2.該虫在杭州年生二代,3月中旬到5月下旬和6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害茶叢,3—5月間最为严重;以3龄或4龄幼虫在茶叢上越多,賴幼虫爬行,吐絲和人工移植茶叢或茶苗傳播,在茶园中多系局部为害,扩散力不大。 3.成虫雌雄異态,雄蛾日間活动,雌虫似蛆狀,終生藏于囊內,卵产在护囊内。幼虫孵化离开母囊后即能制囊以藏身,囊外附有茶叶和小枝皮的碎片;活动时背負护囊迁移和取食,日光照射时幼虫躲在叶背和茶叢間。 4.在采茶結束和茶芽休眠时噴用6%可湿性666的200—400倍液,基本上能抑制此虫發生;采茶时噴用除虫菊或魚藤肥皂液;噴用时药液約需比一般增加一倍左右。此外必須配合人工捕捉虫囊和保护寄生蜂。最好在5月到6月上旬間和7月中旬到8月中旬間采摘早期挂起的虫囊。  相似文献   

10.
1.松小蠹虫在杭州地区猖獗成災,主要是由于从錢塘江上游远來的松柴,攜带了大量的松小蠹虫幼虫而造成的;因此若能在松柴產地剝掉樹皮后,再行运輸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2.根据初步观察此虫在杭州一年發生一代,新成虫在5月下旬到9月間为害当年生松梢;越冬成虫从3月下旬起离开越冬松梢,蛀進二年生松梢的梢端取食,并蛀入半枯死樹和衰老樹樹干或柴堆樹皮下產卵。3.为歼滅杭州地区松小蠹虫,根据試驗結果我們認为可采取下列几个措施:(1)自錢塘江上游运來的松柴在成虫未羽化前,進行噴藥,用1:100的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或6%可湿性666,每隔20天噴藥1次,以殺死羽化的成虫。(2)冬季1,2月间砍伐衰老松樹,在山区設置餌木誘集成虫產卵,然后集中处理,進行噴藥或燒灼。(3)新成虫的羽化盛期开始时,在松樹上噴射60—100倍的可湿性666液,毒殺为害枝梢的成虫以保护松樹生長。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螟在吉林一年发生1~2代。不论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根茬及杂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越冬。越冬幼虫春季化蛹、羽化、飞到田间产卵。一、发生条件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  相似文献   

12.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玉米螟发生与作物布局间的关系,为玉米螟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玉米螟典型发生区,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以及玉米蛀秆率、玉米茎秆和果穗蛀孔数、活虫数等指标,依次评估玉米+棉花(Tr1)、玉米+甜瓜(Tr2)、玉米+小麦(Tr3)邻作模式下玉米螟种群动态与危害。【结果】 不同邻作模式下诱捕器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蛹量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其中,Tr1邻作田诱蛾量(越冬代、1代和2代)、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显著高于Tr2和Tr3邻作田(P < 0.005),Tr2邻作田的诱蛾量、落卵量、幼虫量和蛹量高于Tr3邻作田但差异不显著(P > 0.005);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发生与危害有一定的差异(P < 0.005);Tr1、Tr2、Tr3 3种不同邻作模式下玉米螟蛀秆率均值为18.03%且差异显著(P < 0.005),总蛀孔数、总活虫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r1>Tr3>Tr2、Tr1>Tr2>Tr3。【结论】 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后更偏好于向玉米+棉花(Tr1)邻作田迁移且1 代和2代成虫以及棉花周围有种植玉米的田,通过作物布局和合理的药剂防治调控玉米螟种群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田间玉米生产期危害较重的主要虫害。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可发危害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品质和产量。1玉米螟形态1.1玉米螟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相似文献   

15.
应用Bt制剂综合防治超甜玉米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苗期用2000U Bt悬浮剂200~400倍液防治菜青虫;用Bt复配制剂800~10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低龄幼虫,5~8d1次,防效可达90%以上。喇叭口期每公顷用Bt颗粒剂7.5~12.0kg防治玉米螟,可达一次用药、持久防治的目的。雄穗抽出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果实成熟后立即采收,以免受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为害。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对喀什地区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进行初探,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套综合防治对策,旨在为人们提供绿色、科学的玉米螟防治方法。2019年5—10月,对喀什市尤喀克毛拉扎德村玉米田追踪调查,分别统计玉米螟成蛾、卵、幼虫以及蛹在田间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初步得出玉米的消长规律,其中玉米螟成蛾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旬;玉米螟卵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玉米螟幼虫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玉米螟蛹经历2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下旬。结合田间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建议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可有效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珊毒蛾在福建一年3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幼虫6龄、幼虫期38~54天,蛹期11~24天.每雌可产卵196~918粒,成虫寿命5~9天.试验表明,90%敌百虫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北京枝瘿象虫(Coccotorus beijingensis Lin et Li)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防治研究结果。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在虫瘿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出蛰、交尾。中旬产卵。4月上旬,卵孵化。幼龄幼虫为害小叶朴树(Celtis bungeana BL.)的新梢,形成虫瘿。幼虫期150天左右。三龄幼虫有停育越夏的特性。8月中旬,幼虫化蛹。9月上旬羽化。10月上旬,成虫在虫瘿前端咬一圆形羽化孔越冬。成虫期240天左右。成虫出蛰期用40%氧化乐果1000倍+24%万灵500倍;或50%甲胺磷1000倍+90%敌百虫1000倍等混合药剂,连续喷药两次,间隔7天,累计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在酱用番茄上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棉铃虫发生规律及习性 1.发生规律与习性 焉耆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第2代危害最重,第3代次之.全年发生过程以二十二团为便.越冬蛹于4月未至5月初.当5厘米地温达到12.6~14.2℃时开始羽化.5月中旬达盛期.羽化期较长.5月底至6月初.第1代卵进入孵化盛期,幼虫期在6月上中旬,但发生量较少,寄主分散,主要为害春小麦、春玉米及食用西红柿等.第1代成虫于6月20日前后形成蛾峰,第2代卵孵化高峰在7月上旬,幼虫主要为害酱用番茄,且发生早,寄主集中,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3代卵孵化高峰在8月中旬,可继续为害后期酱用番茄,一般年份达不到防治指标,第3代老熟幼虫入土2~5厘米越冬,形成次年越冬蛹.  相似文献   

20.
银杏大蚕蛾,又称核桃楸天蚕蛾,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在吉林省1年1代,以卵过冬,越冬卵5月上旬孵化,5月中旬~7月中旬为幼虫危害期。幼虫期喷洒3%高效氯氢菊酯800倍液,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